本报郑州2月15日电(记者王胜昔、丁艳)“郑韩故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已经50多年了。这是首次在故城发现城门,且保存完好。同时又发现了从城门过的水关,这也是首次。城门外发现瓮城,瓮城外又有壕沟,其功能都是增加防御,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发现。”15日晚,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新民兴奋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陕西石卯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和河南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发现瓮城雏形,将中国瓮城历史大大提前。“此次郑韩故城发现的瓮城建筑,布局清晰,保存完好,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樊温泉说。
郑韩故城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后期都城长达539年之久。其城垣周长达20公里,历经多次修筑,城门十分复杂。《左传》《史记》等古籍记载,它有皇门、纯门、师之梁门、渠门、桔秩之门等近20个城门,但此前考古发掘尚未确定任何一处。
新发现的瓮城由夯土筑建而成,城墙墙体上突出的马面建筑,与一道东西走向的环形夯土墙(瓮城墙体)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防御体系。墙体上还发现有排列较为规整的方形建筑遗迹,有可能是作为防御设施而修建,体现了筑城者加强城门防守的理念和功能。
考古人员在清理春秋晚期一条道路时,发现一条深约4米、宽达14米的壕沟,与道路并行进入城内。此前,距此南约400米处曾发现一条同样的壕沟。专家由此推测,正在发掘的城门遗址,可能就是郑韩故城的水门或水关,即文献中记载的“渠门”所在。
从目前发掘情况看,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的结构基本廓清,初步表明北城门具备瓮城防御体系并有“渠门”,城门由下穿的门洞及水门两部分构成。
截至目前,此次考古共清理出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带车辙的道路、夯土建筑、城壕、壕沟、排水管道、活动硬面、踩踏面、瓦砾层以及灰坑、水井、墓葬等重要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