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荥阳200多年老宅子被发现 期盼获文物身份

2016/8/8 9:23:34 点击数: 【字体:

荥阳200多年老宅子被发现 期盼获文物身份
 
一梁一椽,可能都已有200多岁了 记者 邓万里/摄
 
  房脊上,繁体字刻着房子的“身世”:“大清乾隆贰拾捌年叁月拾玖日立”。
    
  这座“疑似”253岁的老宅子,申请文物“身份鉴定”了。如果顺利的话,它的修复就有了希望。
 
  【一封申请书】
 
  申请认定老宅子为文物
 
  前两天,郑州市的文保志愿者彭保红寄出了一封申请书。
 
  她向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申请,给4座老宅子“定身份”——“不可移动文物”。
 
  这些老宅子,都在荥阳市高村镇康寨村。俩月前,其中一座老宅的主人——康志伟找到了彭保红,看自家“祖屋”能不能申请个文物“身份”。
 
  康志伟说,上世纪80年代,全家就搬去了郑州。这老宅子只是偶尔一住,如今申请文物认定,为的是把宅子保存下来。
 
  “东厢房的墙塌了,我找施工队修复,修旧如旧得10万块。”50岁的康志伟是下岗职工,拿不出来这笔钱。“塌了又不甘心,毕竟是祖业。”就这样,他想到了文物保护这条路。
 
  彭保红去村里一转,发现了4座宅子有古老的“痕迹”,于是才有了这封申请书。
 
  【探秘老宅子】
 
  房子可能有200多年历史
 
  青砖、黛瓦,扎在平房堆儿里,康志伟家的老宅很显眼。窄窄的拱形门,约两米宽的胡同里,东西厢房拱卫着庭院最深处的二层主屋。
 
  “打眼一看,这就是大户人家的老房子,连厢房都是二层楼。” 彭保红说,这是典型的乡土建筑,记录着乡绅历史。
 
  康志伟讲起了从奶奶那儿听来的祖屋历史:以前的康家大院,是三进、三跨、二胡同的建筑群,有几十间房。土改时,分给了五六户人家。最终辗转“物归原主”的这个小院落,是大院最深处的一小部分。慢慢的,分出去的老院落被新砖房取代,老宅越来越“孤立”。
 
  主屋里,一楼是石头地面,二楼则是“木地板”。老式的对开式木窗棂,隔开房间的木格栅,透着古朴。而房脊上,用手电筒一照,建房信息依然清晰可见:“大清乾隆贰拾捌年叁月拾玖日立”。这房子,很可能已经有253年历史了。
 
  康志伟家老宅西侧,是康家大院现存的另一部分,那是康松江家,房脊上记录的“年龄”,已经有261岁了。
 
  传说和康百万“沾亲带故”
 
  在村里,康志伟的太爷爷是“传奇人物”。
 
  79岁的张忠保是村里留守老人中的长者。他和58岁的张柏松一起,津津有味地讲起了那些祖辈传颂的康家故事。
 
  七代单传的康家,到了康老太爷那辈家业最盛,是广武有名的大户。360亩土地,果园、花园、田地一应俱全。有钱有势的他,还是大善人,免费办学。几十亩的杏林结果了,也让乡亲们随摘随吃。
 
  “他最出名的,是鞭打桑树的故事。” 张忠保说,康家和邻居家的田地边界旁有棵桑树,原本桑树是康家的。可邻居家“耍赖”,挖了一道水沟作分界线,桑树也划过去了。康老太爷不找邻居家算账,拿了个皮鞭去抽桑树,边抽边说:“你不听话,怎么跑人家的地里了。”耍赖的邻居很是羞愧。
 
  传闻中,康家的镇家之宝是块金匾,挂在当年大院的大门口。“据说是康老太爷为慈禧太后接驾时被赏赐的。上面写着‘御赏老民’,我小的时候还见过,镶着金边。” 张忠保说。可康志伟却从未见过那块金匾,听说是土改的时候不见了。据说,同样在土改中 “失踪”的,还有三大缸银子。
 
  村里人说,此康家和巩义的“康百万”家是“一事儿的”,这儿康家人的辈分比“康百万”家还高。
 
  延伸
 
  老宅和文物 隔了多远的距离?
 
  这康家老宅,被推测是清代所建。彭保红“发掘”出的另两处老宅,则疑似民国年间所建。
 
  “从这些老宅可以看出,康寨村建村至少200多年,传承有序。”彭保红说,它们算是中原地区典型的乡土建筑,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
 
  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文物科秦科长表示,约10年前那次文物普查,该村的鼓楼被登记为文物。她分析,当时这些老宅没人居住,可能成了普查中的“漏网之鱼”。
 
  “并不是老宅子都能认定为文物,”秦科长说,要看是否具备历史、艺术价值等条件。
 
  她表示,收到书面申请书后,会依照文物法规定,经行政审批的程序,邀请至少3名鉴定专家给老宅“验身”,最终确定是否为文物。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商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