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书胡同里的郑板桥铜像
郑州管城区管城街路西有条胡同叫代书胡同,是我市目前尚存的13条胡同之一。
走过300年岁月的沧桑,如今的代书胡同,已变身为法律型、互助服务型的特色街区了。 见习记者鲁慧通讯员班计划文/图
300年历史古韵悠远
昨天上午,下着绵绵细雨,我来到有着300年历史的代书胡同,一走进代书胡同,就被胡同的古韵吸引。刚到胡同口,就看到古色古香的“代书胡同,文明家园”的字样。
走进代书胡同,青灰色的墙壁上贴着创建文明城市的小知识。总长约260米,宽4.5米,整条胡同呈“厂”字形,这便是人们提到的代书胡同。
胡同迎门的地方,有一尊郑板桥手持“难得糊涂”书画竹扇的雕塑,旁边的墙上,写着代书胡同小记,两边书写着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胡同的两旁是高高的楼层,明亮的玻璃,装修精致的现代化居民楼,还有铁树、竹子、冬青等植物……如今的代书胡同已经是法律型、互助服务型的特色街区了。
胡同名称和代写状纸有渊源
“你看胡同的地势比西大街上要低得多,这里以前并不叫代书胡同,而叫‘黄殿坑东沿’。”社区徐敬荣老人指着胡同说,这里以前是一个很大的水坑,叫黄殿坑。
社区主任陈思说,后来,地方法院设在附近,打官司的人越来越多。逐渐,这里代人写状纸便成了一种职业,许多读书人聚集在黄殿坑东沿招揽生意,代写状纸,还在自家门口挂上“代书处”的牌子。久而久之,黄殿坑东沿便被人们叫做代书胡同,沿袭至今。
老胡同的幸福故事
“办事处跑了2年多时间,给俺8栋楼903户安装了天然气,原来烧煤不是脏就是怕中毒,现在好了,政府让俺用上了安全卫生的天然气。”家住营门街1号楼的白桂月老人感激地说。为把居民群众的这一“烦心事”办成人人满意的“开心事”,上至党工委下到社区支部,从党工委书记到普通党员,没少出力也没少跑路。经过3年马拉松式谈判和上百次协调,终于在今年4月份安装到户。
“以前这里污水横流,出门就要穿雨鞋,现在铺设了路面,居民心气顺了!”代书胡同黄殿坑1号楼和法院西街2号居民楼居住着170多户居民,大多是回迁户。路面裸露,排水设施老化,垃圾和污水随处乱倒乱放,一年四季都成了“雨天”,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到处水汪汪、臭烘烘,楼上楼下居民不敢打开窗户,出门就要穿上雨鞋。针对这种现状,居民怨声载道,办事处和社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年进行整治,还是难以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去年管城区人大帮扶组进驻社区后,听了居民的反映,及时到现场进行勘察,专门找来专业的设计人员和施工队,经过20多天的紧张施工,清理垃圾100多卡车,并投资35万元安装了下水管道,铺设了路面,使楼院面貌焕然一新。
代书胡同小档案
代书胡同社区隶属于管城回族区北下街街道办事处,是郑州市“三个一工程”首家揭牌的社区。
辖区面积0.2平方公里,有2100多户居民,约5300人,辖区内的道路基本是背街小巷,居民楼院大多为无主管楼院,散居住户较多。具有离退休人员多、流动人口多、失业人员多、少数民族多、公共单位少的“四多一少”特点。在北下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社区先后获得“河南省文明社区”、“河南省预防青少年犯罪先进单位”、“郑州市社区党建示范社区”、“郑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郑州市市级文明单位”、“郑州市三个一工程先进集体”、“郑州市十大魅力社区”等荣誉称号。(原标题:郑州尚存300年老胡同 古色古香中流淌着现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