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曾媲美康百万庄园的明代民宅 历经沧桑目前存留1000平方米

2012/11/2 14:50:54 点击数: 【字体:


    曾媲美康百万庄园的明代民宅,历经沧桑目前存留1000平方米

曾媲美康百万庄园的明代民宅 历经沧桑目前存留1000平方米

83岁弓照应老人介绍的这个建筑是其中一个被封起来保护的配楼

曾媲美康百万庄园的明代民宅 历经沧桑目前存留1000平方米

诗书堂即现在的祠堂后视图

曾媲美康百万庄园的明代民宅 历经沧桑目前存留1000平方米

这口缸图案精美,远处即另一栋配楼
曾媲美康百万庄园的明代民宅 历经沧桑目前存留1000平方米

唐鼎合成
       

    阅读提示


    经历628年风雨沧桑,坐落于郑州惠济区新城办事处弓寨村的明洪武年民宅,经过弓寨村历代人的守护,目前仍有1000平方米房屋巍然屹立。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宅在郑州极为罕见,去年政府修筑北四环时,为了保护这处古代建筑,道路绕了个弯儿,向南移动5米。

    探访

    明洪武年民宅古建筑傲立村头


    昨天上午10时许,记者在弓寨村看到,村前修筑一新的北四环路上,来往车辆飞驰通过。马路北侧,几名工人正对北四环路绿化带平整土地,栽种花卉苗木。绿化带中央,矗立着一处东西走向蓝瓦、灰墙民宅,其四周垒起的院墙,粉刷装饰得很新颖。走进这处“突兀”的建筑,进出小院的门楣上,悬挂一幅黑底金字拓印题匾,上书“文魁”。

    走进小院,院内竖立一块石碑,简要记录了这处民宅的历史渊源。进入房内,其屋高七八米,12根柱子分两排竖立,通体染红色油漆;连接柱子的,则是暗红色镂空梁木横穿支撑,数十块方木、圆木巧妙构筑一起,这便构成了这座民宅的“筋骨”。

    观察这处民宅,除了供奉弓姓宗族外,还摆放着题匾“文魁”原匾木板以及一处部分折断的“圣旨”碑。

    穿越几百年的历史,它们在战争、动乱年代能够保存下来,显得尤为珍贵,被弓寨人视为“镇村之宝”。

    这处民宅后侧,竖立着两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明代小楼,3处房屋遥相呼应,构成了弓寨村的一景。

    探源

    重视教育,一个村子曾走出100多位官员


    紧邻北四环的明代民宅房子被村民誉为“诗书堂”,在其正中央,竖立着名为弓三豹的画像和牌位,“他是我们这支弓氏家族的老祖先。”在现场,今年58岁的弓寨村村民弓永州称,北四环修筑成功后,将村子南北分作两部分。村子北靠通济渠,又称古运河,从明朝洪武年间,祖先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历代人非常重视教育,相继从村子里走出100多位官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嘉靖年间弓省炬官至礼部侍郎,曾出使高丽。

    弓永州欣喜地说,“诗书堂”门楣上悬挂的题匾“文魁”,是记载从本村走出的弓献廷的一个重要印记。据多方考证,像“文魁”这样的题匾,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散落于民间的,也只有这一块了,它是几千年科举制度的实物见证,文物价值比较高。在“诗书堂”里,还摆放有一块匾“冰柏逸清”,它由一名翰林院大学士亲笔题书。而更让村民充满期待的是,根据老人们的记忆和保存,村子里的两块满汉文书写的九龙碑也找到了大致方位,目前正全力挖掘。

    据该村83岁的弓照应(音)介绍,先人从山西安家至此,历经几代的辛勤打拼,逐渐站稳脚跟发迹了,弓寨村在黄河南岸声名远播,“修建房屋数十间,可以与巩义的康百万庄园媲美”。日子久了,这些层层叠叠的院落,又被赞誉为“客层院”。

    采访中,多位上了年纪的村民称,当年村里修建的祠堂、主楼等房屋,相继在“文革”中被毁坏殆尽。“诗书堂”内存放的圣旨小碑,是当年修筑祠堂时皇帝御赐的,共设计安装了3块,这个仅存的一块,还是村民偷偷保存下来的。而那块“文魁”题匾,则是一位族人把它用作喂牲口切草的板子无意中保留下来的。

    保护

    修筑北四环路为它绕开5米


    “真的想不到,政府修筑北四环的时候,为了保护这处民宅,绕开5米让道。”昨天下午,弓寨村委会主任弓广森说,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划,北四环路从村子穿过,这样一来,把弓寨分作南北两部分。而在这条道路上,628年的明代建筑则面临着拆除的危险。

    经过村民及文物部门的呼吁,政府修筑这条路的时候,改变了它的运行轨迹,向南绕开5米,避开了这些建筑被拆除的危险。“政府保护它的同时,我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弓广森称,“诗书堂”经过改造,现在作为村民文化活动室,并给另外相距不远的古宅修建了院墙,“‘诗书堂’是当年待客的地方,另外两处是居住场所。3处民宅,合计有1000平方米。我们打算经过改造,都让它们发挥起功用”。

    弓广森说,作为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目前,村子里的民宅已被列入惠济区经典景点,而更让村民满怀期待的是,他们已向郑州市文物局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复很快下来,有希望获准”。

    这些民宅是弓寨的集体文化遗产,他们有理由兴奋和欣喜。作为一名关注此事的“局外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汪松枝,提起这些民宅也是同样的兴奋,“在郑州市四环以内,目前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宅,几乎难以寻到踪迹。”汪松枝说,几年前,他们进行文物普查的时候,这些民宅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它们集历史、科学、文化为一体,有着较高的价值。2011年,全国启动第三次文物普查,弓寨村的古代民宅入选文物名录,“当然,仅有这些远远不够,保护和传承它们,需要来自民间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原标题:郑州市为保护这处古民宅,北四环绕开5米)

    图片说明

    ①诗书殿殿脊上辟火的螭吻断痕

    ②诗书堂已被村民保护利用

    ③被村民封起来保护的配楼

    ④配楼后顶的瓦

    ⑤这块曾用来剁牲口草料的板子竟是兵部侍郎题写的文魁匾

    ⑥这窗有防火功能

    ⑦祠堂里摆放的圣旨碑

    ⑧祠堂里的弓氏祖宗牌位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2-11-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