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生态环境支撑

2012/3/12 15:24:17 点击数: 【字体:

 
    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生态环境支撑
       
    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马 懿
       
    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我国第34个植树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前不久,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描绘了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灿烂前景,明确提出了林业在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坚持不懈开展植树造林,对于建立和强化郑州都市区生态环境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植树造林是“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需要。建设郑州都市区,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六个切入点,其中生态廊道是重中之重,加快以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的造林绿化工作,对于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植树造林是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需要。要提高环境承载力就要加强减排,减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减排,即减少石化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是间接减排,即增加生物固碳。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贮碳库,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约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林业作为间接减排首选措施,目前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加强造林绿化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修复和改善生态,还可以增强环境承载力,为工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广泛的空间。植树造林是建设幸福郑州的需要。建设幸福郑州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幸福”是市民的直观感受,生态环境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强造林绿化工作,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宜居环境和更多休闲、游憩的绿色天地,让广大市民走进森林,享受森林,可以有效地增强幸福感。
       
    近年来,我市植树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郑州紧依黄河南岸,气候干旱、风大沙多,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比较薄弱。我市历届党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出以林业为主体建设森林生态城市,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每年全市有350万人次以各种形式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每年植树的数量在1000万株左右,通过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我市以前的风沙源——邙岭地带基本实现了林木全覆盖,防风固沙效果明显。二是森林生态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成林业生态县(市、区)8个、林业生态乡镇28个、林业生态村400个。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33%,林地面积达到294.1万亩。通过造林绿化,我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三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林木成灾率始终保持在千分之一以下,远低于省定千分之四的目标。由于我市近年来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大大提高了“绿城”郑州在全国的美誉度。
       
    尽管我市植树造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植树造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整体质量和品位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二是在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方面,方式内容不够丰富;三是在发挥林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方面,经济效益不高、林业产值增长点少。我们要站在建设郑州都市区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家园、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实践中去,推动我市植树造林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不断为都市区建设提供生态环境支撑。建设郑州都市区,为林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怎么加快林业发展,适应郑州都市区建设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选择一个载体,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我们认为最好的载体就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从2004年起在全国城市中开展的一项评比活动,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命名一批国家森林城市。这是目前我国对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性、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积极打造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生态安全屏障,是市委、市政府顺应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大决策,是省会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城市生态建设,弘扬绿色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具体举措。国家森林城市,不仅仅是一块牌子、一项荣誉,它蕴含着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幸福城市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2011年12月31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决定从2011年开始,经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在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基础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上下都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迅速行动,力争早日创建成功。
       
    以生态廊道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档次和品位。生态廊道建设是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档次和品位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重点对连接“两核六城十组团”之间的两环十五放射、十条快速路和绿博大道、四港联动大道等主要路段、10条水系河道、10个道路节点实施高标准绿化,绿化生态廊道1400公里,绿化总面积19万亩,建设林中绿道100公里。通过5年的生态廊道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可增加近2个百分点,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00万吨,释放氧气10万吨,涵养水源423万立方米,景观效果进一步改善,部分生态廊道建有健康步道,为市民强身健体、休闲游憩开拓广阔空间。当前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我们要抢抓时机,只争朝夕,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和设计标准,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生态廊道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良好生态支撑,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以全民义务植树为抓手,不断增强建绿、爱绿、护绿的意识。我们必须采取各种宣传手段,深入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市民知道: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是加快国土绿化进程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国家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的适龄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城市增绿的有效手段,从而引导全体市民自觉参与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去,自觉植绿、爱绿、护绿,以实际行动建设自己幸福美好的家园。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全民义务植树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宣传引导机制、奖励处罚机制和建设管理机制”,通过机制建设,使全民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和尽责情况考核制度,义务植树任务书通知制度和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通过“三个机制”的建立,调动全体市民自觉参与全民义务植树的积极性。通过“三个制度”的落实,提高全体市民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尽责率,从而推进省会郑州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扎扎实实深入开展。
       
    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提高、完善造林绿化的功能、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市还处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的初级阶段,造林的质量还比较低,森林的功能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人们还没有享受到造林绿化最佳的生态成果和经济成果,转变林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转变林业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林业发展理念。林业发展理念是随着林业发展阶段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那么我们当前要树立什么样的林业发展理念呢?我认为,一是要用园林的理念发展林业。就是将建园造景运用到林业建设中,充分发挥森林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科普教育等服务功能,吸引广大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生态建设成果,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用产业的理念发展林业。这就是深入发掘林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林下经济,壮大绿色产业,鼓励开发高附加值的林产品和具有文化功能的生态文化产品,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三是用经营的理念发展林业,这就是将可支配的林业资源、林业生产要素作为资本,利用融资、信用手段进行资本权益的有序转让、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依靠市场机制达到对林业林地的有效经营,改善林业经济活动,进而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按照以上三个理念,今后我市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是:一是在造林上,要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由单一树种平面种植向多树种乔灌花立体种植转变,由注重森林的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转变。二是在管护上,由常规管理手段向现代化管理手段转变,由单一技术措施向综合技术措施转变,由政府投资管理为主向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管理转变。三是在产业开发上,要由单一的林木种植向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以上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大地回春,万木吐绿。当前,适逢造林绿化的大好时节,全市人民要迅速行动起来,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以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迅速掀起春季造林绿化新高潮,为打造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我相信,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久的将来,一座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交相辉映的森林城市将展现在全市人民的面前。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12-3-12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