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郑州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2018/5/24 16:44:34 点击数: 【字体: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概述: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民族英雄成吉思汗(1162 - 1227)的习俗活动,是蒙古族最高规格、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成吉思汗在十三世纪初,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成为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并被称为“一代天骄”。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实行秘葬。子孙为纪念先祖,建立“八白宫”(即八座可以移动的白色蒙古包),收集成吉思汗遗物供奉其中。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代代相传。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成吉思汗祭典由圣主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祭典和成吉思汗苏勒德祭典两大部分组成。其圣主祭典以日祭与奉祭、月祭、米里亚古德祭(点奶祝福祭)、公羔祭、台吉祭、香火(灶)祭和四时大典组成。四时大典为农历三月二十一的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五月十五的夏季淖尔大典、九月十二的秋季斯日格大典、十月初三的冬季达斯玛大典。四时大典,成为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世代延续,相传至今。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1956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成吉思汗陵建成以后,将成吉思汗八白宫集中供奉在陵宫内,并实行集中祭典,完整地保留了成吉思汗四时大典等一系列传统祭典。成吉思汗祭典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在成吉思汗祭典中,各类祭典都有不同的规格,而其中最隆重的属查干苏鲁克祭。成吉思汗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从每年农历三月十七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三月二十四,是成吉思汗祭典中最为隆重的传统文化盛会。农历三月二十一是主祭日,这一天,人们会用99匹白马的乳汁献祭苍天,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的理念,因此也被称作“鲜奶祭”。这项保留着传统文化特点的祭祀仪式,至今已经绵延传承了800余年。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启程赴蒙
 
    轻风柔和,阳光明媚。2018年5月5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组织郑州市中牟县和巩义市校姓代表30余人从郑州出发,其它各省校姓代表数十人也先后从各地出发,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白云飞衬,溪水萦绕。在祖国正北方,有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内蒙古大草原的西南部,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鄂尔多斯草原。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蒙古族文化礼仪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成吉思汗西征时赞美鄂尔多斯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地阔天远,碧草连天。这是校姓族人走进鄂尔多斯大地的最直观感受。他们中有的是第一次来到鄂尔多斯,有的则是连续多年前来鄂尔多斯祭祖。不管来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新的震撼。在这一片土地上,成吉思汗以其雄伟的身姿,守护着草原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这片土地上也闪烁着成吉思汗智慧的光芒,他用伟大的一生让广袤草原走向统一、走向文明、走向世界,让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成为托举一代天骄吉祥圣洁的宫殿。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苍穹庐盖,野草牛羊。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连接成犹如一条圣洁的白色哈达,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最吉祥的祝福。鄂尔多斯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文化礼仪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深地感染了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校氏族人。他们置身于鄂尔多斯壮美的草原风情之中,领略着草原民族的厚重文化和习俗,感受着草原人民炽热如火,浓烈似酒的热情。草原文化以它独特的魅力给全国校氏族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译为有众多宫帐或殿宇的地方。它来源于成吉思汗宫帐“鄂尔多”一词。据史书记载,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高原上曾有四大宫殿,蒙古语称之为“鄂尔多”。当时,负责守护“鄂尔多”的人甚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部落,均围绕着“鄂尔多”驻牧于肯特山到杭爱山一带,成为草原上有特殊任务的部落群体。久而久之,根据他们特殊的使命便被称之为“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也因此又赋于“守护宫殿者”的意思。在鄂尔多斯人中还有一部分管理“鄂尔多”的专职人员,称其为”达尔扈特”人,蒙古语意思是神圣者。他们是草原上唯一免除赋役的人。成吉思汗去世后,他们又成为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专职人员,陵寝的守护者们怀着虔诚之心,代代相传,完成他们的神圣使命。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广阔草原上,耸立着一座金壁辉煌的宫殿,那就是成吉思汗陵。陵宫坐北朝南,建筑在一米多高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共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和东廊、两廊六部分,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中间有走廊连接。陵殿双层飞檐中间正面悬挂着“成吉思汗陵”蒙汉文金色大字的竖匾。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蓝色琉璃瓦砌出浑厚典雅的云头花,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精工彩绘的蒙古包式的穹窿顶,乳白圣洁的墙壁,金黄耀眼的宝顶都独具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整个陵宫的装饰都独具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陵宫掩映在松柏绿荫之间,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在幽幽草原之上展示了草原帝王陵的恢宏气势和光彩夺目的雄姿。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历史记载,成吉思汗率军路过鄂尔多斯,目睹这里水草丰美,是一块风水宝地,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人们为纪念此事,便在此处设立了阿拉坦甘德尔敖包。成吉思汗陵园建立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的查干苏鲁克大祭祭天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成吉思汗陵,是祭祀这位伟人英灵的神圣场所。作为一座民族的丰碑,记载着蒙古民族沧桑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英雄民族的勇敢智慧,更感受到草原文化的古老神秘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春季蒙古族的盛会——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春季大祭是成吉思汗陵一年之中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查干苏鲁克大典,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至二十四日举行,其中二十一日为主祭日,前后历时八天,是成吉思汗祭典中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次祭祀。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碧空如洗,牧野茫茫;圣地今朝,天地人和。5月6日(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隆重举行。鄂尔多斯市有关领导、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邀专家和自治区有关专家代表团、有关省区和友邻地区代表团、自治区有关盟市代表团、企业界代表团、鄂尔多斯代表团、各族各界代表团以及来自各地的10余万祭祀群众参加了大典仪式。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来自各地的蒙古族代表带着哈达、奶茶、羊肉、砖茶等来到成吉思汗陵前,祈求草原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公祭典礼流程》分为队伍就位、热场、公祭仪式起始、亚木特德祭祀礼仪、公祭起始礼仪、祭礼乐、献祭仪式等七大板块,包括念诵《伊金桑》《苏勒德桑》、敬献五彩哈达、敬献圣酒、唱祭歌、恭读公祭祭文等61项具体仪式。整个公祭典礼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力争再现成吉思汗当年在客鲁伦河畔拉起万群牲畜之练绳,用九十九匹白骒马鲜奶献祭苍天的恢宏气度,同时充分体现时代特色,融入时代元素,凸显了“庄严、隆重、神秘、神圣”的祭拜氛围。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在大典祭祀中,有一道特别的礼仪队,那就是达尔扈特礼仪队。达尔扈特人是成吉思汗陵的守护者和祭祀人,也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者。达尔扈特部的祖先原是成吉思汗的警卫部队,是成吉恩汗8位功臣的后裔。成吉思汗死后,由原来的五百户警卫部队守卫成吉思汗陵寝。他们的任务是专门管理成吉思汗的陵寝和有关祭奠工作。达尔扈特部遵照成吉思汗的遗训,永不担任任何官职,也不负担官差徭役。达尔扈特的男人,一生只能做有关守卫成陵和祭祀的事情。父亲教给儿子关于祭祀和管理的各种仪式和方法,学会《伊金颂》、《苏勒德颂》、《窝奇特经》,这项事业代代相传。达尔扈特是蒙古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他们无论是昼夜还是寒冬酷暑,从不怠慢、从不延误、从未间断成吉思汗祭祀礼仪。迄今为止,达尔扈特人已经忠诚地为成吉思汗守灵八百年。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查干苏鲁克”在蒙古语中意为“洁白的畜群”,由于典礼上需要祭洒九十九匹白母马的鲜奶,春祭也因此被称为“鲜奶祭”,意在祈求苍天和祖宗保佑人畜兴旺、大地平安。八百年来,成吉思汗的守灵人——达尔扈特部世代相传,将这一形成于13世纪的盛大蒙古帝王祭祀仪式完整保留至今,主要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再现了蒙古族古老的火祭、奶祭、酒祭、牲祭、歌祭等礼俗,祭典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的民族感情,是蒙古族历史文化中极珍贵的一份遗产。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在大典上,有一项特别震撼人心的仪式,就是由99匹白马组成的溜圆白骏神马随从群的送行白马群仪式。在鄂尔多斯几百年来祭拜的“八个圣物”中有一个活体,这就是溜圆白骏神马。据历史记载,圣主成吉思汗在茫茫大草原上,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马的鲜乳献祭苍天,并将一匹白骏挂彩,册封为长生天的神骏,进行供奉。当年被册封的神骏被称为“温都根查干”,即“溜圆白骏”,被认为是草原吉祥福禄的祈祷,腾飞振兴的象征,由成吉思汗的守陵人达尔扈特人以转世的形式一直传承至今。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袅袅香烟弥散在空中,抑扬悠远的吟诵声中带着虔诚的祈祷,神圣的膜拜。祭祀队伍中,由成吉思汗嫡系子孙、术赤后裔校姓族人组成的黄金家族方阵引人注目。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在血脉的信仰和文化的传承中,校姓族人自觉的按照大典仪程,整齐有序,庄重肃穆的排列站好。他们身着蒙古族传统盛装,佩戴金色黄金家族的胸章,手捧着蓝色的哈达,庄重地走向陵宫,向成吉思汗献上祭礼。共同祈福祖国昌盛、民族和睦,祈求人民幸福安康。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他们在庄严和肃穆中感怀成吉思汗的伟大精神,在奶酒和草香中感受蒙古民族崇尚大自然的思想理念。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校姓族人从2012年10月18日被认定为成吉思汗后裔之后,并在同年11月19日由中牟和巩义两地校姓自发组成的代表团,首次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参加了当年的冬季祭祀大会。此后校姓每年都会组织各地的校氏族人到内蒙古成吉思汗陵祭祀。2014年12月,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批复成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今年,校姓组织了河南、河北、陕西、新疆、江苏、湖北等地的校姓代表近100人参加了“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据了解,这是校姓第七次组团前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参加成吉思汗祭祀活动。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据悉,大典期间,还将举办那达慕大会,来自内蒙古各地的一千余人将参加搏克(蒙古式摔跤)、赛马、哈日靶(传统射箭)、蒙古象棋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那达慕大会引来八方游客欢聚水草丰美的草原,共同领略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那达慕大会,是草原儿女的传统文化体育盛会,素有“草原奥林匹克”美称。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如今的那达慕已成为繁荣发展草原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世界人民了解草原文化的窗口。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尊祖敬宗,报本返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持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将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蒙古族民俗民间文化与现代旅游有机结合,带动了文化影响力和旅游竞争力双提升。这次在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期间举办那达慕大会,是大典系列活动的丰富和完善,是体育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
 
    校姓统谱编纂委员会成立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5月7日上午,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校姓联谊会暨校姓统谱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会长校凤岭,执行会长校延福,名誉会长校红举等领导出席,来自河南、河北、陕西、新疆、江苏、湖北等地的校姓代表近100人参加。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会议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执行会长校延福主持,并宣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关于设立外省校姓办事处的通知》文件。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名誉会长校红举宣读全国校姓统谱编纂委员会名单及新一届校姓委员会组织成员名单。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会长校凤岭作工作总结。发言中,校凤岭会长几度哽咽,几度动情,道出了校姓文化发展的艰辛与喜悦,分享了校姓文化工作的成就与期望。
 
    会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姓代表发表了自己的感言。
 
    代表心声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在此次赴内蒙参加祭祀活动的校姓代表中,年龄最大的是来自新疆已经八十一岁高龄的校云霞老人,她已经是第二次来内蒙祭祖。此次参加查干苏鲁克大典,她依旧非常激动,动情地说:“回来祭祖,就像找到家了。”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来自乌鲁木齐的校侃说到:“祭祀自己的祖先,这是我们每个校氏族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代他感到非常的荣幸,每年的祭祀活动,他都会前来。此次参加圣典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心中之情,他就用去年改编的散文诗中的一段话表达心中的感念之情:今古一脉,长歌九曲。时光的长剑无法切断我们对先祖的感念;岁月浮云,也无法遮蔽先祖对我们的凝视。这思念,是心灵的拥抱、是历史的延伸。
 
    来自湖北郧县的陈平说到:“家族的事情是每个家人的事情”。作为校家的媳妇,自从2012年与河南的家人们联系上以后,心中特别高兴,特别激动,原来在河南还有这么多的家人。之前,我也参加过成陵祭祖大典和那达慕大会,都是非常激动人心的。这次参加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更让人激动不已。我是校家的媳妇,也是家族的一份子,我愿意为家族的事情出一份小力,尽自己的力量去支持。家族的事情需要更多的家人们一起支持和参与,共同发展和繁荣。最后在这里特别要感谢河南的前辈家人们,是他们的四外奔波,到全国各地的求证,证明是成吉思汗后裔,才有今天的全国校姓族人走到一起去内蒙成陵参加祭祖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名誉会长校红举想到二十年来校姓家族史的发展感慨万千的说到,看到族人们积极来到成陵祭拜我们的祖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我感到骄傲。看到每年踊跃参加祭祖活动的队伍越来越大,就回想起当年单打独斗,历尽艰辛,为了全国校姓文化的发展,族亲校永泉抛家舍亲,倾其一切发扬光大校姓文化的事迹。作为校姓一分子我们这一代人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也是最关健的一件事情。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副秘书长校松波说到,参加了两次成陵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觉得今年成陵祭祀规模更大,我认为我们校姓要发扬并学习我们先祖的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我们校姓涌现出更多更好有志人士,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来自湖北省的校姓代表校林理说到,参加这次圣典活动心情感到万分激动,内心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感谢近年来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为校姓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希望我们校姓族人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国家兴旺发大,民族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副秘书长校全胜说到,参加2018年春季查干苏鲁克祭祀大典,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崇拜圣祖的真实行动。有幸与全国校姓代表一起祭拜,感到万分欣慰,更有幸与各界应邀的领导、蒙古族同胞在成陵相识,也是一种荣光。
 
    大典举行期间,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名誉会长校荣春发来贺电。贺电中说,能受邀参加本次校姓委员会的年度工作会,十分感动。又承蒙抬爱,让我能够为校姓统谱编纂尽一份力,也感到万分荣幸。同宗同源,同出一脉。校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又因为有凤岭会长和同族亲友的贡献,校姓家族能够在今天团结互通,紧密联系,将校姓的姓氏文化传承光大,能为校姓,我深感自豪和骄傲。谨在此遥祝校姓委员会工作一切顺利,祝愿校姓统谱早日付梓,祝福校氏家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祝所有同族亲友身体健康、吉祥康泰、阖家幸福!
 
    同时来电祝贺的还有:世界华人妇女联合会荣誉主席(美国)校悠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杜荣昆、研究员白翠琴,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朝克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蒙元史专家任崇岳,湖北省襄阳市歌舞团原党组书记、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校毅之。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蒙古族作为中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蒙古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参与改变世界历史的强悍民族。在这个民族中,诞生了世界伟人——成吉思汗,成为了蒙古民族的骄傲。蒙古族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做出过突出贡献,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蒙古族建立的蒙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王朝,她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遍布整个帝国的驿站系统,从中原到地中海之滨畅通无阻,开拓了一个东西方交流的新时代,使中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与指南针都是在这一时代传到西亚,进而再传到欧洲的。中国的丝绸、茶叶与瓷器大量输往中国以外的地区,中国的医药学、历史学、绘画、审美观也传到西方。而东地中海地区的医药、古希腊的自然科学,穆斯林世界的天文、历算、工程、医药也传到了中国。蒙古民族对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十分巨大。
 
   校姓——遗留在中原的蒙古族后裔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5月12日中午,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会长校凤岭、执行会长校延福、副秘书长校全胜等人的陪同下,印象河南网管理中心主任曲宁等一行考察了位于郑州中牟县的校家岗遗址和校氏墓地遗址。
 
    郑州是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商朝故都,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轩辕黄帝的故里。在郑州的中牟县和巩义市,世代居住着一支不为世人所知蒙古族后裔,他们就是校氏族人。在校氏的祖辈传说中,校姓原是蒙古人的后代,但他们源于何处?祖先是谁?就不得而知了。寻根问祖是人们永不泯灭的情结,慎终追远是人们报本反始的孝思。为了追根溯源,解开身世族属之谜,校氏族人从文献资料、口头传说、碑文遗迹、风俗习惯等方面着手,搜集各种资料,梳理论证。经过大量考证后,2012年10月份,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内蒙古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5位蒙元史学者在河南省中牟县召开了校姓族源鉴定会,通过专家研究讨论一致认定元末明初由晋宁路迁出的校姓为蒙古族后裔,乃元太祖成吉思汗嫡系子孙,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孙,撒立答的后裔。其渊源脉络为:成吉思汗—术赤—拔都—撒立答—校姓。撒里答之父为拔都,拔都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术赤之嫡次子,术赤去世后,拔都袭封其汗位及封地。曾于1243年建立横跨欧亚之钦察汗国。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在中牟县校家岗村西北约1公里处有校姓祖坟,遗存有一通清代乾隆时期的墓碑。其墓主人为校秀书,立碑人是校秀书的侄孙校逢庚。因年代久远,碑上文字被风雨剥蚀,很多字迹已不可辨。根据校姓保存的资料得知,碑文为:“□元时□□藩服食邑山西洪洞县浩繁□□□□赸在草莽册牒沦亡各以封号记族遂□校氏厥凌□□□至□□□科校郡庠邑庠校较互见之后□莫不报捷□□□子子孙孙一见之后知校较虽异但□□□本”。根据文字内容可知,山西洪洞县的校姓是元代朝廷的藩服。藩服是指离王畿最远的藩属,这说明校姓乃是蒙古族的天潢贵胄。“食邑山西洪洞县”、“赸在草莽册牒沦亡”等文字说明校姓系术赤之子拔都之后,原系勋贵之家,因朝代更迭沦落为普通百姓。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如今,位于雁鸣湖镇东漳村南约2000米处的校氏墓地,现存墓冢数处,埋葬着校姓从明初至今的校姓先祖,并有数十位先祖在中牟县志都有记载,承载着校姓族人的情感寄托和中牟县的人文历史。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在校氏墓地发现的明代嘉靖年间墓葬五座,清代乾隆年间校秀书墓碑以及校陈锡之父镕亲墓碑两通,在2013年3月发现明代墓葬群,明代墓碑两通,清乾隆年间镕亲墓碑一通,碑首处均刻有“日”、“月”和祥云纹样,并在出土的墓碑底座刻有特殊的骨头图案和麒麟祥瑞图案。这些带有蒙古族文化内涵的图案雕刻无不表明,居住在中牟县的5000余校姓族人是蒙古族的后裔。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在出土的墓碑碑首处刻着“日”、“月”字样和图案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特殊的骨头图案。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被风雨侵蚀的墓碑上“食邑”两字依旧清晰可见。
 
    根据文献资料和碑文遗迹记载,校姓先祖在元朝食邑山西省洪洞县,元末避难至河北栾城,明初部分校姓离开栾城,南渡黄河到开封,短暂停留后又西迁至中牟县,繁衍至今已600余年。这些墓葬及墓碑的发现对元史、校姓和中原成吉思汗后裔以及民族融合等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2016年1月,校氏墓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如今的校家岗遗址。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在校家岗遗址发现了带有纹样的石块。
 
    河南校姓蒙古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中牟县、巩义市、辉县市和舞阳县附近。校姓在中牟县有5000余人,巩义市600余人,辉县市近200人,舞阳县近1500余人。除河南以外,在外省也分布着较多的校姓同族。如,河北省栾城县和鹿泉市校姓族人有1300余人,江苏省泰州市辖兴化市、姜堰区,盐城市辖大丰市校姓族人约2800余人;湖北省郧县校姓族人约600余人;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蒲城县,富平县,宝鸡市陈仓区共有校姓3400多人,山东省曹县有校姓200多人。另外,还有一千多名校氏族人散居在全国各地,他们同根同源,均是天潢贵胄、黄金家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校姓蒙古族后裔不到两万人。(本篇图文由 《印象河南网》采编部 创作)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附录:
 
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祭文
 
    维公元2018年5月6日,岁次戊戌,建辰廿一,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807周年大典,各族各界民众,咸集天骄圣地,以笃敬之心,雅乐之仪,祭告成吉思汗曰: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文韬武略,胸怀寰宇。
振长策而指极边,展鸿猷以御四野。
一统草原,鸿图化外。庇佑苍生,隆兴古今。
煌煌伟业载入青史,赫赫英明流芳千古。
壮哉中华,屹立东方。舵手领航,正道康庄。
盛会十九大,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开启新时代,民心齐荟,伟业恒昌。
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精准脱贫,惠及万众。
民安国泰,今胜于昔。民族复兴,指日可期。
壮美内蒙,芳草连天。物丰民阜,安泰和谐。
秉圣主精神雄踞北疆,籍改革东风璀璨西部。
鄂尔多斯,伊金霍洛。高原风物,焕彩标新。
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圣地今朝气象万千。
天堂草原,再谱华章。转型发展,其时正当。
三个扎实并举,一副蓝图宏昶。
巍巍乎其志,牢记嘱托,振鬣奋蹄,建设亮丽内蒙古。
浩浩兮其行,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共圆伟大中国梦。
查干苏鲁克,大汗白马群。共襄盛事,呈祥献瑞。
祭礼告成,虔虔心愿。冀佑草原丰美,福泽子孙安康。
 
    小 花 絮: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暨全国校姓代表赴内蒙古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