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上午,由河南省文联主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省戏剧家协会和省豫剧三团承办的《朝阳沟》诞生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与会专家围绕豫剧《朝阳沟》的创作、流传过程及巨大艺术成就和影响,总结《朝阳沟》的创作经验,探讨《朝阳沟》50年常演不衰的原因,为当今的豫剧创作、表演和发展乃至戏曲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研讨会由省文联副主席王洪应主持,豫剧《朝阳沟》的主演王善朴、高洁及执行导演许欣,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广举,大河报副总编辑、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守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景亮、刘敏言、谭静波,戏剧理论家郭光宇,省豫剧三团团长、豫剧表演艺术家汪荃珍,剧作家牛冠力、姚金成、陈涌泉等省内文艺界知名人士及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研讨会。
艺术成就
豫剧《朝阳沟》由著名戏剧家杨兰春创作于1958年。城市女青年银环与农村同学拴保相爱,他们志同道合,决心献身农村建设。银环不顾妈妈反对,来到拴保的家乡朝阳沟落户参加农业劳动,得到拴保一家和乡亲们的厚爱。艰苦的劳动一度动摇了银环献身农村的决心。在拴保一家、老支书和朝阳沟群众的帮助下,她重新坚定了扎根朝阳沟的决心。该剧从1958年公演至今50年的时间里,已经演出了3000多场,常演不衰,广受欢迎。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豫剧《朝阳沟》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响:成功塑造了淳朴善良、热爱劳动的拴保,积极向上、稍有娇气的银环,豁达大度、和蔼可亲的拴保娘,有些自私、说话厉害的银环妈,大方开朗、待人热情的二大娘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音乐方面独树一帜,丰富发展了豫剧音乐,创作出了《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人也留来地也留》、《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咱们说说知心话》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在观众中广为传唱;造就了王善朴、魏云、高洁、杨华瑞、马琳等一批明星演员,催生了豫剧艺术的新流派--三团派;早已成为现代豫剧的经典剧目,是豫剧现代戏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多种因素
专家指出,《朝阳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与它浓郁的地方特色、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分不开的;与它刻画出的活灵活现、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是分不开的;与它紧紧围绕真情、爱情、亲情、热情以情感人是分不开的;与它盎然有趣、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是分不开的;与它所展现的饱满鲜活的时代精神,向上、进步、朝阳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与它在表演上的真实、自然、注重细节是分不开的;与它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兼收并蓄,在表演、演唱上的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与它对豫剧传统艺术精华的高质量继承也是分不开的。
现实意义
专家认为,《朝阳沟》取得的巨大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高质量的文学和音乐剧本是戏曲剧目成功的基础,生活永远是戏曲作品的生命,等等。《朝阳沟》的演出目的很明确:一心为观众,演老百姓最关心最喜欢的东西。这给我们解决目前戏曲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提供了借鉴:究竟要为谁演戏?是要死文物还是要活文化?是发展都市戏曲还是发展乡村戏曲?
专家特别指出,现在,《朝阳沟》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文化产业、旅游业、商业等诸多领域,卡拉OK厅中《朝阳沟》的唱段点唱率颇高,《朝阳沟》的创作者杨兰春的家乡成了著名的旅游景区,许多商家和产品傍上了“朝阳沟”的大名。《朝阳沟》不仅是豫剧的代表,还是河南文化的代表,已经成为河南的文化名片,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显示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影响远远超出了戏曲界。
专家还对《朝阳沟》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超强前瞻性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朝阳沟》所强调的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科学文化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重要性,人们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原标题:《朝阳沟》诞生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