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
□记者 曾邦华 文 李文波 图
核心提示
房子,始终倾注着人们的无限希冀与憧憬,也与人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17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方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人独享20多平方米的居室面积……郑州市民的居住生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与改变。
从上世纪90年代的居者“忧其屋”到“有其屋”,直至如今的“优其屋”。刚刚搬进一套复式洋房的张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并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向记者讲述了郑州17年的居住变迁。
1
居者“忧”其屋(上世纪90年代)
17年前,和许多同事一样,工作多年的张先生一家三口挤在一间由单位分给的只有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羡慕我们那会儿能分房,却不知道我们分房的路有多艰辛!”张先生对当年的分房过程感慨不已,“那时候,单位的房子十分紧张,所有的人都得排队打分,只要有一点动静,送礼递条子的、找关系的人特别多。好不容易等了3年,单位才从一间40平方米用来办公的小套房里让出一个10多平方米的房间用。”
张先生回忆:“房屋面积小,只有一间房,也没有独立的卫生间,上厕所只能到离家200米外的公共厕所,外地的亲戚来了,只能搭床铺。如果是夏天,就干脆睡在楼道里。由于房子太小,夏天就特别热。”
后来,张先生所在的单位集资建房,当时凑了5000多元,买了一套只有居住使用权的集资房,是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当时那种“鸟枪换炮”的感觉现在还记忆犹新,一想到在家里就可以上厕所、洗澡了,心里的幸福感真的是无与伦比。
1998年,单位房改,这套房顺理成章地转到了张先生个人名下。张先生第一次拿到了由郑州市房地产管理局颁发的房屋产权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产。虽然70多平方米的空间现在看来并不算大,但在当时,能拥有一套这样的楼房,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2
居者“有”其屋(2003年以前)
1998 年,中国取消了福利分房,郑州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商品房时代。市场上的商品房开始陆续推出,90平方米左右、三室一厅、双卫生间的户型渐渐普及。在商品房推出初期,基本是零星开发,分散建设,这些单体楼不仅破坏了城市环境空间的统一整合,而且不利于公共设施的统一配套。楼体也是“火柴盒”式的建筑风格,方方正正的楼房、规规矩矩的小窗户。
2000年,张先生在郑州某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三房一厅,整栋房屋的设计是当时刚刚兴起的“蝶式”,一梯4户。客厅较大,各房间采光都不错,这一点张先生比较满意。
由于第一次购买商品房,张先生一家没有任何经验,只求面积够大,以解决儿子及客人到来时没地方住的窘境,酷爱读书的他还有了自己的书房。等真正入住之后,张先生便发现这套房住起来也不太顺心——房子是大了,但没有阳台,想晒个被子、衣物什么的,还得抱着东西到楼下去晒。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物业公司开始走进新建小区。小区门口有了保安站岗,谁家的灯不亮了、下水道堵了,一个电话打到物业,便会有工作人员上门检修。而一个新颖的名称——业主,也开始出现。
3
居者“优”其屋
“不过,那个房子我们仅住了四年,因为郑州市房地产发展的速度太快了,2004年,面对当时火热的房地产市场,眼看着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让人看了心痒痒。” 于是,和爱人一商量,卖掉刚住了五年的老房子,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大三居,不但有一个小阳台,还配备了一个地下车库,张先生说,当时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家居生活。
当时的房价已经涨到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但小区的房子却仍然销售一空。可见当时的房价依旧在普通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人们对房子的需求极其强烈。
如今,张先生刚刚在市区购买了一套复式花园洋房,与过去居住的房子相比,不仅面积要大得多,而且户型设计、楼盘环境以及室内装修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我现在居住的小区环境优美,不用出小区门就可以做各种健身休闲运动,小区内还开辟了专门的儿童乐园。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在十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