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澄泥砚
2013/6/24 9:28:0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黄河澄泥砚是砚中一绝,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受到全球艺术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青睐,并获得了国内外70余项荣誉。这项工艺的制作者,郑州黄河风景区——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的王玲女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澄泥砚之所以倍受赞誉是因为它拥有四大特色:
一是质地坚。澄泥砚质坚如石,耐磨持久,泽若美玉,击若钟磬。宋代米芾在他对砚的有关论述中,盛赞澄泥砚坚实“扣之金声,刀之不入”。
二是发墨好。古人把澄泥砚视为“陶之属”,“性坚而不燥、润笔不损毫”,因其发墨快,且不渗水。
三是色彩奇。澄泥砚的颜色纯正、大方,它的“五光十色”是其它名砚
所没有的。澄泥砚的色彩虽千变万化却绝无艳丽妖冶之态。
四是雕刻美。澄泥砚造型生动,雕工讲究,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无一不是澄泥砚的创作对象。圆雕、浮雕、透雕、线刻技法融汇于一方澄泥砚中,“其形小则柔美玲珑,大则敦厚气派,摹人则清秀俊雅,状物则灵动华丽。”
澄泥砚盛于唐宋,当时端砚、歙砚还正处于初创阶段,因此,人们对澄泥砚评价非常高,视为“砚中第一”。此后,澄泥砚一路尊贵至明清,清人高凤翰的《砚史》、纪晓岚的《阅徵草堂砚谱》、谢慎修的《谢氏砚考》,特别是清内府编绘的《西清砚谱》中,都大量地收录有澄泥砚,足见历代古人对它的偏爱。
至清代乾隆以后,澄泥砚便湮没消失了,其根本原因是制作技术失传。据魏美月先生的《澄泥砚》专著载:“澄泥砚另有制法,其地道的制法因系秘方,到宋代已经失传大半。至于以后的制法均类似陶砚的制法,原非唐法矣。”
澄泥砚在烧制工艺上,不同于别的陶瓷。古法制砚系用稻糠干牛粪先温火烧制,其目的是去除潮气,尔后用炭火温火烧制,通过肉眼观察控制火温,烧三天三夜。出窑以后,用墨蜡米醋蒸煮以达到含津益墨之功效。今法系在保留古法土窑烧制的基础之上,通过试验采用多种名贵中草药后期烧制熏蒸而成。此法制作的澄泥砚,保留了古砚含津益墨的特性,且能保证使用本砚磨墨作出的字画不生蛀虫,故而成为收藏家们争相收藏的佳品。
张存生、王玲夫妇在深挖黄河古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而不失传统,将“泥与火”凝聚成最为简洁形象的“语言”形式,由黄河走向世界,与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他们开发的黄河金沙泥茶具更是引起中外游人的浓厚兴趣。在国外游客啧啧称奇的赞叹声中,王玲在为我们民族艺术感到骄傲的同时,更体会出这些年付出的价值。王玲认为,陶艺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而茶具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我们民族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古人云“大拙则大雅”,拙到极致则美到极处。王玲夫妇制作的茶具造型古拙乖巧,超凡脱俗,风雨斑驳,显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淀。他们的作品有的多以南方粗壮毛竹形象为主体,配以竹筒茶杯,使成熟的金黄竹色与同样金黄色的黄河金沙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北方粗犷的黄河文化与南方清秀的茶文化的天然融合。这些作品毫无雕琢之痕,自然天成,每件作品无不体现着作者精湛的制陶技艺及艺术感觉的敏锐。【原标题:黄河澄泥砚】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惠济区人民政府网 200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