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 (1622—1693),字介石,号逸庵,登封城西南街人。清顺治八年(1651年)中举,九年(1652年)会进士。入翰林院,初为庶吉士,后升检讨。出任福建巡海道道使,在任期间,要求隶属节约开支,严禁损公肥己,并能以身作则。因此声誉很高,后因前任帐目交待不清,受到牵连而被撤职。康熙元年(1662年)平反昭雪,补江西湖东道道使。又因该道裁去,特任直隶大名兵备道使。当时官府弊端很多,如衙署修理费皆入私囊,农村指定富裕户收交农税,收不齐由个人赔赏,苦害了老实农民,断案株连成风。大名地区被编入八旗的人,每年逃跑的有300多个,断“旗逃案”时,官吏为了索取贿赂,一案往往株连三四十人。耿介对此类弊端,深恶痛绝,极力革除。又任河南按察使,忠于职守,为民行事。
康熙三年(1664年)他母亲去世,归里行孝三年。期满,本应复职,但他不愿做官,决心倡明理学,自带学银300两到苏门(今百泉)拜孙奇逢为师,朝夕请教,深有收获。归里后兴复嵩阳书院,建先贤祠,专祭二程和朱熹。又建丽泽堂、观善堂、博约斋、敬义斋、仁智亭等,使书院面貌为之一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皇帝为太子选聘教师,吏部侍郎汤斌奏章推荐耿介,说“他潜心经传,学有渊源,老成夙素,罕见其俦。”康熙帝经过亲自考试,将他选入詹事府任少詹事。他任职40天,托病辞职,归里后仍继续掌管嵩阳书院。他热心办学,捐田350亩,为书院开支之用。在他影响下,河南太守王楫、学政吴子云等以及社会名流,都捐银资助,共购学田1750亩,以解决师生的伙食和学校各种经费。他一面购买经、史、子、集各种图书,一面聘请名家冉觐祖、窦克勤(翰林院检讨)等人,主讲嵩阳书院。他自己也积极备课,登堂讲授。四方闻讯,慕名而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从此书院文风大振,进士景日昣、傅树崇、举人郭英、赵俊、谢 等皆出其门。嵩阳书院再次成为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
耿介家中产业并不丰厚,但他乐于施舍,贫苦农民交不上农税,他代为交纳,不求报赏;春季粮价上涨,他家的粮食则以平价出售给群众;遇荒年则将余粮施舍给无依无靠的贫民。窦克勤称赞说:“于世一无所营,于道独有默契,言仁、言孝,陶然自乐,登其堂者,如坐春风中也。”其著作有《中州道学编》、《孝经易知录》、《敬恕堂存稿》、《嵩阳书院志》、《河南通志》、《家规家课》和《文学六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