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管仲是管子思想创建者和齐国霸业的领导者
2014/4/17 17:51:3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首先是黄帝,实现了天下归一,带领华夏民族进入文明社会,是人文初祖。其次是周公,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再次就是管仲和生死之交的鲍叔牙全面的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思想,共同创建了中华文明史上第二个高峰——管子思想体系,从而开启了诸子百家各种学说的思想源头;成就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维护了华夏民族的发展和繁荣;甚至对于今天的治国方略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鲍叔牙没有著作传世,历史对他的记载也不多。好像他除了推荐管仲之外,就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好像《管子》一书所阐述的管子思想体系以及齐国称霸天下大业都是别人的功绩。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通过考古学等学科的新发现和专家们更加系统缜密地研究,历史的真实正在慢慢浮出水面。本文侧重于论述鲍叔牙在管子思想体系的创建和实践之中的作用,以期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鲍叔牙不但在道德上是千古赞颂的圣贤,不但在交友从政上是万代彪炳的楷模,不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文化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而且和他的挚友管仲一起是是管子思想体系的创建者和齐国霸业的领导者。
一、为了更好地论述以上观点的正确性,首先让我们简要地了解管子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管子思想主要体现在后人编著的《管子》一书中。其内容归纳如下。
——首倡 “礼义廉耻” 国民道德教育,将之作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对待,这一思想被儒家继承,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以民为天,以人为本,富民强国的民本思想。“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主张“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而强国才是正路。他“以民为天”的民本思想,比后世统治者标榜的“爱民如子”要先进得多。这也是管仲鲍叔牙不为后世统治者推崇的重要原因。
——以德治国。德,不是品德,而是德政。德政是承接以民为天这个基本概念的。主张强国首先要富民、要发展经济。德政,管仲具体划分为六个方面,称为“六兴”:
第一兴,厚其生。开辟田野,建造住宅,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二兴,输之以财。广开财源,便利贸易,让人们发财致富;
第三兴,遗之以利。疏浚积水,建造桥梁,给百姓提供便利;
第四兴,宽其政。薄收租税,宽简刑法,实行宽松的政治;
第五兴,匡其急。养老养孤,吊丧问祸,救人危急;
第六兴,振其穷。寒则给衣,饥则给食,救助穷困。
实行了德政,上和下都要有礼仪,贵与贱都有本分,长与幼都守秩序,贫与富都守法律,也就建设了和谐社会。这对于今天的国家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以法治国。管子思想体系中“依法治国”的思想,系统而完备。从法的重要性,到法律制度的建设、法律的执行等各个方面一应俱全。例如他强调“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戮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翻译过来就是:法律公正,制度明确;杀有罪,不宽赦;执行刑罚一定说到做到,民众就会畏惧。权威明示于众,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严格执法,公开执法。管子思想也正是后来法家们的理论基础。
——军事思想。管子思想主张首先是以德服人,其次则是通过谋略,再其次是外交,最后才是出兵。不打没有准备的战争,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是管仲的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管仲指挥下的齐军没有打过一场败仗。管仲对于赏罚、军费、建制、号令、武器、地图、敌情等等几乎每一个军事要素都有具体的要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概念首先来自于管子思想。《孙子兵法》基本照搬了管子思想的理念,是管子军事思想的整理版。
——市场经济。先富民,后强国。本着这样的思路,减免农业税,鼓励庶民垦荒种地,多打粮。将盐铁这两项产业掌握在国家手里,开展国际贸易,赚外国的钱。此外,实行“关几而不征,市正而不布”的政策。商业税收几乎不征,市场运作极少干预,让市场决定商业的命运,让竞争决定谁是强者。简便通关手续、降低通关费用,吸引了普天下的商贾,迅速使齐国成了当时整个周朝的贸易中心。
——哲学思想。管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两千六百年前在辩证法和唯物论方面达到了惊人的高度。他对许多哲学现象进行定义,譬如规律、规范、势等词汇,都是管子当初为我们定义的。“道”是管子重点讲解的一个概念,他说:“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这个概念由管子提出并进行解释,后来老子写《道德经》,继承和发扬了管子思想关于道的概念。《道德经》重点发扬了管子思想关于辩证法的部分,而《墨子》则重点发扬了管子思想的唯物主义部分。
管子思想体系的创建,不但将华夏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维护了华夏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二、管子思想体系形成之学习和理论探讨阶段。
任何伟大的思想体系的诞生,都是时代的需要,是经济基础和社会上层建筑运行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几个或一批时代的精英共同奋斗的结晶,而绝不是一个先知先觉拍脑袋拍出来的。例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遵循的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学习马列、结合中国实际大胆实践创新的群体行为的理论总结。如果没有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抗日救国、推翻蒋家王朝的人民战争实践,没有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配合默契的成功领导,也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体系产生,也是一个团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归纳的成果。管仲鲍叔牙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
管子思想体系诞生的过程,应该有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前人的学术并进行理论探讨的阶段;二是将学到的经验和创新理论运用于富民强国的实践中去的实践阶段。三是从理论上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的理论阶段。《管子》成书他们没有参与,除此之外他们活动的历史轨迹都充分说明他们是管子思想体系的共同创建者和齐国霸业的领导者。
公元前723年管仲生于颍上。其祖上原是姬姓贵族,父亲管山(一说叫管严)早年去世,到管仲这里已经沦落到衣食难继的程度了。管仲在贫穷中度过了童年。因家贫,做过马夫,做过小商贩。公元前708年,15岁的管仲与鲍叔牙相识。鲍叔牙比管仲大两岁,其父鲍敬叔是齐国大夫,有采邑,家境较好。鲍叔牙和管仲志同道合、相互赏识、一见如故。鲍叔牙拿出钱财来,和管仲一起经商,一起游学,一起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山川形势,也做了一些参战、参政的初步实践。管仲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遇,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管仲的这一段话,充分体现了鲍叔牙对于管仲的知遇之恩、扶助之义和朋友之情。
至公元前697年这十一年中,他们以经商的名义朝夕相伴,走遍了中原各国。主要的还是共同学习切磋周公和姜子牙的学说,观察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形成了“富民强国、尊王攘夷”的管子思想的基本理念,并且在道德学识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样,他们被聘为齐国公子的师傅,才是顺理成章的。
在这十一年的共同学习过程中,他们奠定了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坚定了富民强国、报效国家的共同志向,所以才会对经商的好坏、分利的多少、从政的得失乃至生死,不以为意。只有这样理解,所谓的“管鲍之交”才有了最为恰切的解释,对于管仲鲍叔牙一些超乎常理的言行才会得到最终的理解。只有共同理论基础、共同志向的朋友才是最高意义上的朋友。马克思、恩格斯是如此,管仲鲍叔牙也是如此。
管鲍出仕为公子的师傅,笔者以为还得益于他们进行地一次得意的炒作,吸引了齐僖公的眼球。在管鲍具有一定声望的情况下,他们发出了一个超出常理的信息:管鲍合伙做生意,管仲屡屡多分财务,鲍叔牙不以为贪;管仲为鲍叔牙谋事不成,鲍叔牙不以为他愚笨,;管仲三次从政三次被开除,鲍叔牙不以为他没有能力;管仲在战场上屡屡逃跑,鲍叔牙不以为他贪生怕死。这一消息传播出去,舆论哗然。这两个人不是一对傻瓜,就是两位大贤!从而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果然齐僖公招见了他们。管仲和鲍叔牙将他们二人十一年来学习的周公、姜太公的理论和自己的创建滔滔不绝的向齐僖公进行了阐述,赢得了齐僖公的高度赞赏,遂拜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
从公元前697年到692年之间的5年间,他们以初步创建的管子思想体系教授自己的学生。并且不断的聚会,畅谈富民强国的远大志向,完善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结交齐国朝廷的权贵,如高溪、隰朋等,为实现其远大理想而奔波着。
公元前692年,即位两年的齐襄公荒淫无道,天怒人怨。鲍叔牙敏锐的预感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果断的选择了莒国作为躲避战乱伺机再起的场所,奉公子小白投奔莒国。管仲也奉公子纠投奔鲁国。开始了长达7年之久的管鲍分离时期。空间上的分离,不会阻碍他们之间的联系。他们肯定会经常信使往来,交流学习心得、切磋富民强国的志向和各种具体措施,从而使以管子命名的思想体系逐步孕育发展。
至此,经过管仲和鲍叔牙23年的不懈努力,所谓管子思想体系在理论方面的建设已初具雏形。在这个过程中,管仲和鲍叔牙发挥了核心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三、将管子思想体系付诸富民强国的实践,获得极大成功的阶段。
一个思想体系顺利付诸实践,需要政权的稳定支持。否则这种改革就有夭折的危险。从商鞅到王安石,这在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唯独管仲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行四十余年,这与鲍叔牙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这个阶段有以下几个环节突显了鲍叔牙在实践管子思想体系的波澜壮阔的斗争中无可替代的领导作用。一是桓公即位;二是乾时之战;三是赴鲁救管;四是让贤荐管;五是全力支持;六是犯颜诤谏。
一是以镞失之智助桓公即位。《左传·庄公八年》云:“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充分表现了鲍叔牙对形势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准确的把握,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
公元前686年公子无知与连称、管至父内外勾结,杀齐襄公,取代君位。雍廪等人杀公子无知,致使君位虚置,齐国大乱。这就充分证明了鲍叔牙“君使民慢乱将作矣”论断的正确性。襄公无后,新的国君要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之间选择。按照长幼顺序,应该公子纠即位,但上卿高溪等倾向小白,大臣们意见不一。于是高溪秘密派人给小白送信,着其火速回国,抢先即位。在管仲和鲍叔牙携各自的公子回国抢夺君位的比赛中,鲍叔牙技高一筹。首先是鲍叔牙在小白避难地点上没有选择远离临淄的卫国(小白外祖母的国家)而是选择了距离临淄较近的莒国。在实践和空间上占尽了先机。另一方面,据《吕氏春秋·贵卒》云:“鲍叔因疾驱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为君。鲍叔之智应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其智若镞矢也。”鲍叔牙面对即将连发而至的管仲的箭镞,立即叫小白装死,骗过了管仲,赢得了时间,先期到达临淄,终于在高、国二位上卿及其他卿大夫的支持下登上了君位。在这一段斗争中,鲍叔牙智若镞失的才能和联络关键人物迅速掌控局面、夺取政权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为管子思想体系付诸实施,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政权基础。
二是乾时之战巩固政权。齐桓公刚刚即位,立足未稳,鲁国重兵压境,妄图以武力为公子纠夺回君位。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关系到齐国的安危和刚刚坐上君位的齐桓公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管鲍推行改革的成败。此时鲍叔牙慨然率兵出征,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将鲁国大军打得丢盔弃甲,并且还占领了鲁国的汶阳之地。这一仗巩固了齐桓公的政权,其意义不亚于新中国建国之前的三大战役。
三是赴鲁救管抢救人才。鲍叔牙和管仲的志向是推行改革、富民强国、称霸天下。齐国的政权稳定下来,但是推行改革、实践管子思想体系的亲密战友管仲还在鲁国,还在敌对阵营里。这是鲍叔牙最为忧心忡忡的事情。具《管子学刊》《鲍叔牙事迹考》写道:“鲍叔牙到鲁国以委婉的外交辞令将管仲迎接回齐国”。也有的记载是鲍叔牙派隰朋前往鲁国救回管仲。笔者以为:有关自己最亲密战友管仲的生死和改革成败的问题,鲍叔牙一定是万分关注的,可以说超过了其他的一切。他亲自前往鲁国救回管仲的行动时可信的。而在形势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情况下,说服鲁国君主、战胜足智多谋的鲁国相国施伯,将管仲毫发无损的救回,是需要大智慧的。鲍叔牙以回转乾坤的勇气和智若镞失的才能,挽救管仲于千钧一发之势,也可以说是挽救了这场尚未开始的改革。
四是让贤荐管屈己下之。管仲箭射桓公,齐桓公誓报这不共戴天之仇一定要杀之而后快,也是合情合理的。鲍叔牙要让齐桓公赦免管仲的罪过,推辞掉让自己做宰相的令旨,让齐桓公任命管仲作宰相,这个弯子确实扭得也太大啦!这需要鲍叔牙高尚人格对桓公的影响,更需要智慧的宏大。鲍叔牙做到了。
鲍叔牙从公元前697年被任命为公子小白的师傅到685年小白登基,12年间两个人朝夕相处,尤其是莒国避难时,可以说是相依为命啊。鲍叔牙对于小白是悉心教导、耳提面命,把一个茫然无知的毛头小伙培养成了一个胸怀大志的有为之君。在这相依为命的12年中,小白对于师傅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是了如指掌的。在夺取君位的斗争中,鲍叔牙智若镞失的才能,在乾时之战中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和出使鲁国剪除公子纠的外交才干更是佩服有加。有这样忠心耿耿、才能卓绝的师傅作自己的宰相,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国语·齐语》云:“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
但是,鲍叔牙坚决的拒绝了他的任命,推荐了死囚管仲。他苦口婆心以贬低自己反衬管仲的才能,表现了亘古未有的高风亮节。他对齐桓公说:“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如果单求齐国的治理则我和高溪就可以了,如果要富民强国称霸天下,则非管仲莫属。”通过鲍叔牙几次耐心的解释,齐桓公有些心动,但对于管仲箭射自己仍然无法释怀。
鲍叔牙又高屋建瓴的指出:箭射您不但无罪,而且有理。他说:管仲箭射您,说明他忠于自己的主人公子纠。如果您重用他,他也会忠于您,为您射下一个称霸天下的齐国来。况且您能重用弑君的囚犯,必将获得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使天下德才兼备的人闻风而来归顺齐国。那麽齐国的大治就要来临了!
这一次次忠诚无私睿智谦让惊世骇俗的言论,终于彻底征服了齐桓公,终于下决心赦免了管仲的死罪,并任命他为宰相,继而还尊称他为仲父。鲍叔牙为管子思想体系的贯彻实施,为齐国的霸业,选定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主帅。
五是建构长期稳固的权力体制全力支持管仲行使权力。长期以来,始终有一个问题横亘在笔者心头无法排解。那就是鲍叔牙具有高尚的道德、非凡的的治国才能和卓著的功勋,为什么自己执意不做宰相一定要推荐管仲做呢?
固然鲍叔牙自知缺乏变通之术,但这不是根本的。根本的还是他深知仕途险恶,保守势力的强大。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稳固的权力机构保证,那麽富民强国、称霸天下的改革势必夭折。
于是他首先为齐国制订了一个“富民强国、称霸天下”的治国方略。继而构建了一个长期稳固的权力体制。这就是:将管仲推举到宰相的位置,极大地发挥他的治国才干。而自己以齐桓公师傅的地位,齐桓公登基后作为太傅,和高、国二位上卿倾心辅佐齐桓公组成稳固的国家权力中心,确保管仲治国有一个长期稳固的政权保证。国君加上三公,就像现在的人大常委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最高权力机构稳固,就为管仲前台的行政顺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实行了三公六卿制度。三公是太师、太保、太傅,位置很高,但不具体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然而对于有关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如干预君主的废立、国策的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参与决策的权力。而宰相等六卿则具体管理国家政务,相等于现在的国务院,属于行政权力。
鲍叔牙力荐管仲,自己究竟担任了什么官职?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典籍中记载的大司谏东郭牙,可能就是鲍叔牙。也只是猜测而已。有人说作了亚相,也不知道有什么根据。有人说在管仲去世后鲍叔牙做了宰相,那是以后的事情了。我们现在说的是齐桓公即位之初的事。按照情理推测,如果不给鲍叔牙安排一定的位置,齐桓公是过意不去的,也是难于服众的。鲍叔牙由小白的师傅,在小白即位后升任太傅既符合自然升迁的惯例,又符合齐桓公对师傅恩德的报偿,更何况鲍叔牙师傅自己也愿意这样安排。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鲍叔牙位置这么高,为什么历史典籍中没有记载呢?据笔者看来这恐怕和我们历来重行政、轻决策权力的观念有关。到现在也有轻视人大、重视国务院的人;还有轻视董事会、重视经理的人。再者高、国二位上卿都是周天子亲封的上卿,地位无疑是很尊崇的,典籍中对他们又记载了多少呢?
鲍叔牙作为齐国的太傅,为齐国推行管子思想体系构建了一个长期稳固的权力体制,从而保证了管仲大刀阔斧的改革四十余年,全身而退寿终正寝全然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举呀!作为齐桓公的师傅,除鲍子无其能量也,除鲍子无其雅量也,除鲍子无其远见卓识也。
六是犯颜诤谏,作管仲坚强后盾。
众所周知,齐桓公并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君主。他贪色、贪酒、喜欢围猎,生活作风也非常糜烂。但是,他全心全意的信赖自己的师傅鲍叔牙,并且听从了鲍叔牙的诤谏,任用了自己的仇人管仲做宰相。就这些,也就决定了他春秋首霸的当之无愧的地位。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人,鲍叔牙的这个学生还是深谙此道的。
当然,在任命管仲之初,齐桓公对与管仲是不那么信任的。在遇到小人的谗言时,他对于管仲的信任也发生过多次的动摇。在这些关键时刻,都是鲍叔牙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向齐桓公犯颜诤谏,从而挽救了管仲、挽救了改革。在历史典籍中,有以下几则记载。
因为宋夫人事件,桓公大怒,不顾管仲的反对出兵宋国,受到宋国和其它诸侯国的合击而大败。齐国政治陷入危险的境地,齐桓公和管仲的信任出现了危机。鲍叔牙毫不犹豫的支持管仲的意见,直截了当的对齐桓公说:“必用夷吾之言。”
齐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伐宋,管仲认为应当通过外交的手段解决,为鲍叔牙所赞同。鲍叔牙对桓公说:“公行夷吾之言。”(《管子·大匡》)
齐桓公七年,狄人伐卫,齐桓公要为卫君筑城。隰朋、宾胥无觉得卫国被灭理所应当,管仲则谏议帮助卫国。桓公咨询鲍叔牙,鲍叔牙说:“君行夷吾之言。”
在管仲的治国之策和齐桓公、和大臣们发生矛盾时,鲍叔牙总是毫不犹豫的向齐桓公进言:必用夷吾之言。从而保证了管子思想和推行改革的顺利进行。
随着改革的进展,齐国开始出现了富民强国的大好形势。在成绩面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的,也不是所有的人能够及时发现并且能够有力制止的。但是鲍叔牙以无与伦比的品德和才能,挺身而出承担了这个历史重任。首先是齐桓公在一次饮宴之中得意忘形的要臣下为他祝酒。鲍叔牙看到君主的傲气不利于齐国的霸业,立即站起来对齐桓公说:愿主公不要忘记在杞国避难时所受的苦!愿宁戚不要忘了做牛倌所受的苦!给了洋洋得意的君臣一记当头棒喝。鲍叔牙意在规劝他们不要忘记过去艰难的岁月,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以保持齐国的强盛。德高望重忠心耿耿的鲍叔牙语重心长,齐桓公君臣欣然接受。
根据《说苑·正谏》记载,齐桓公欲铸大钟以纪其功,自列众多伟绩,鲍叔认为不可。他说:“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袵,非文也。”按鲍叔牙的观点,桓公早年与年长的公子纠争夺王位是不仁;违背太公的话,侵占鲁地是不义;在柯之盟的时候,被鲁国国君武力所迫,是不武;个人生活不检点,是不文。鲍叔牙这一番诤谏,道尽了齐桓公行为的丑恶,一点也没有留情面。这只有鲍叔牙才能说得出,也只有鲍叔牙才能够揭这个“龙鳞”。从而打消了齐桓公傲慢自大的作为,继续保持了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
上海博物馆出版的上博简(五) 中也有《鲍叔牙与隰朋之谏》,讲到鲍叔牙与隰朋两人在齐桓公晚年讽谏桓公远离佞臣竖刁、易牙,在政治上应当实施新举措。谏议为桓公采用,取得明显政治效果。
总之,在推行管子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鲍叔牙为此选定了改革的主帅,提供了长期巩固的政权保证,获得了齐桓公始终如一的信赖和支持,取得了富民强国称霸天下的辉煌功业。鲍叔牙和管仲是齐国霸业的领导者,是毫无异义的。
四、历史对鲍叔牙的评价。
据《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记载,晏子对齐景公说:“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左有鲍叔,右有仲父。”就是说是因为鲍叔牙和管仲的襄助,齐桓公才得以称霸天下。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相,以他的切身体验,将齐国称霸天下的功绩,记在管仲鲍叔牙身上,是非常有见地的。而他将鲍叔牙的名字开列在管仲之前,也体现了他对鲍叔牙的充分肯定。
又据《大戴礼记·保傅》云:“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是说齐桓公没有费多大力气就使诸侯都来朝拜他,这是鲍叔牙的功劳哇。为什么这样说呢?《吕氏春秋·赞能》云:“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再一次证明了一个历史的事实:没有鲍叔牙则没有管仲,没有管仲则更没有齐国的称霸天下。
管仲评价鲍叔牙更是情真意切、感慨万端。他叙述了那段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宽容、扶助、救护、推荐、支持的名言之后,用一句话总结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将鲍叔牙与自己的父母并列,且尤胜之,这对鲍叔牙是何等的推崇和何等的感激涕零啊!所谓“管鲍之交”的主角、主要的付出者、其高尚精神的主要体现者是鲍叔牙,其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将光照千秋!
再据《, 史记·管晏列传》云:“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司马迁文中由衷的感叹道:“ 天下不多(赞誉)管仲之贤,而多(赞誉)鲍叔之能知人也。”可见当时天下人,对于鲍叔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是充分肯定的,是广泛赞誉的。
在历史上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更是将鲍叔牙作为当时最著名的贤人予以赞扬。他说:“齐有鲍叔牙,……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以孔子睿智而严格的标准来衡量,鲍叔牙是当时无与伦比的贤人,是圣人心目中的圣人。
综上所述,管仲和鲍叔牙二人不但创造了朋友之间的最高境界——管鲍之交;更是世世代代的从政者的辉煌楷模,也为成功的改革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数历史事实雄辩的证明:鲍叔牙和管仲是管子思想体系的创建者和齐国霸业的领导者。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华鲍氏网(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