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走进濮阳 >> 印象濮阳 >> 浏览濮阳

帝丘与龙文化

2013/11/8 11:02:06 点击数: 【字体:

    帝丘是五帝时代颛顼的居地与春秋卫国之都。关于它的地望,过去曾有多种说法,从而形成了千古难解的史谜。最近,经考古发掘,终于在濮阳高城揭开了这座华夏名城的面纱。龙是古代传说中虚拟的极为神异的动物,在人们心目中占有无比崇高的地位,实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远古帝丘附近的西水坡出土了蚌塑 “华夏第一龙”,雷泽及颛顼又有着种种神奇不已的龙的传说。从历史上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帝丘是龙文化的圣地。

    帝丘之谜

    "帝丘”一名,最早见于《春秋·嬉公三十一年》:“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将帝丘同颛顼连在一起记述的,则为《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虚也, 故为帝丘。”可知帝丘的得名与颛顼有着直接关系。公元前629年,卫成公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30公里卫南坡中)迁都至此。从额项都帝丘到春秋时卫国徙都丘,绵亘两千多年,帝丘一直都是中原地区的名城。

    据历史文献记载,帝丘在今河南濮阳一带。今本《竹书纪年》云:‘帝颛顼高阳氏……元年,帝即位,居淮 a”《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汉书·地理志》载:“东郡濮阳,卫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墟。”由此可知,帝丘在濮阳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涉及到濮阳帝丘的具体地望,则又可分为三说。

    其一为故县说,系指秦汉濮阳县治一带。《春秋·嘻公三十一年》杜预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水经·瓠子河注》云:‘呵水旧东流,逞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阔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相土又都之。故《春秋传》曰:阔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也。卫成公自楚丘迁此。秦始皇徙卫君角于野王,置东郡,治濮阳县,蹼水逸其南,故曰濮阳也。”((唐会要》载:“麟德二年(665年),帝(唐高宗)发东都赴东岳,至蹼上,问承相窦德元曰:‘濮阳爽恺,信良邑也,古谓之帝丘何也?'德元不能对。礼部尚书许敬宗策马前曰:‘臣能知之,昔者颛顼实居此地,其后昆吾氏因之,故谓之帝丘。”’《新唐书·许敬宗传》记的更加详细:‘帝东封泰山,以敬宗领使。次濮阳,帝问窦德玄:‘此谓帝丘,何也?’德玄不对。敬宗俊曰:‘臣能知之。昔帝颛顼始居此地,以王天下。其后夏后相因之,为寒促所灭。后络方娠,逃出自窦,在此地也。后昆吾氏因之,而为夏伯。昆吾既衰,汤灭之。其颂日:‘韦、顾既伐,昆吾、夏莱’是也。至春秋时,卫成公自楚丘徙居之。《左氏》称‘相夺予享’,以旧地也。由颛顼所居,故曰帝丘。”据光绪《开州志》云:'准阳故城,在州西南二十里,汉旧县。”今《濮阳县志》说:'准阳故城,即汉时旧县,位于今濮阳县城西南十五华里故县村一带,今属子岸乡。”秦汉濮阳县治在今濮阳县子岸乡故县村。

    二日土山说。土山,古为鳅蜗山,即颛顼家所在处。《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卫,今濮阳县,昔帝颛顼居之,其城内有额项家。,'((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 "项,号为高阳,家今在濮阳,故帝丘也。,'((春秋大事表》云:‘帝丘城在今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是也。,'((清一统志》谓:‘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为帝丘城。”《河南通志》说:‘帝丘城在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明一统志》又有帝丘城,云在滑县(此指旧治,今已移治于其西之道口镇)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卫成公所迁,盖其境相接也。”川土山村在今内黄县梁庄乡三杨庄西北三里许的硝河西岸。

    三曰高城说。嘉靖《开州志》载:"颛顼城在东郭里,去州二十里,所谓帝丘者。有王崇庆诗。”王崇庆《吊颛顼城赋》云:‘帝高阳之有道兮,既明且清。徙穷桑之故虚兮,来国于斯。暖大化之既浇兮,太古日漓。抚长陵以舒啸兮,飞鸟没而猿悲。” 《读史方舆纪要》载:“昆吾城在开州东二十五里,其地有颛顼城,城中有昆吾台,台周五十步,高二丈。”《明一统志》谓:“额项城在开州东二十五里,一名东郭城,盖颛顼古都也。”《濮阳县地名图册》云:‘东高城距乡政府(五星乡)东北6公里,亦称颛顼城。,濮阳市郊区年鉴》注:“高阳,在濮阳城东南高阳城,今高城。村东有颛顼太子墓遗址。”《濮阳县志》说:“今濮阳东南25华里之高城(相传因颛顼高阳氏曾于此建都而得名),即颛顼城遗址。该村东4华里,有一片丘形高地,传说为颛顼太子墓;东南5华里有东郭集,传说为颛顼城东郭。,,濮阳县城四牌楼东面额板上雕刻有“额项遗都”四个大字,说出了它的方位。清人常时泰赋《颛顼城》诗曰:“步出城东门,遥望颛顼郭。”也说明在县城东。2002年7月,高城村东南发现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石碑一通,记载该村高氏从渤海湾迁居颛顼城,为颛顼居帝丘提供了佐证。

    以上诸说,各有所据,扑朔迷离,从而使额项之都帝丘,成了千古难解的史谜,只有依靠考古手段,才能揭开其谜底。

    最早揭开帝丘之谜的是考古学家廖永民先生。1965年5月,廖永民同李仰松、郭延民先生一道,到史籍记载较晚的高城村进行考古调查。高城村原称高阳城村,当地农民简称高城。村西北部高岗处叫城角地,从城角地向东向南是古城墙。经多处钻探,表明高岗处地面下0.8一1米处有夯土层,夯层厚2一4厘米。地下出土有龙山文化陶片〔”。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在高城村南发现一处东周古城址。城址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保存高度6 一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20一30米,城墙外面有一道城壕。城之北垣长约2420米,该墙中部偏东内收,形成一个近90度的折角,东垣长约3790米,西垣长约3986米,南垣长约2361米,城址面积916万平方米。夯土的夯窝直径3一4 厘米,为集束木棍圜底夯土,内含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时代为东周时期。该城是春秋卫国都城帝丘,战国时为濮阳城,因此可以说找到了历史上最早的濮阳城。卫国都城下面,发现有时代更早的城址,夯层较厚而且无夯窝,地层叠压关系最早 夯土含有较多龙山早期陶片。如果卫国都城下就是颛顼的帝丘的话,证明了濮阳一带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不仅为研究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发现卫国都城并找到颛顼城的线索,从而掀开了帝丘的面纱,表明帝丘在今河南濮阳高城。

    帝丘是龙文化的圣地
 
    龙是古代传说中极其神异的动物,是集动物大成的综合体,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却有升天入地、行云施雨的本领。它是神圣、吉祥的同义语,又是古代权力的象征。玄而又玄,神乎其神,这种并不存在的‘鳞虫之长”,被誉为我们祖先最早的‘人心营构之象”,占有无比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徽章。帝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龙”的文化基因及艺术形象在这里逐渐形成和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无穷的魅力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西水坡、雷泽、颛顼同龙有关的史迹与传说,使得帝丘成为一座龙文化名城。

    在帝丘附近的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内,20世纪80年代末,曾经出土三组蚌壳摆塑的以龙为主题的图案:

    第一组图案位于45号墓内。该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身高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其骨架两侧用蚌壳摆塑成龙虎图形。蚌龙在右侧,头向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状似腾飞。虎在左侧,头向北,背朝东,身长L39米,高0.67米,头微低,圆目圆睁,张牙露齿,尾下垂,四肢如行走状,似为下山之猛虎。在人骨架脚端方向,发现人胫骨两根和一组三角形的蚌壳堆塑”。

    第二组图案,位于45号墓南20米的一个浅洼坑穴中,有龙、虎、鹿和蜘蛛等。龙头朝南,背朝东,虎头朝北,背朝东,龙虎联为一体。鹿骑在虎背上,其形像一只站立着的高腿长颈鹿,蜘蛛则摆塑于龙头的东面,头朝南,身躯朝北。在鹿和蜘蛛之间,有一件精致的石斧。

    第三组图案,位于第二组图案正南25米处的一个灰沟里,为虎与人骑龙。龙头朝东,背向北,其状昂首、长颈、舒身、高足,作腾飞状。背上骑一人,人的两足跨在龙的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微侧向,似作回首观望状;虎摆塑于龙的北面,头朝西,背朝南,仰首翘尾,四足微屈,鬃毛高耸,呈奔跑和腾飞状。在虎龙的西南,有一只舒身展翅的飞禽。在飞禽和龙之间,还摆出一个蚌壳圆圈。

    西水坡遗址发现的这几组仰韶文化时期蚌塑图迹,寓意深刻,“起码在那时,古老社会的信念中存在着骑虎驶龙、羽化登仙以求解脱的思想意识。它蕴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内涵,及其一系列祭祀活动,这些蚌图,就是当时生动活现的物证”。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帝丘东濒雷泽,雷泽又称“雷夏泽”,因其地近负夏而得名。《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北]郭外西北。”隋唐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古属济阳,其地在今山东鄄城县董口集东南,雷泽在古雷泽县城郭外北10余里处,面积东西20余里,南北巧里,远古时代范围更大。其方位约在今山东哪城县董口集与河南濮阳县王称堌乡、白堽乡、范县濮城镇之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著名的泽数之一。远古雷泽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淮南子·坠形训》云:“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其腹而熙。”《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山海经》则说,雷神“鼓其腹则雷”。雷泽中的雷神“龙身人头”,以龙的形象出现。王充《论衡·龙虚》云:“雷龙同类。”由此可知,雷神即是龙神。雷泽或可称为“龙泽”,泽中之雷神也就是人们崇敬的神龙,这里有着深厚的龙文化底蕴。

    帝丘本是颛顼之墟,因帝颛顼居此而得名。颛顼是著名的五帝之一,远古华夏集团的杰出代表,为华夏与东夷文化大融合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大戴礼记·五帝德》说他 “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浩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袛励”。此外,他又命天上飞龙作“承云之乐”。特别是其“乘龙而至四海”的形象,很容易使人们和西水坡遗址中蚌塑人乘龙图案联系起来,印象非常深刻。《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是说颛顼有个鱼的化身,而鱼又为蛇所化。中国古代往往将龙与鱼、蛇连属并称,如张衡《思玄赋》云:“超轩辕于西海兮,跨汪氏之鱼龙。”李白《草书歌行》谓:“悦悦如闻鬼神声,时时只见龙蛇走。”在古人心目中,龙与鱼、蛇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古代神话中神人之座骑,往往就是其主要之动物化身(表现图腾神与自然神、祖先神之叠合),如中国古代海神禺疆踏鲸,其化身就为鲸。古希腊爱神、美神AphoTodite (即Venus)以鸡拉车,其化身即为鸿。由此可知,颛顼乘龙,其化身即为龙。龙与鱼、蛇同类,故又可化作鱼或蛇。换言之,颛顼部落是以龙为图腾的。颛顼‘乘龙” 之事似应发生在其所都的帝丘,由此可知,远古帝丘同龙文化的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颛顼高阳氏所都之帝丘,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华夏名都,因颛顼帝居此而得名,最近在濮阳高城村找到了它的踪迹。帝丘同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龙关系极其密切,距离帝丘不远的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6000多年的蚌塑龙,虽然不能视为颛顼时代的物化形象,却能说明濮阳帝丘丰厚的历史遗踪和龙文化传统。帝丘附近著名渊数雷泽中的雷神,为创造龙的形象提供了重要依据。颛顼 “乘龙而至四海”的文献记载,反映了以帝丘为核心而面向四方的龙文化发展轨迹。帝丘这座久负盛名的华夏名城,也是中华龙文化的圣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濮阳日报(2012-6-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