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sūn——采用祖字命名的姓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较多的姓氏,仅《新唐书•宰相世系》即记有“出自姬姓”、“出自芈姓”、“出自妫姓”三支。
西周初,周武王姬发封他的同母少弟姬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为侯爵。因姬封先被封于康,后又徙封于卫,故史称卫康叔。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儿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在今河南濮阳东北),生儿名乙,字武仲。武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就是孙氏。
春秋初期,楚国君主蚡冒有个儿子叫蒍章,“生蒍叔伯吕臣,孙蒍贾伯嬴生蒍艾猎,即令尹叔敖”。叔敖,蒍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官令尹,史称孙叔敖。他是楚国著名的贤臣,在邲之战中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兵,还曾兴修水利工程,蓄水灌田。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形成又一支孙氏。因楚国的祖先季连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出自芈姓”;又因叔敖是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故此支孙氏亦源于河南。
公元前672年,陈厉公的儿子完(字敬仲)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4世孙桓子无宇之子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为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因陈国的祖先是帝舜的后裔妫满,故此支孙氏出自妫姓。
此外,据汉《孙根碑》载,比干在朝歌(今河南淇县)被殷纣王杀害后,子孙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因比干是商朝王族,为子姓,故此支孙氏出自子姓。又据颜师古说,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况的后裔在西汉宣帝时,因避宣帝刘询名讳,改为孙氏;一说“荀”、“孙”二字音近,语遂移易。
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如晋代隐士孙登就是汲郡孙氏之后。出自乐安的孙氏,至孙书(即田书)之孙孙武时,因齐国发生内乱,孙武逃到吴国,为将军。孙武的二儿子孙明食采于富春(今浙江富阳),发展繁衍,成为大族。孙明的13世孙孙福,西汉末任太原太守,因遇赤眉军起义,留居太原(今属山西),后有一支徙居清河(今属河北),还有一支徙居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孙福的堂祖父孙骐任安邑令,孙骐的小儿子孙敻,东汉时任天水太守,徙居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后有一支徙居昌黎(今辽宁义县),又因避难,移居武邑(今属河北)。又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中原孙氏在唐代曾两次向福建移民,一次是唐高宗时期有河南孙氏族人随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那里安家落户;一次是唐僖宗时又有河南孙氏族人随同王潮、王审知入闽,留居福建。另据广东《孙氏族谱》载,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至晚唐僖宗时,任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的孙拙,有子曰孙誗,甚贤能,因“黄巢乱起”,以其才武被选为佰将,引兵游于闽、越、江右之间,以军功封东平侯,遂定居于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誗传5世,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明永乐中,孙承事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东江上游紫金县的忠霸公馆背;又11传至孙鼎标,时值明清之际,孙鼎标随钟丁先起义抗清,兵败,族人多离散,其子连昌迁居增城。清康熙中,再迁至香山县涌口门村,二传至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是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儿子叫孙恒辉、孙子叫孙敬贤。孙敬贤有三个儿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祐,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姓氏考略》云:孙姓望出太原、东莞、吴郡、乐安。这是说魏晋至隋唐时期,孙姓在这4郡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
孙姓移居台湾,始于清代。据《台湾省通志》记载,仅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自广东、福建入台湾的孙氏就有20多位:镇平(今广东蕉岭)人孙其貌迁入新竹新埔;陆丰(今属广东)人孙明山迁入新竹新埔;海阳(今广东潮安)人孙为发迁入苗栗通霄;潮阳(今属广东)人孙理迁入高雄大社;揭阳(今属广东)人孙永帝迁入台南白河;同安(今属福建)人孙和迁入淡水,孙德成迁入永和溪州,孙开迁入永和秀朗,孙润迁入新庄,孙善抄迁入今台北市东圆街,孙富挑迁入新庄,孙贤生迁入云林新港,孙思森、思仕兄弟迁入嘉义溪口,孙海迁入台南盐水,孙游寿迁入今台南市,孙经迁入苗栗苑里;龙溪(今福建漳州市东南)人孙瑞敏迁入彰化,孙水迁入台南麻豆,孙定宗迁入今台南市;安溪(今属福建)人孙玉尊迁入新竹。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又有镇平人孙永科迁入苗栗三义,安溪人孙神福迁入台中梧栖。此后,孙氏入台者不断增加。现在,孙姓在台湾100大姓中居于第50位。
孙姓徙居海外,最早是到日本。据日本弘仁六年(815年)编纂的《新撰姓氏录》记载,三国时吴主孙权之子孙登的后裔辗转东徙至日本,以地名为姓氏,称为身侠氏。宋代,有商人孙忠侨居日本。此后,又有不少孙姓人到日本求发展。当代,日本有孙忠利,拥有财富约2亿美元,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从19世纪开始,孙姓又有不少人到朝鲜,以及东南亚、欧洲、美洲一些国家开拓新的事业。
先秦至三国时期,孙氏以非凡的军事才能而被称为兵家大族。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曾率吴军攻破楚国。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孙武的孙子孙膑,为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他由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曾设计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所著《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孙武后裔、三国时富春人孙坚,少为郡县吏,曾组织地主武装镇压起义军,后参与当时军阀混战,逐渐拥有大量部曲,在率军击刘表时被射死。孙坚之子孙策,收领其父部曲千余人,削平当地割据势力,依靠南北士族,在江东建立了孙氏政权,后遇刺死。孙策的弟弟孙权,继其兄据有江东6郡,曾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又大败刘备,于222 年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吴国,称吴王,229年称帝,历史上也叫孙吴、东吴。吴国占有今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共历4帝、59年,于280年为晋所灭。此外,东汉有宦官孙程,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人,在安帝死后联合18人拥立济阴王称帝(即顺帝),消灭外戚阎氏势力;三国时魏有经学家、训诂学家孙炎,乐安人,时称“东州大儒”。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孙氏涌现出几位文人学者,他们是西晋文学家孙楚,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盛。东晋末年,琅邪(治金城,今江苏句容北)人孙恩,因其叔孙泰以天师道结聚徒众被东晋政府所杀,他流亡海岛,继续组织群众,在江南阶级矛盾尖锐之时,乘机登陆,攻克会稽,得到当地起义农民支持,众达数十万,起义经历3年,曾4次登陆,沉重地打击了东晋的封建统治。隋末,山东孙氏有两位农民起义军首领,一位叫孙安祖,是高鸡泊起义军的首创者;一位叫孙宣雅,起义于豆子鹵,部众发展到10万人,称齐王,曾屡败隋军。唐代,孙氏有两人任宰相:孙茂道,相高宗;孙偓,相昭宗。还有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孙过庭,散文家孙樵,音韵学家孙愐,画家孙位。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他总结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孙过庭,陈留(今属河南)人,工正、行、草,尤以草书擅名。今存其所撰《书谱•卷上》,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五代时有词人孙光宪 。北宋有学者孙奭、孙复,文学家孙洙。元初有善于制甲的孙威、孙拱父子。明代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孙吉朴,画家孙克弘,兵部尚书孙承宗。明清之际有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曾创制察微镜、夜明镜等70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独立制造望远镜的人,所著《镜史》,在我国光学仪器发展史上起有重大作用;还有学者孙奇逢。清代有抑制豪强、兴修水利的直隶总督孙嘉淦,诗人孙原湘,经学家孙星衍,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近现代,孙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孙中山,此外还有京剧演员孙菊仙,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孙云铸,家蚕育种家孙本忠,导演艺术家孙维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孙占元、孙生禄,解放战争中“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孙继先。
孙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12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54%,分布很广,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吉林居多,这6省孙姓约占全国汉族孙姓人口的58%。孙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例如:唐代契丹人有孙姓,安禄山之殿中监孙孝哲即是;明、清时云南临安府亏容甸长官司副长官为孙姓,系傣族;世居益州、抚顺等地的清满洲人有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后改为孙氏;世居益州的清高丽人有孙姓;佤族木依库氏,汉姓为孙;景颇族木如氏、堵引氏,汉姓均为孙;满、回、彝、苗、侗、羌、朝鲜、土家、阿昌、蒙古、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孙姓。 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