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像这样感念仓颉对中华文明之功的人有多少?
2006年的谷雨节祭祀仓颉前夕,记者在白水县仓颉庙内看到,历经五千年风雨的沧桑古柏,油漆剥落的古老建筑,风蚀破损的珍贵壁画,字迹残缺的牌匾楹联,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悲凉,似乎都在无语倾诉着一种渴望。
在网络google“仓颉”,出现相关条目36万多条,百度出现16万多条。
一部《淮南子》记载说:“古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仓颉造字,上天震惊,喜为人间降了一场谷子雨,以此厚奖仓颉之功。这便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谷雨的来历,由此衍生出千百年来谷雨节祭祀仓颉的民俗。
谷雨节前夕,记者与西安几位文物爱好志愿者结伴从古城出发,沿西禹高速公路抵蒲城,后经渭清(渭南—清涧)公路,来到渭北高原白水县东北30多公里处的中华文祖圣地——仓颉庙。
千秋仓颉庙华夏文明源
仓颉庙是为纪念文字始祖仓颉所建的庙宇。
白水县《县志》载,仓颉,复姓侯刚,名颉,为上古黄帝时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生于白水杨武村,龙颜四目,生有睿德,享年110岁。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文字的创造者。他“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坑之迹,依类象形,始创文字。”黄帝感佩,乃特赐仓姓,意谓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繁体“仓”字的写法)。《辞海》说,仓颉可能是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白水县文物旅游局局长郭金定对记者说,除了众多的史料记载外,在白水县有关仓颉造字的民间传说也很多。
来到古柏掩映的仓颉庙,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仓颉庙北依黄龙山、南临洛河水,占地17亩。庙内建筑沿中轴由南到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对台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70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园。
“这里可是全国惟一的一座集古墓、古庙和古柏为一体的仓颉纪念地呢。”陪同记者的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仓颉庙文管所所长吕仁贵说。
仓颉庙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公元158年~167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因此,有文字可考的庙史至今有1800多年。仓颉庙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与黄陵古柏群、山东曲阜孔府古柏群并列的中国三大古柏群。而树龄之长、树干之粗,又为其首。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但现在还保存有16通碑石。其中尤以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所立的《仓颉鸟迹书碑》等最为珍贵。碑面摩有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上刻28字,字形似图若画,很难辨认。经讲解方知,这28个字在宋代被人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明,左右×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有今人对这天文般的古文进行破解,认为文字是记载黄帝在黄河流域修德振兵成为天子的具体经历,以及率领先民发展生产、安居乐业的光辉业绩。
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古人的真实意思到底是什么,现在仍然是谜。由于如此,此碑文也成为游客必费心研赏之物。而东汉立于仓颉墓道旁的《仓颉庙碑》、符秦《广武将军碑》,亦在中国金石学上均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两通珍贵碑石现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内。
1992年,仓颉庙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全国众多仓颉遗迹中惟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多少奥秘事世上几人知
“大头娃跟人转匝匝,干喜鹊迎客翘尾巴,扁枝柏扁枝扁杈杈,转枝柏预知旱涝巧捎话,蒿木担子四丈八,再生柏复活更潇洒,手植柏头在云里插。”
这是白水县当地流传较广的歌谣。歌谣中所描绘的则是仓颉庙内的八大奇观。首句中的“大头娃”说的是庙内对台戏楼西边楼上方的一幅古画。画中的大头娃袖手把望台下,喜态可掬。游客不管站远站近,站侧站正,他都与你端正互视,用当地话说“转匝匝”。
而这东、西相邻的对台戏楼,位于庙内山门左右。始建于明正德七年。现存戏楼是后来重建的。对台戏楼更是庙内一大景。导游讲解说,过去过庙会时,主事者同时请两个戏班,分别在两个台子上演出。这里的戏班有个规矩,叫天明戏,即天明后开演,直演到晚上鸡叫时才能停歇休息。同时,两家戏班子唱的是对台戏。唱的过程中,哪家戏好,观众自然拥向哪家戏班子台下。失去观众的戏班子马上就遭到执事的三眼铳轰打。“这种激烈的竞争,使观众多的戏班子名声大振,收入倍增。由此看来,这可是中国最早的竞争机制了!”
在戏台土墙上,留有许多人物写意画。这些画笔墨酣畅,形象生动。并留有不少戏班子当年在此叫阵演出时的题留。仔细辨认,有“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蒲邑裕盛班在此一乐也!演出剧目:春秋配、黄鹤阵、玉虎坠、破宁国、八义图、春秋笔”等等。“这些题留本来是不好的习惯留下的痕迹,但无意中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一些搞戏剧史的学者还专门来此考察,成为弥足珍贵的资料了。”
歌谣中的“喜鹊柏”、“转枝柏”等,则是描绘庙内40多棵古柏的神奇造型。这些树干沧桑、形态奇异的古柏,其树龄大多逾四五千年之寿,如今仍然郁郁葱葱,给这座庄重古朴的古代庙宇,平添了几分肃穆典雅的气氛。导游说,这些神奇古柏所隐藏的许多奥秘,令许多林业专家也难以说清。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原在仓颉墓上能预报风雨等气象的“转枝柏”,在40多年前的那场中国文化灾难中,被当时的红卫兵们锯倒,做了武斗死亡者的棺木,现在只留下古柏硕大的树桩,好像在默默地向人们控诉着那场文化的灾难。
更令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蒿木担子四丈八”。原来庙内寝殿(创建于东汉建宁年间,即公元168年~172年)的前檐檩,竟是一节蒿木所为。其木长16.5米,粗55厘米,两端粗细相同,没有年轮,亦无树纹。
蒿木本属草类,当年枯,次年生,从未闻能有长成为树者,但在仓颉庙内,却有这样一根粗大的蒿木担子,因此而成为庙内至今无法破解的奇观。导游皇甫云告诉记者,当地有一传说,说在久远的过去,有一只神鸟衔了一粒蒿籽种落在仓颉故乡杨武,蒿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后来人们盖庙时就把蒿树的中节部分用在了这个寝殿上,而把尾节和梢节用在首居和当地另外一处叫做孔走河(当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至此拜谒仓颉时走过的村子)的庙上去了。
当然传说归传说,而这段粗大的蒿木檩条,却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游客面前,至少反映出在远古时代,仓颉庙附近地域曾经是气候湿润、杂木参天的原始森林。而今天这里早已变成干旱贫瘠的渭北高原,这不得不令人暗自感叹大自然对环境的神奇造化!
珍贵文物多亟待来抢救
在仓颉庙内游览,除了感受仓颉本身的文化魅力和古柏等众多奇观的神秘之外,人们无不为这座古老建筑上那众多壮观、精美的雕刻、壁画以及历代众多官宦、文人所留文采飞扬、内容丰富的碑石、题匾、楹联而赞叹,但更为这里一些珍贵文物正经受风雨侵蚀而担忧。
同行的西安文物爱好志愿者吴杰对记者不无焦虑地说,仓颉庙里的许多文物都非常有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但现在庙内整体景况比较破旧,一些文物正面临自然的损坏,这不是简单的说保护问题,而是要赶紧抢救了,“否则,将来我们就很难再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了!”
记者看到,庙内正殿、寝殿等四殿及对台戏楼等建筑物上的大多数油漆,均已被风雨侵蚀或香火熏染而剥落,有的仅留下原彩绘花纹模糊的痕迹,而脱去彩绘油漆的椽头、檐口木头,已完全裸露。这些蕴涵丰富的文物遗存,与时下有些用金钱堆起来的“人造景点”的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相比,就显得格外“贫穷”,甚至有些寒碜!特别是两座在国内很少见到的对台戏楼,由于年久失修,显得非常破败。戏楼土坯墙壁严重破损,上面布满鸡蛋般大小的许多孔洞。文管所的同志说,这个对台戏楼不仅其建筑特色和上面的许多雕刻、壁画,很有文物价值,而且对研究中国戏剧史亦格外珍贵。但现在的戏楼建筑因年久失修而处于“危建”状态,因此抢救和保护已迫在眉睫。
另外,急需抢救和保护的还有庙内大量珍贵的壁画。
除了戏楼上的壁画之外,在仓颉庙内四大殿及东西耳房内的墙壁上,有大量优美生动、趣味盎然的壁画。这些水墨、人物、山水画,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但大体上有表现黄帝功德、仓颉政绩、神话故事、白水胜景以及名人诗赋等五大类。其中仅后殿的壁画就有17幅之多,有表现黄帝带领天兵天将驾五彩云追赶蚩龙的《擒蚩龙》、歌颂仓颉造字功绩的《鬼哭龙藏》、黄帝教人织锦制衣的《西陵制衣》《黄帝赐衣》及反映仓颉造字的《天雨哭》等。在前殿和报厅之中,壁画主要表现珍惜光阴、牛郎织女等教化上进或歌赞爱情的民间神话故事。而中殿则是《滕王阁序》《桃花源记》等有相当文学品位的书法壁题,有的书画相映,显得十分高雅,可谓是阳春白雪之作。
这些壁画中除部分据说是宋代的外,其余创作年代不详,但却十分珍贵,已成为庙里一宝。
但是,由于这些壁画均是直接绘于土坯修建的墙壁上,又没有特殊的保护措施,所以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或人为损坏(香火熏染)等,使一些珍贵壁画遭到破坏而消失。其中,土墙的潮寒令壁画严重受损,有的画面已经模糊不清,有的则因潮湿而大面积脱落,画面大部分不见了踪影。有的被人在上面信手涂鸦和刻画,使画面严重破坏,令人十分惋惜。
另外庙内的一些梁、柱上,不少文采飞扬的名人楹联,字迹开始脱落,变得模糊不清。其次还有四十多棵古柏的病虫害防治、破烂坍塌的古围墙维修、庙内防火水源缺乏、庙内环境的整治、通往仓颉庙的道路的整修等,都让财政拮据的白水县政府和仓颉庙管理者感到非常困难。
提及仓颉庙的抢救维修,吕仁贵面有难色地说,仅维护壁画的费用每平方米就需花费4000多元。而庙内抢救性的维护费,最少需要200万元。但庙里的门票收入非常有限,因此除了维持正常的运转外,这巨额的保护维修费用根本无力承担。这几年,尽管省、市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陆续拨过一些维修费用,但也是杯水车薪,只能弥补部分急需之用。
整修早规划无奈资金紧
以白水苹果而著名的白水县,是陕西渭北高原上的一个农业县。由于受特殊的自然环境限制,这里迄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
而对仓颉庙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县文物旅游部门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曾做过一个详尽规划。规划主要包括仓颉庙文物保护与陈列展示游览、庙前祭祀活动、仓颉故里恢复性建设开发等。
县文物旅游局局长郭金定说,其中仓颉庙文物保护是规划的重点,主要是将庙内古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对庙内五千年的古柏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新建碑廊,将庙内所有古代碑石集中统一保护管理;维修庙区古围墙;新建消防防火工程和避雷设施。
“但是白水县是贫困县,去年全县的财政收人仅3000万元,要对仓颉庙进行全面维修保护和开发,显然是力不从心。因此,目前县上已向省和国家申报了总投资为4000多万元的仓颉庙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工程项目,希望得到更多的财力支持。同时希望能将仓颉庙列入陕西东部和北部旅游环线中,尽快解决仓颉庙游客稀少问题。另外,将采纳社会人士的建议,准备申请设立仓颉基金会,期望海内外仁人志士和文化人士为中华文祖举行募捐活动,共同关注,把仓颉庙抢救维护好,以吸引和方便海内外更多人士前来祭祀和拜谒。”
游人莫高语心香祭文祖
在仓颉庙采访当天,阳光虽然明丽,但见庙内游客稀少,显得有些冷清。
吕所长见记者疑惑就解释说,现在已经好多了,前几年由于宣传不够,许多人不知道仓颉是谁,也不知道这里,所以游客很少,有时每天仅有几个人。去年游客相对增加,全年共接待5000多人。而现在每天差不多有三四十人来参观、拜谒。“游客主要是西安人。”他说,再过几天就是谷雨节了,县上正筹备在这里举行大型的仓颉公祭活动,以后可能来的人会多些。
说起仓颉庙前一段有些坑洼的道路时,他告诉记者,谷雨祭祀活动后,县上准备对那段路面进行整修。
“桥山黄龙两相望,史官村外柏苍苍。游人莫敢高声语,文祖陵前一柱香。”西宁一位画家的这首仓颉庙赋诗,表达了许多人拜谒仓圣时的一种敬仰情感,也寄托着人们对中华文祖的一种尊崇。在中华汉字文化在海外日益升温的今天,如果当代人能抢救和保护好仓颉庙,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此“心香一瓣祭仓圣”,这将无疑是中华文化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