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上午,南乐县寺庄乡东寺庄村的文化大院内,“漂泊”到这里的南乐县目连戏团的成员们正在抓紧排练。两年来,虽然贵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连戏团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资金和人才断档外,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排练和演艺场所。
居无定所的国家级传承人
南乐县寺庄乡前郭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的传承地。目连戏团的主要负责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占良的院子很大,院墙很高,但进入院子后才发现,张占良目前只有小小的两间房子,一间用作厨房,另一间被从中间隔开,分别是儿媳妇和孙子的卧室、张占良的卧室。“我孙女没地方住,到外地打工去了,回家后都住在她姑姑家里。”
院子里最引人注意的,是堆放得乱七八糟的砖块,明显是要用来盖房子的。张占良告诉记者,因为遭到人为阻挠,房子盖了两年都没盖起来。现在的这两间房子,不要说演戏了,就是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今年64岁的张占良,此前曾当了20多年的村干部、10多年的村支书。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相关部门到村子里普查,发现了被村人传唱的“玩鬼”戏,就是失传已久的目连戏,随动了传承、保护的念头。“玩鬼”戏世家出身、自身也爱好这个戏种的张占良,放弃了村支书的职务,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对这场戏的抢救性保护中。此前,村里的目连戏一直靠口传,张占良大量走访村里的老艺人,搜集目连戏资料,并将目连戏的场景、舞美、灯光、唱词等都用笔记录下来。随后,目连戏在村里又渐渐兴盛。2006年,目连戏成功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张占良和村里的另一位80多岁的老人,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些年,张占良农忙之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目连戏中。目前,南乐县前郭村目连戏团有40多个人,除了两人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外,还有四位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人。
长期以来,前郭村目连戏团一直面临着没有排练场所的尴尬处境,排练场所向来都是在张占良的家里。前两年,张占良将院子里养的猪卖了,准备将房子盖大一点,进一步发展目连戏,想不到遭到了村里一些人的阻挠,到现在院子都没有盖起来。
目连戏的道具、服装装了几个大箱子,目前还放在张占良破旧的院子里。“我有时候都想把它们烧了,但还是舍不得!”张占良说起这些话来老泪纵横,“这两年家成这样,我哪还有心思演戏呢?”
“漂泊不定”的目连戏
和张占良目前的处境相似的,是他一直钟爱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目连戏。
23日上午,在离前郭村不太远的东寺庄村文化大院里,20多位目连戏演员正在排练。张占良13岁的孙子夹杂在演员中,这个小小少年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乐器了。看到记者到来,他练习得特别卖力。他说,自己学目连戏是受爷爷和爸爸的影响,爷爷和爸爸从小就让他跟着学戏。
演员们告诉记者,目连戏虽然贵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委、县政府也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但是目连戏这几年的发展一直不太乐观。首先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村里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学戏。每当他们劝年轻人学戏时,年轻人总是会来一句:“给多少钱?”毕竟,学戏是要耽误工夫的,有这些工夫外出打工,能挣不少钱。现在,除了张占良的孙子外,最小的队员也都40多岁了。其次,传承发展目连戏的资金较紧张,市、县在这方面都没有财政投入,目连戏所花费的资金全是靠国家的补贴。但目前全国有100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国家补贴的只有三分之一。
这些困难,演员们都还可以克服,但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演出场所,这几乎要了演员们的命。此前一直是在张占良家排练,但张占良家的房子盖了两年都没盖好,目连戏一度面临没有地方排练的尴尬。最后是南乐县文化局积极出面协调,才在附近的东寺庄村租了排练场地,租金由文化局来出。
“先不要说这里不是长久可以待的地方,因为人家随时都可以让我们走,就算不让我们走,这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地方,我们总是没有家的感觉。”一位演员代表说,因为没有地方排练,很多演员都外出打工去了,更不用说发展新演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