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民俗
2013/9/18 12:36:4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南乐县位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东西风土人情变化比较明显,县东风俗频于齐鲁,人们重义气,好交友,资助知已,不惜倾囊者有之;县西卫河两岸,人们性格耿直倔强,刚武,而尚气力,有魏赵风韵;县城南北风情变化不大,人们以勤俭谨节为习,性格一般稳重不烈。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风俗也随之易移。南乐民间习俗受封建制度几千年的影响,大都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封建社会的宗法色彩和唯心主义的迷信因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习俗,辛亥革命以后曾有所改革,但收效甚微。建国后,对有辱民族尊严,污蔑劳动人民,宣扬“男尊女卑”等有害习俗,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对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全面否定,但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和美德,也受到不应有的严重冲击。
南乐县有15个民族,除汉族、回族外,皆因人数极少,形不成独立的民族风俗。南乐境内大体流行着汉、回两族的风俗习惯。
(一)饮食
南乐解放以前,人们饮食悬殊极大。朱门富户不劳而食,整日花天酒地,鸡鸭鱼肉;贫苦农民,披星戴月,终岁勤劳而不得温饱,灾年食树叶、树皮、野菜,即平常岁月也是“半年糠菜半年粮”。1945年南乐解放,农民生活才有了逐步改善,限于小麦不足自给,素以粗粮为四季主食,仅在年节,宾客来临时才使用细粮。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小麦大幅度增长,人们大都改食细粮。以馒头、面条为主食,配以各种菜蔬佐餐。食品五味,以咸为主,甜辣次之,中性味道主要用于面食、菜肴方面极少。城镇居民、公职人员饮食优于农民。
饮食习惯:一日三餐。一般早粥、中菜、晚汤,但也不尽然。
请客:婚姻、喜庆宴请宾客,一般多发红纸请贴,或登门邀请。酒菜丰盛程度视主家经济条件好坏而定,一般采用两清桌的形式,经济条件好的还有三清桌、四清桌等等。入席时则尊长辈或社会地位较高者坐首席;女婿随妻“回门”,到岳丈家则坐首席;其它形式的请客,以被请者坐上席,其余的人坐陪席,请客者则与上席对座。近些年来,请客形式随着风俗的变易而变化。年轻人宴请客人多不拘泥于陈规,自由无羁。
风味小吃
灌肠以猪肠,猪血为主料,加葱、姜、花椒粉等佐料,灌制而成。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全县各地均有出售。吃法多种多样,旧日古庙会上常有简灶煎炸灌肠出售,老年人赶会多食之,以为口福。牙枣历史上传统风味之一,约出产于南乐城郊一带。古为进贡食品。是南乐“三宝”之一。牙枣制作工艺:秋天新枣成熟,选个大肉肥、核小者,置笼内蒸熟,然后去皮去核,放在笼箅或苇箔上凉晒,每天翻动数次。如此,白天艳阳照晒,夜间玉露浸肌,兼之金风吹拂,历数日后枣色渐成暗黄,上面结上一层薄薄枣霜。牙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人们说它“肥斗斗、肉牛牛、筋盈盈、甜丝丝”。节日走亲访友,此是上乘馈赠佳品。今已少见。
元村豆腐干元村镇名产。元村豆腐干历史悠久,以上乘豆腐作原料精制而成,色呈乳白,咸淡相宜,味道可口,含水量适中,经久耐存,是酒席必备佳品。元村豆腐干市场信誉极高,每年春节供不应求,机关、饭店订购者络绎不绝。亲友间常做为礼品相互馈赠。建国初期。曾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烧饼因烧烤炉子类似鸡窝,所以又称“鸡窝烧饼”。烧饼以发酵白面配葱花及花椒面油、夜糖、芝麻等用锯沫烤制而成,皮焦里软,咸甜适口,系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与外地产品不同。分三层,味道各异。城乡皆有出售。近几年来出现糖馅、肉馅烧饼上市,颇受欢迎。
芝麻糖以南乐西关产品称著,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芝麻糖以小麦培麦芽榨汁制作而成,状呈“8”形,芝麻掩体,味香甜而口酥。
二、建筑
民间建房,多选择良辰声日破土动工,并用一竹杆或木杆挂上红布立于房基中央。安门、坐窗、上梁都要沾贴子,上写“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或百无禁忌)”、“黄道日安门”(坐窗,上梁)大吉大利”。上梁时,还要鸣放鞭炮,用白酒浇梁头,午饭摆宴席,招待匠人。今日城乡,遗风更盛。南乐人喜居堂屋(座北朝南)。农户住宅有两面屋、三合院、四合院。长辈住正房。建国前,富有者多瓦房、楼房;贫者多平顶土房、草房。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居住条件也相应提高,农民普遍建瓦房或砖木结构平顶房。1980年以来,瓦房带走廊的建筑在农村与日俱增,近几年,城乡富有者多建楼房。
三、娱乐
南乐人喜听豫剧、坠子等,农民中年长者尤喜大平调、落子等。建国前,民间剧团甚多,每三五个村就有一个戏班。建国后发展为半职业剧团和农村俱乐部。春节前后,为民间娱乐最好时机,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演戏、踩高跷、抬搁等。80年代,人们尤其喜听相声、流行歌曲、传统歌曲等;电影已普及,电视已普及县城,在农村,电视机已逐渐增多。90年代,富有之家已添置了录象机;卡拉OK大家唱,在城镇吸引了不少爱好唱歌的青年男女。在农村,青少年尢喜演武侠爱情电影、电视片;中老年人爱看历史故事、传统戏剧片;公职人员看新闻联播已成习惯。
四、生育
旧社会,人们生了男孩,称作添丁,谓之“大喜”;生了女孩称作增口,谓之“小喜”。不管是男是女,头胎都要大办喜事。3天时,先送喜面给产妇娘家;孩子9天或12天时,亲友毕集,酒席筵宴,甚为隆重。亲友皆带鸡蛋、挂面、红糖、布料、见面钱等礼品表示祝贺。旧时还有给小孩撞名。做“百家坠”的习惯。穷人因生育过多,无力抚养,则有溺婴或弃婴现象。小孩贺“十二”风习,相传已久,今日农村,遗风犹盛。近几年,城镇、机关也争相效法,请客标准高于农村。
五、买卖开业
旧时买卖开业,先选择黄道吉日,然后张贴对联,燃放鞭炮。买卖行业不同,张贴对联各异,但所写词句多是吉祥之语。大买卖还要摆设宴席,请客邀友,客人们还要送礼,贺开张之喜。此风相沿已久,今日城乡,犹有遗风。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