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濮阳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濮阳

台前县喜庆 婚丧习俗

2013/9/18 11:50:01 点击数: 【字体:


    一、喜庆

    本境喜庆主要有生育、过生日、建房等。

    (一)生育

    妇女生孩子称“坐月子”,夫家要去娘家和主要亲戚家报喜,送喜面(面条)。生男孩曰“大喜”,生女孩曰“小喜”。婴儿出生6天或9天,诸亲友带着鸡蛋、红糖、小米、挂面、童衣等前往贺喜,称“送月米”或“送重米”。娘家送食品、衣物较多。婆家设宴招待。饭后留物品的半数(男留双,女留单)和童衣,其余由亲友各自带回,并压回一些染红的熟鸡蛋和花生。其间,有的要看新生儿,赠给“看钱”。

    (二)过生日老人寿辰,子女置办寿糕、酒宴、吉祥物为老人祝寿。年岁愈高愈隆重。有的8旬以上老人寿诞时大宴宾客。66岁寿诞,女儿要送一块肉,曰“六十六,吃块肉”。73岁寿诞要送鱼,曰“七十三,窜一窜”。77岁寿诞送一只鸡,曰“七十七,吃只鸡”。少数人家也为小儿过生日,为其照相纪念或买读物、玩具,全家改善生活,小儿必食煮鸡蛋,曰“滚灾”。

    (三)建房

    乡俗建房先择吉日,打夯、开工、上梁时放鞭炮。上梁帖写有“青龙挺玉柱,白虎架金梁”或“上梁大吉”等语,门、窗帖上分别写“安门大吉”、“安窗大吉”或“姜太公在此”。此俗乡间仍存。

    二、婚嫁

    新中国建立前,本境多早婚,订婚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前,双方长辈找人“合媒”,如属相等不合不能婚配。

    (一)换启

    俗称换小字。启由双方家长(或请人)分别按格式写,注明主婚人或议婚人姓名,由媒人传换。换启时男方必须设宴(也有另择吉日设宴的),四大媒红入上坐,请人作陪,祝贺喜事成功。夹河、吴坝一带于换启时会亲家(嫡手亲家不去),上午由媒人将启送至女家,女方留启并由媒人将自己的启带回男家。媒人下午离开男家时,将彩礼带到女家。

    (二)婚帖

    迎娶前,男方请人卜算出吉日良辰、上轿(车)时面向何方、在场人及婚事用人属相的回避等内容,按帖式写于红纸上,由媒人送至女家,双方按帖操办,做好婚前准备。

    (三)迎娶

    娶女客(一般是男2人、女1人,或男4人、女2人,都是儿女双全者或未婚者)随车、轿携三帖(求婚帖、谢婚帖、请帖)迎娶,新郎可去可不去。一路鸣放鞭炮,有的请响器班吹奏,行车、乘轿路线必须出(村)东进(村)西。是日请外祖母家、姑母家等亲戚来家同庆。迎娶时的请帖是请新娘的父亲赴宴,其人一般不至,如至,必须两亲翁单席对饮(县境东部均由新娘的长辈代其父赴宴,不可缺席)。娶亲前一日,新郎还要到本族长者家叩头。县境东部于结婚第三天(或另择日)请女婿。

    (四)婚礼

    新娘进院后,由礼相(婚仪主持人)主持,在鸣鞭炮、撒火烧(面制小饼)或喜糖的同时,新郎、新娘拜天地,以谢天地作合,兼表天长地久、白头到老之意。

    (五)入洞房

    拜天地后步入洞房,娶女客取下蒙头红(县境东部,在拜完天地后,由娶女客用秤秆挑下蒙头红入洞房)。饭后,娶女客送走送女客,晚辈及同辈中的年少者方可闹房(县境东部,新人入洞房“坐帐”、喝交杯酒后便可闹房)。新郎招待亲友,至深夜入洞房。

    (六)其它

    婚后第二天,由一名巧妇为新娘“开脸”(用新线绞净面部汗毛)。第二天或第三天,新娘向长辈问安后下厨房做饭。午饭后,由兄嫂领着向本门近支的长辈磕头,敬送一条手巾,长辈赏磕头钱。傍晚,由妯娌们陪同上坟拜墓。婚后第六天(也有不拘日期的)男方下帖请亲家。婚姻法颁布后,本境人民遵照男20岁、女18岁的婚龄规定,自主婚姻,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后举行婚礼。80年代以来,法定婚龄推迟,青年自觉晚婚,礼俗从简,有的举行新式婚礼,有的旅行结婚。境内回民婚俗今大致与汉民相同,但须由阿訇主持婚礼。回民一般不与外族通婚,今回、汉虽可通婚,但回女嫁汉男少,回男娶汉女多。汉女嫁回男,须遵从回族的一切教规和生活习俗。

    三、丧葬

    本境除回民外,都是木棺深埋葬。人死称“寿终”、“正寝”、“归天”,丧事称“忧事”、“白事”。主家请执客、内柜到家料理。执客根据主家的经济状况商定丧事的简繁,掌管人、财权。

    (一)送终

    病者临终,子女亲属守卫床前,直到咽气、穿寿衣,谓“送终”。

    (二)正寝

    穿戴寿衣、鞋帽后,移尸于小木床(俗称灵木床子)上置正房中间,头外脚里,双脚系麻纰,面罩白布(蒙脸布),谓“正寝”。床前点油灯、置食罐、燃香火,床下塞谷秸、玉米秸等物,以防猫狗钻过而炸尸。

    (三)挂岁钱

    停放完毕,晚辈人守灵床。撕孝布人按死者年龄剪白纸成丁字形,一岁一张,绳系一端,抖开,按男左女右挂于死者院门一侧,以向邻里示丧。

    (四)报丧

    由内柜写好丧帖,按亲戚的辈份注明称谓,遣人分头报丧。

    (五)戴孝

    死者的子孙、近族中的晚辈,用麻纰在头上勒一白纸,以白布蒙鞋。成殓后(县境东部于正寝后)与诸吊祭者分别戴不同规格的白布孝帽,孝子穿孝衣,腰系麻绳,拖鞋;女儿、侄女穿孝衣,头、腰、脚脖均系白布带。今死者亲属属工作人员者,有的于臂上带黑纱。

    (六)成殓

    一般于亲属到齐后举行。先将死者入棺,再由儿或儿媳手持镜子、水盆、手巾为死者净面整容,摔碎镜子。众亲属绕棺一周,跪哭,而后钉死棺盖,棺盖上放少许粮粒。

    (七)守灵

    上有父母的人死后,一般当日发丧。老年人死后一般停放3天,有的停4天(迎五)、5天(正五)或更多时日不等。停放期间,本族五世以内的晚辈守灵,日夜不离。亲友、邻里吊孝时,守灵人陪祭同哭,并磕头致谢。

    (八)辞灵

    发丧前(有的于行祭后)到大路上烧纸扎轿、纸钱,子女告亡灵一些吉语,哭拜。有的叫作“送盘缠”或“送山”(夹河、吴坝一带于发丧前一天晚上送山),也有的于发丧日前一天晚上,祭奠一番为辞灵,发丧日再送盘缠。

    (九)发丧

    葬礼薄厚,一般因丧主家庭贫富而异。旧时,富家多请响器、架鼓、铁炮、狮子班,有的还请和尚诵经超度亡灵;贫者一切从简。发丧之日,丧家晚辈男子人手一根哀棍(鲜柳木棍),于早晨先行家祭(县境东部不家祭)。上午诸亲友(县境中部,女儿及上“三牲供”者于早晨)带供品、黑纱,女儿、侄女还带纸扎(如金山、银山、轿、箱子等)前往祭拜。祭奠仪式由执客主持,先由孝子的外祖母家行祭人祭拜,孝子或其叔伯兄弟跪请,行祭人打躬还礼,祭时,一般有响器吹奏。奠毕,按各家亲友的不同关系排序,依次上场祭奠。每场由死者子孙、近族晚辈陪祭。祭礼根据不同亲友关系自选“八拜礼”、“十二拜礼”,有的行“二十四拜礼”、“三十二拜礼”(后两种今已少见)。最后一场是孝家奠。奠完后,死者的女儿、侄女、孙女跪地捧香,器乐奏哀曲“拿天鹅”。

    (十)出丧

    午后,先行路祭,即到路上停棺祭奠。一般先客后主,分两场祭奠,有的分吊客为若干批祭奠,也有的主前客后一场过(县境东部,各亲友分场祭奠,一般不并场,最后有一场古祭)。奠后起棺,孝子摔碎“老盆子”(小瓦盆),持幡引路上坟,一路不断回头哭拜。亲友哭随。

    (十一)安葬

    下棺入坑后,孝子察看棺稳、向正无误,再按路祭礼(免掉古祭)奠一场,烧纸、焚纸扎,女眷坐哭,众人埋棺,孝子磕头致谢,并将哀棍填入坑内。儿媳抓土“抢财”。安葬完毕后,凡送殡者皆到丧主家分食发糕(一种用豌豆、绿豆等面蒸成的发面糕)。

    (十二)酬客

    安葬死者后的当晚(有的在出丧后),孝家在家设宴酬谢执客、内柜,县境东部同时酬谢所有忙于丧事的人。

    (十三)谢孝

    丧毕夜(一般是下半夜),孝子到本村各户门前磕头致谢(县境东部无此俗)。黎明,到外祖母家谢孝。在外祖母村上,见人必须磕头,不分辈次、年龄。死者的女儿在发丧前要到婆家讨孝,丧后归婆家谢孝。

    境内回族丧葬仪式,多按伊斯兰教规操办。亡者净身后,以白布裹尸,请阿訇诵经。然后将尸体殓入清真寺公用之“经匣”(长方型木匣,长7尺、宽3尺,活底)里,外加罩棺。一般亡后二三日出殡,不置冥器、不焚纸箔、不附殉葬品,不请响器班。经匣抬往墓地时,女姓眷属哭送大门外,不得上坟。墓坑一般深2米,在坑底向东或向西挖一长方形套坑,套坑壁挂白布围,或用青砖砌起,留门,底部撒香料。入葬时,将经匣活底抽出,尸体落于套坑内,须头北脚南面朝西。然后用岩石或土坯封闭套坑门,堆成长方形坟头。亡者“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等祭日,丧主请阿訇走坟诵经,并炸油香款待阿訇和宾客,或分送亲友和邻居。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