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驻马店市杨靖宇研究学会主持编写,我市知名戏剧作家、上蔡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上蔡县齐海乡文化站原站长刘万里执笔创作的32集电视文学剧本《杨靖宇在河南》,已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定后出版发行。此剧填补了我市多年来大型电视文学剧本创作的空白,而明年恰逢杨靖宇将军诞辰110周年。此剧的出版,无疑是家乡人为将军诞辰110周年奉献的一份厚礼。
《杨靖宇在河南》一剧,历时数年,几易其稿。当我读完第一稿时,就被剧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打动了,我喜欢上了这个剧本。我自始至终都参与了此剧的审修工作,并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我对此剧是“情有独钟”。所以万里同志让我为此剧作序,我就欣然同意了。下面我就谈一些我对此剧的感受。
《杨靖宇在河南》一剧,写的是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剧中主要人物是举世闻名的民族英雄,其特定历史背景不是在东北战场指挥抗联武装,策马扬刀痛歼日寇的战斗场面,而是杨靖宇将军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和大革命时期他在河南境内的革命斗争故事,历史资料相当匮乏。目前,流传的一些描写杨靖宇将军青少年时代的故事、情节以及将军的家庭出身、历史背景等,我们经认真核对,发现有很大的出入和不实之处。想写出一个有血有肉、亲切真实,而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其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剧本在创作中没有避嫌,而是真实地写出了将军的家庭出身和其亲族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剧中既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也有母慈子孝、夫妻相爱、兄妹情深的温馨家境;既有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的悬念,又有亲人间生死离别的痛心。
剧本用人性化的手法,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人物,没有脸谱化,从内心深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如剧中的国军旅长张德枢和国民政府确山县县长高子元,他们既有反动势力代表人物的仇视人民、仇视革命的阶级本性,又有军人和政客的政治头脑;又如剧中的叛徒陈步仁,他原是大革命初期入党较早的共产党员、农军的骨干领导。他打仗勇敢,头脑灵活,会用计谋,又是杨靖宇的妹夫,与妻子马尚玉深深相爱。被捕受刑时,他并未像那些软骨头一样,变节投敌。后来,他在高子元的威逼利诱下,因怕伤及心爱的妻子马尚玉,又加之敌人血洗确山县城时白色恐怖的压力,他成了革命队伍中可耻的叛徒。而这样的叛徒极具危险性,在“坟园英魂”那场戏中,他精心设计的阴谋差点使确山的革命斗争陷入灭顶之灾。他在行军的路上认为此计定能全歼农军,在他感觉胜利在握的时候,他的内心不是喜悦,而是痛苦焦虑和不安的复杂心情。他在马上一声长叹:“我担心此役之后,确山境内再无战事了!”这里写出了他既想当官,又怕真要全歼了杨靖宇的革命队伍,而他会应了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的可悲下场。他的阴谋失败后,为了保全自己,他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失败的罪责推到了警察局王副局长的身上,并设套让高子元枪杀了王副局长。他认为这是还了杨靖宇和马尚玉一个人情,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在坟园内,他明知是妻子马尚玉冒死为农军报信,毁了他立功的大好机会,但他没有迁怒于马尚玉,反而为她辩护开脱,甚至向高子元求情。后来,在高子元的威逼下,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前程,最终含泪朝已撞树的马尚玉连开3枪。在高子元当场宣布他升任警察局局长、众人为他欢呼庆贺时,他脸上呈现出的却是内疚与麻木的表情。坟园战斗结束后,他跪在马尚玉的尸体前,连打自己几个耳光,这里既写出了他对妻子的愧疚,又写出了他告别以往的感情纠葛,下决心一条绝路走到黑的复杂心态。
该剧作者不仅写出了杨靖宇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在战场上横刀策马、浴血杀敌的男子汉形象,还写出他儿女情深的丰富情感。他在谈笑间计歼敌顽,显示出他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对敌人嫉恶如仇,对亲人百般柔肠。为了逗母亲开心,他故意撒娇作孩子态,与妻子相谑相戏。当得知自己的战友和妻弟郭小元被敌人残杀,当他听到妹妹高声哭喊“大哥,为我报仇”时,他放声大哭,甚至不顾一切后果和敌人拼命。当他抱着刚出生5天的女儿时,禁不住掉下眼泪。当他奉命奔赴新的战场与慈爱的母亲告别时,痛苦万分,心如刀割,他没用豪言壮语诉说什么,而是眼含热泪,跪在母亲面前连磕3个响头。他用最古老也是最高贵的礼节向母亲辞行。母亲宽慰他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可他却做到了忠孝两全。他忠的是自己的祖国,忠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他孝的不仅是母亲,而且是全天下的父老乡亲,是全中国的穷苦百姓,此乃大忠大孝也!
英雄的成长,不是偶然和孤立的。他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老师和母亲的教育,成人后在党的培养、家乡父老的支持下,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成长,最终成长为举世闻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在河南领导农民运动、开创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等一系列革命行为,使杨靖宇将军成为我国近代农民运动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确山暴动震惊世界,刘店起义是继毛泽东秋收起义后的又一重大创举。他是我党最早建立联合统一战线的典范,他是河南省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的缔造者,他是我国人民军队最早的组建者之一。
杨靖宇将军在河南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他后来在东北武装抗日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将军在河南的革命斗争史,就不可能有他在东北的辉煌业绩。
英雄的家乡人写英雄、赞英雄、学英雄,尽最大可能把将军的形象树立得更加高大、完美。这就是我们创作《杨靖宇在河南》一剧的初衷。
杨靖宇将军的业绩与山河共在,与日月同辉,杨靖宇精神永放光芒!
是为序。□刘心铭(作者系驻马店市杨靖宇研究会会长、原中共驻马店地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