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庄遗址(谭山水库南岸)尚存冶铁炉1座,1987年11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西平县文化局联合对冶铁炉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对酒店冶铁遗址进行了试掘,遗址文化层厚为1.5米,内含大量铁矿石、炼渣、炼炉残块及陶片、红烧土块、灰土粒等。冶铁炉呈椭圆形,直径1.7-2.7米,残高2.25米,炉口孔宽2.14米,底部宽1.6米。炼炉内部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椭圆形的锅底状炉缸,炉缸的上口内径东西残宽1.42米、南北残宽1.04米,下部为井筒状,高0.6米、东西宽0.6米;北部因同风沟相连,也应属风沟部分,风沟设在炉子的底部,其内孔残长1.36米,宽0.64米,风沟周围的耐火材料还保留颗粒状,离炉缸较远处耐火材料中羼杂的泥土呈红色,炉子的建造是利用土丘的斜坡先挖一个口大底小井筒, 再在南端向底部开一风沟,然后用耐火材料筑炉壁和风沟。出土遗物有陶坠、陶盆、陶罐、陶瓮、板瓦、木炭等,从查阅的有关史料与遗址本身采集标本证明,该遗址自战国延续到晋。除1958年修筑谭山水库时,对该遗址进行人为的破坏外,保存基本完好。为加强对酒店战国冶铁炉的保护,西平县文物部门修建冶铁炉保护房及酒店冶铁遗址陈列馆,建筑面积175.07平方米,具有保护、陈列、宣教等功能。
据《史记 •苏秦列传》及《吴越春秋》等记载,该地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铁重地,战国时著名的棠溪,龙泉,干将,莫邪等名剑均在此铸造,遗址上至今保存的战国冶铁炉,系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早用配制的黑色耐火炉壁材料建成的冶铁炉,为研究我国古代冶铁史重要的实物资料。【原标题: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酒店冶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