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一大早,匆匆吃过早饭,骑上电动三轮,拉着大鼓、鼓架,“于大鼓”又下乡演出了。
“于大鼓”名叫于存祥,今年69岁,家住沈丘县东城办事处大于楼村,因自幼喜爱大鼓戏,平时无论忙闲,总会给人来上几段,于是便有了“于大鼓”的绰号。
5年前,老于从村委会主任位上卸任。儿女都已成家,4亩地也流转了出去,老于无事“一身轻”。忙碌了大半辈子,突然轻闲下来,一时有些不习惯。
有老伙计逗乐:“你平时不爱唱吗?这下可有工夫了,不如把你的大鼓戏好好给俺唱唱,让大伙儿乐和乐和。”
这句话老于入了心,“可不,自己吹拉弹唱功夫在身,还是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让乡亲们图个乐,也算老有所为。”
大鼓、支架,原来就有,可要“专业演出”,效果就瓤了些。重新加工,自己购置,老于颇费了番心思。
道具行头有了,剧本咋办?传统剧目,老于了然于心。可老调反复重弹,总有让人厌倦的时候。
做了多年的村干部,耳闻目睹邻里乡亲的家长里短、农村的琐琐碎碎,不妨就地取材改编创作,乡亲们听起来亲切,品起来更有味道。
就这样,老于开始了走村串户,进行“巡回演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文化下乡。
5年了,老于走遍了周边各个乡镇,文化大院、田间地头、集会上、敬老院,哪儿都能看到他演出的身影。
每到一处演出,老于分文不收。人家不忍,说是为他添置些道具用,他执意不肯,推来推去甚至与人红脸。有时赶上饭晌,人家留他吃饭,他也总会谢绝。
有人不解:“天天跑得跟疯子似的,不收演出费,净落累,你图个啥?”“啥也不图,就图咱是共产党员。我没啥大能耐,能让老少爷们儿开开心心,家家户户文明和睦,就知足了!”老于回答。
一次,某乡镇举办“五好家庭”表彰会,邀请老于助演。孰料天不作美,下起了小雨,别人劝他取消演出。“答应了就得按时到场,不能言而无信。”任性的老于硬是冒雨赶到现场,为乡亲们表演了《妯娌俩联袂树新风》《退彩礼》等剧目。
一次,老于在某村演出时,听说村里一媳妇将婆婆撵到村外住,就和村干部一起前去做思想工作,并连夜创作了《婆婆也是娘》,在村里连续演出两场。“婆婆胜亲娘,真情暖心肠。四两换半斤,婆婆也是娘……”现场,那位媳妇落了泪,第二天就将婆婆接回了家。
“‘于大鼓’就是中!”这是很多看过老于演出的干部群众的评价。“就冲这句话,你说咱还图啥!”老于常常这样反问自己。
……
一个钟头后,老于来到了演出地点——敬老院。“于老师辛苦了。”敬老院院长高金朗迎出来,接过电动三轮。
“老于来了!老于来了!”刚刚吃过早饭的老人们争着和老于打招呼。
“今天演啥?上几次的节目都不赖!”74岁的周天成是老于的铁杆粉丝。
“今天安排两个传统剧目,再表演一个我自己创作的。”说话间,老于已支起大鼓,穿上了他只有在演出时才穿的大衫。
“张庄有个张老汉,三年前命苦伤老伴。党的富民政策好,张老汉桃花运儿交……”浑厚略带沙哑的唱腔,伴着“咚咚”的鼓韵,《张老汉的幸福生活》开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