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新闻资讯 >> 浏览周口

传承非遗留住乡愁

2017/3/23 17:45:15 点击数: 【字体:

    3月13日,记者见到任国和时,他正在专心致志地打磨手中的泥泥狗,一只手托着成型的泥坯,一只手在上面来回揉捏。

    任国和今年69岁,是淮阳县城关镇金庄村人。他是当地有名的泥泥狗传承人,也是淮阳县泥泥狗协会会长。任国和说,他从6岁时就开始学泥泥狗制作了。

    “泥泥狗”是淮阳民间泥塑的统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泥狗,也叫“陵狗”,相传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用胶泥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点画出各种图案。它造型古朴浑厚,形状奇特怪异,有人头狗、猴头燕、人面猴、四不像、猫拉猴、草帽虎等多种,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独特的民间艺术,被专家誉为“真图腾、活化石”。

    淮阳古称宛丘、陈州,伏羲在此建都,并葬于此。淮阳伏羲太昊陵庙会,又称“人祖会”、二月会,每年二月初二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月初三。“泥泥狗是祭祀的产物,它是与二月庙会相伴的。”任国和说。正是与伏羲文化密切相关,泥泥狗传承千年不衰,至今在淮阳仍有十来个村庄制作泥泥狗。

    千年古城淮阳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除了泥泥狗,淮阳还有“担经挑”、布老虎、陈州官窑·黑陶、芦苇画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担经挑”又称担花篮,是庙会上的特有祭祀巫舞;布老虎也是庙会上的民间艺术品,起源于虎图腾崇拜。而陈州官窑·黑陶和芦苇画,则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由当地艺人重新恢复的民间艺术。

    “我们的泥泥狗是家族传承,但现在年轻人想学的越来越少了。”任国和告诉记者,为了传承泥泥狗工艺,他除了与淮阳、周口、郑州等地的一些学校合作开设泥泥狗课程外,还联合村民建立金辉泥泥狗专业合作社,既可以传播泥泥狗制作,又带动周边120多人致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是艺人的事,还要靠大家。”任国和说。

    “非遗传承要走得更远,得提高传承人的地位。”淮阳县陈州官窑·黑陶传承人张辉说,只有艺人地位提高了,经济收入有保证,才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淮阳芦苇画传承人葛磊看来,大胆创新工艺、融入现代元素,是非遗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非遗绝不是老土,虽然工艺简单,却保留着农耕社会的记忆。”葛磊告诉记者。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非遗保护力度,借助太昊陵祭典这个国家级非遗平台,已经连续举办八届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对非遗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非遗凝聚着先民们的智慧,是萦绕在心头的美丽“乡愁”,保存着我们对故土深沉的眷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二月二去淮阳 逛庙会看非遗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