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周口

专家谈伏羲文化与姓氏文化的现实意义(2)

2013/12/18 10:26:49 点击数: 【字体:



    袁、夏、陆等也是中华大姓,在中华100大姓中,孙姓列第12位,胡姓列第13位,袁姓列第33位,夏姓列第55位,田姓列第58位,姚姓列第64位,陆姓列第80位。王姓的一支妫姓王也是从陈姓中分化出来的;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为苦县,乃 陈国属地,李姓今列中华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4%。
     
    除直接在陈地得姓之外的姓氏,陈地还是一些中华大姓的郡望之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世居某地,由于产生了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名人,从而成为世人仰望的望族大姓。郡望在陈地的姓氏有:阳夏谢氏、太康袁氏、长平殷氏、宛丘符氏、南顿应氏等。这几个姓氏,除袁氏外,并不直接得姓于陈地,但在世居陈地,在这里成为中华望族。
如果我们把这些得姓于陈地和郡望在陈地的姓氏人口加起来,数量将十分惊人。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从陈地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
     
    陈地成为中华姓氏的重要起源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条件:
    
    一、历史条件。陈地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姓氏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所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而传说中的女娲和太昊伏羲所处的时代,正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时代。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陈地。《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昊之墟。”太昊伏羲建都于陈,在陈地“正姓氏,制嫁娶”,并自定为风姓。陈地是中国姓氏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起源地,风姓是中国第一个姓氏。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人文始祖,古代一些谱学专家也把许多姓氏的起源归根于炎黄二帝。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在中原。炎帝一族从姜水流域向东发展,到达中原地区后,活动范围较广。陈地曾是炎帝旧都,炎帝神农氏“初都陈,后徙鲁”,据《淮阳县志》载,“相传东夷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都宛丘,炎帝神农氏继都之,则曰‘陈’,‘陈’名自此始。”陈地今存多处炎帝遗迹。炎帝为姜姓,他的子孙大部分是在中原定居并得到发展的,姜姓衍生出的一些姓氏也大都是在中原形成的。
     
    商代成汤封虞舜后代虞遂于陈地,这是舜的后代首次在陈地得到封邑。到了周代,武王又将舜的后代妫满封到陈地,建立了陈国。周代是我国姓氏普及的时代,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时代。妫姓陈氏在陈地发展壮大,经历代繁衍播迁,又分化出胡、田、姚、孙、袁、王(一支)、夏、陆、车等60多姓,陈姓子孙遍布全国。
     
    二、地理条件。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陈地在这方面独具优势。陈地地处中原腹地、豫东要冲,这里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黄淮大平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初历史学家顾祖禹说:陈州“控蔡、颍之郊,绾汴、宋之道。淮泗有事,顺流东指,此其经营之所也”,又说“其地原湿沃衍,水流津通”。历来被视作中原地区的一块宝地。
    
    陈地兼有南北地理条件之所长,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等多种经营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早在上古时期,这里就是我国原始农牧业的发源地,相传太昊伏羲氏在这里作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以充庖厨”,开创了原始畜牧业;神农氏在这里“教民艺百谷”,开创了原始农业。从目前在陈地发掘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古城遗址和大量村落遗址看,远古时代陈地村落棋布,人口稠密,农牧业在已有了相当水平的发展。
    
    远古时期陈地经济的领先开发,为周代陈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周时期社会安定,全国经济的发展以中原黄河、淮河流域为主要代表,作为十大诸侯国之一的陈国,其经济在原有领先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以麻纺织和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也十分繁荣。工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繁荣。陈地地处豫东要冲,疆域广袤,交通便利,南与楚国毗邻,东、北与鲁、宋、郑接壤,四通八达。《史记·货殖列传》载:“陈在楚、夏之交,通渔盐之货,其民多贾。”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陈地商业的发达。
    
    由于陈地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发达的农牧工商业,先民在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这些,正是陈地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
    
    三、文化条件。中华文化是多种地域文化交流融会的产物,陈地正处在多种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一般认为,中华早期文化由三大主体融合而成,这三大主体文化分别是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楚蛮文化。陈地正处于这三大文化相交流、融汇的中心地带,她的西面毗邻夏、周的起源地,夏、周是在进入中原之后才真正发展壮大起来的;她的东面是夷人的发祥地,夷人进入中原,建立了商朝;楚文化后起,它滥觞于中原,承受了多方文化的滋养后,经陈地南迁江汉,与苗蛮文化融合,在南方发展壮大、孕育成熟之后,挺进中原,驻足陈地。春秋战国时期陈地为楚北方重镇,且作楚都38年。三方文化在陈地交流融会,形成中华文化的主脉。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大混血、大融合的结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汉民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地处中原腹地的陈地,既是各早期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又是它们的争夺区。多方文化在这里辐集冲突,多种血脉在这里混合交流,使她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任继愈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一书的序言中说:“过去的华夏族,是中原地区众兄弟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有多次的大融合;殷周时期为第一次大融合,当时主要是东西方各民族的大融合;秦汉时期为第二次大融合;隋唐时期为第三次大融合;宋、元、明、清为第四次大融合。由殷周上溯,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已经说不出是汉族的前身还是其他兄弟民族的前身,应当是黄河流域各族共同创造的。”殷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正是这一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汉民族血缘的主脉。而陈地作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辐心,为我们伟大民族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血浓于水,中华子孙根脉相连。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以家为中心,强调的是家、族、宗、国、人际关系,注重人伦和乡土情谊。陈地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来周口寻根祭祖,认祖归宗。【原标题:专家谈伏羲文化与姓氏文化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网 2011-4-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