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周口

“道情”考释(3)

2013/12/18 10:48:01 点击数: 【字体:

咱。”明确标示唱“道情”的目的是警醒世人。散曲《醉太平》这样唱道:“休信道尧舜和桀纣,则不如郝王孙谭马丘刘。他们是文中子门徒,亢仓子志友,传言为吏道张平叔,偃月的刘行首,则不如阐全真王师祖,道不如打回头马半州。”(《自然集》)把尧舜说成是文中子门徒,把全真教的郝王孙谭马丘刘看得比历代统治者更重要,亦是全真教徒超脱凡尘的明示了。

    《张三丰全集》中收有《道情歌》一篇,《五更道情》六体凡三十七首,《九更道情》九首,《叹出家道情》七首,《天边月道情》九首,《一扫光道情》十二首,《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四时道情》四首,《青羊宫留题道情四首》。其立意主要是看破世路云泥,打破生死机关,无烦、无恼、无忧无虑,使自己进入空灵的境界而得道成仙。他在《五更道情》其四中说:“虚白堂前拴意马,无影树下锁心猿。”这里,“意马”、“心猿”都是有所指的,是世俗心的象征,世俗欲望太重,便不能摆脱所谓的“生死轮回”。

    “道情”在明清两代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14)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道情”逐渐脱离宋元以来的宗教气息而走向世俗情态。《清稗类钞》曰:“道情,乐歌词之类,亦谓之‘黄冠体’。盖本道士所歌,为离尘绝俗之语者。今俚俗之鼓儿词,亦谓之‘唱道情’。江浙河南多有之,以男子为多。而郑州则妇女唱之者,每在茶室,手扶铁板,口中喃喃然。”在民间如此受到欢迎,这就为“道情”获得更大的演唱空间和更强的艺术生命力。清初“道情”作者徐灵胎的一段话也可为此时期的“道情”的民间化作反面证据:“(道情)……乃曲体之至高至妙者也。迨今久其传,仅存时俗所唱之《耍孩儿》、《清江引》数曲,卑靡庸浊,全无超出尘世之响,其声竟不可寻矣。”二是韵式逐渐定型为七字为主的结构形式(此是就主导倾向而言,当时也存在着大量的三字句、六字句、十字句等);三是出现了“道情叙事体”——《庄子叹骷髅》、《雪拥蓝关》等,同时“道情歌词”也逐渐吸收民间的乐曲、乐调,并结合舞台表演从而向道情剧转化;四是明清文人的“道情”拟作明显增加,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如王夫之晚年就曾作过《愚鼓词》二十七首(即渔鼓词),自言“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抒发其遁世避俗之愿望。

    从“道情”的韵式上看,这时期的“道情”已基本形成了以七言为主的结构形式。前此的“道情词”,五、七言形式不拘,此时的“道情”,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穿插三言、六言、九言、十言句而成。这在徐灵胎、郑板桥和庄子叹骷髅等道情词、道情叙事文中可得比较分明。

    清代的道情以金农、徐灵胎和郑板桥的为突出,其中“金农所作,已离开道情本质很远……徐大椿所作,以教训为主,也还近之。”尤其是板桥的《道情十首》,“最得其意”,(15)流布传唱最广,鲁迅先生曾于《三闲集·怎么写》一文中说:“《板桥家书》我也不喜欢看,不如读他的《道情》。”其序曰:

    ……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溽,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其中以《老渔翁》为有名: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涯,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世情看得凉淡无聊之至,而以个人的享乐为主,所谓贫乐道,无荣无辱,便是其宗旨。”郑板桥以散淡的情怀,超脱于市俗功名利禄之上,达到无羁无绊,无荣无辱的超然境界,表现出对功利主义,对仕途经济的淡漠与鄙视,在儒家经世致用,修齐平治的主流思想占统摄地位的封建社会中,以老庄出世无为的思想,游离于主体文化的边缘,表现了失意知识分子的人生心态,最为得“道情”之三昧。

    在《西游记》中第四十四回和第七十回也有道情的叙述:

    好大圣,按落云头,去郡城脚下,摇身一变,变做个游方的云水全真,左臂上挂着一个水火篮,手敲着渔鼓,口唱着道情词,近城门,迎着两个道士,当面躬身道:“道长,贫道起手。”(第四十四回)

    行者道:“你的大王却着恼呵?”小妖道:“正在那里着恼哩。你去与他唱个道情词儿解解闷也好。”(第七十回)

    和尚也可以唱“道情”,大王亦听“道情词”解闷,此时的“道情”已完全变成一种市井艺术,它的功能已不再是道教徒的冲和淡倦的抒情,也不是道门教义的宣扬,而完全变成人们消遣娱乐的说唱形式了。

  三、几部重要的“道情”与其现代形态

    明清“道情”的重要发展是出现了几部“说唱叙事道情”,叶德均在《宋元明讲唱文学》中云:“后一类(此指诗赞体叙事道情),今存明末刊本《庄子叹骷髅南北词曲》二卷,题毗陵舜逸山人杜薏编。”此与冯梦龙话本《李道人独步云门》中的“庄子叹骷髅”、丁耀亢《金屋梦》中第四十五回“庄子叹骷髅”两篇形成同一情节上的展开链。《金屋梦》中“庄子叹骷髅”有全部唱词,虽然与明刊本不可能完全相同,但至少也保存了这部“道情”的大体内容。是我们了解明清“道情”演唱的重要资料。

    《金屋梦》中的“道情”是以说白和七言及长短句的唱词相间的体例出现的。故事大体是说庄子与道童出游,荒丘路遇骸骨,庄子发问:“莫不是男子汉、妇女身、老公公、小小儿,住居何处何名姓?”叹喟其生前种种情状。后使法术使其还阳,不料骷髅却诬告庄子谋财害命之罪,最后庄子感叹到:“古今尽是一骷髅,抛露尸骸还不修。自是好心无好报,人生恩爱尽成愁。”又使其现出原形,县官下堂要拜为弟子,庄子化阵清风而去。

    故事情节不算繁复,对“道情”演唱的体制却有不可忽视之意义。除了这本道情之外,陈汝衡在《说书史话》中还介绍了自己所藏的《新订考据真实湘子全传》(题性莲居士南阳氏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道教》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豫剧《天职》在京举行作品研讨会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