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周口位于河南省东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
历史的长河,灿烂的文化在周口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是中国古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三皇”之首伏羲氏的陵寝太昊陵,占地870亩,五门相照,殿宇琉金,巍峨壮观;伏羲仰观俯察,作八卦的画卦台,亭栏溢彩、古柏苍翠;伏羲始作八卦的圣物白龟1984年在画卦台畔重现;距今4600多年的宛丘故城遗址平粮台,是我国日前发掘出土,时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孔子陈蔡绝粮,平淡艰辛的纪念地弦歌台,修葺一新,湖中建坛,红莲映日,碧荷接天;老子故里太清宫,仿长安皇宫建造,九龙井,“先天太后之赞”碑依存;老子修道成仙,飘然升天老君台,高坛建筑,庄重古朴;“三皇”之一女娲氏之都城,西华女娲城环境优美已成为商贸游览胜地;扶沟吉鸿昌纪念馆记载着英雄不朽的业绩流传万古;周口市关帝庙,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刻、美术、冶炼等工艺荟萃的古建筑群;袁世凯故居,典雅别致,颇具中原近代民居情调;南顿故城建设精美,具有古城风貌;淮阳剪枝公园,松柏造型奇异,飞禽、走兽、亭、塔、阁、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淮阳环城湖蒲苇葱郁,荷花飘香,碧波荡舟,戏水采莲,垂钓烧烤,乐趣无穷。周口市新建的“中华五千年”旅游景区,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仿长城建筑,把中华楼、长城各关按11的比例建设镶嵌其中,玉雕、石雕、泥塑历代君王将相、文人圣贤一万多尊,分堂设立“长城”之内。
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为周口打造文化旅游金字招牌奠定了基础。《周口晚报》的周口文化版是宣传周口人文、历史、文化的窗口,为加大周口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周口的风景名胜、历史渊源、传奇故事、名人故事进行系统地宣传,即日起,周口市旅游局特推出一个栏目——看周口、读周口、品周口,周口市旅游局邀您同行,把周口的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推介出去,以增强周口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周口参观旅游,一方面带动周口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展示我市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该栏目以历史性、思想性、前瞻性为主线,把周口的旅游文化资源串连起来,借助《周口晚报》的平台,分周口篇、淮阳篇、鹿邑篇、项城篇、西华篇、商水篇等,把各个县市的特色突出出来,展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系统的周口形象,以此来塑造周口旅游的金字品牌。
一张名片透露给人们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公司、一个地区简明扼要的信息,有了这张名片,我们却可以了解更多的名片背后的故事。
历史走远了,我们后来者望不到尽头,更望不到历史尽头的全景,这就是历史的残酷,让现实与历史隔阂起来。可现实与历史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文字记载的史料和古迹让我们探访历史时有所依靠,所以,凡是有一点古代遗迹的书、文物、建筑等都让我们欣喜,因为那是历史的印记,那些点点滴滴的遗迹就仿佛是通向历史的时空隧道,让后人得以见证历史时代的文明。
一个旧瓦片、一座旧城墙、一座古建筑等,在有些人看来只不过是瓦片、城墙、建筑而已,在后来人的生活中也算不了什么。是的,乍一看起来,它们对我们真的没什么用。中国有句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想,我们大多数都是看热闹的。然而,在看门道人的眼里,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文明和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它们是一个时代辉煌与沧桑的见证。关帝庙就是周口300多年前的见证者,它是300多年前的产物,从建成起至今,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变的是朝代的更换,不变的它所留给周口这片土地的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的艺术价值和那段历史,后来者都能通过关帝庙这张名片来看那个时代的足迹。
作为周口人,我对关帝庙的感觉颇有些微妙,一方面对其有一种敬重,毕竟那是前人生活的遗迹,我也曾为周口有此直观的历史景点而自豪;另一方面对来这儿求福求财的顶礼膜拜者有一种怀疑,怀疑这儿真有那么灵吗?也许受无神论的影响,我更相信一切都要从实干中得来,但我也不是对善男信女就嘲笑或轻视,反倒为他们在这里找到精神寄托而欣慰,至少他们相信有神灵在保佑着他们和家人的平安、幸福、快乐……他们求了,他们信了,他们也为他们心中的神而认真地生活着。所以,当我第一次来关帝庙的时候,我感到很自豪,这儿竟有前人生活的真迹;当我第二次来这里的时候,我感到很神圣,这里竟有摩肩接踵的虔诚的信徒;后来,我看到其房子及房子上龙飞凤舞的图案和美的构造时,我非常惊诧前人的聪明才智,那房屋上的绘画、雕刻等不就是最原始的艺术装修吗?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全是手工的杰作,那时的人是怎样做那些精细的活的,我们后来人不知,我们看到的是已被称为珍贵艺术的建筑作品。耳听不如眼见,让我们一起走进关帝庙,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韵吧。
关帝庙素描
关帝庙,位于周口市颍河北岸富强路中段,坐北面南,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扩建、重修,于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历时159年。整个庙宇为三进院落,占地约21000平方米,现存楼廊殿阁140余间。整个古建筑群为仿宫殿式,布局严谨,巍峨壮观,装饰富丽,工艺精湛。照壁、山门、钟楼、鼓楼、铁旗杆、石牌坊、碑亭、飨殿、大殿、河伯殿、炎帝殿、戏楼、拜殿、春秋阁由南向北,依次建于中轴线上;药王殿、灶君殿并东廊房,财神殿、酒仙殿并西廊房辉映于前院左右;东西看楼、东西庑殿建于中院两侧;老君殿、马王殿、瘟神殿居于东偏;客舍、工作房则位于西院。庙内古柏参天,环境清幽,碑碣林立,殿堂秀丽,是“豫东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周口八景之冠”。
这座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能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局精巧,雕刻瑰丽,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装饰著称于世。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欣然称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它集民间建筑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等工艺,融合了圆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使一件件作品造型完美、形象传神。木雕、石雕、砖雕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居当时中原之冠,突出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那种追求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社会风尚。建筑装饰的题材中大量采用了“二龙戏珠”、“凤凰牡丹”、“五福捧寿”、“加官晋爵”、“金玉满堂”等各种吉祥如意图案纹饰,是封建社会中传统伦理道德的形象反映。
从关帝庙简单的素描中,我们看到了清代建筑的实景,它矗立着,沐浴岁月的洗礼;它矗立着,化作历史的缩影;它矗立着,珍藏时代的故事;它矗立着,书写周口的华章。
保留下来,得感谢粮食局
在关帝庙采访时,我了解到看门的杨先生已在关帝庙工作20多年了,想必他一定知道关帝庙内更多的故事,于是我就和他攀谈起来。他说,他从部队转业后就到关帝庙工作了,在关帝庙的保修中,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常常爬到房顶去检查和修护关帝庙的一砖一瓦,还曾跑到北京去印关帝庙的彩色图片,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彩印技术还很落后,要想在宣传册上显现关帝庙建筑上的彩绘图,就得到北京去。当我问及有关关帝庙更多详情的时候,他很坦诚地告诉我,对于历史,他也不知晓,那要从古书中去查阅,他记得1993年,在关帝庙建庙300周年庆典时,省博物馆来了一些人,对关帝庙赞不绝口,当时的周口市委书记对关帝庙的修复很重视,拨款20万元,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不过,他向我提供一个人——杨子山(原周口市文化局副局长、周口市博物馆馆长),我又有了知晓关帝庙更多详情的希望。在杨先生的指点下,我找到了已退休的杨子山老先生。杨老先生很惊诧也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说明来意后,他还很谦虚,说自己已退休了,对考古也不懂。但一讲起关帝庙,他还是侃侃而谈。他说,其实,像关帝庙这样的建筑,以前,周口有60多处,但后来都被毁掉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关帝庙之所以保留下来,得感谢当时的周口市粮食局。新中国成立前,关帝庙曾是军队驻扎的场所,日军也曾在此驻军。1948年,国民党交警部队在此驻军,在老君殿还有枪打的痕迹呢。解放初期,市公安局曾在此办公,后来,市粮食局把这儿当粮食仓库了,一直被占用着,所以这儿没被拆掉,市粮食局为周口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他还说,讲一个地方的文物,要从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三方面去考虑。关帝庙虽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周口的历史要比这长得多,在历史上,周家口的名气很大,是中原腹地的水陆交通要道,更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说到周家口的繁华,他特别提到一个人——熊庭弼。熊庭弼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翰林学士,是现在的武汉人,他曾路过周家口,他的诗句“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描写的就是周家口往日热闹非凡的景象。他还向我讲述了周口原来的地理范围和仰韶文化遗迹、龙山文化的点滴情况。因时近中午,杨老先生同学还相邀聚会,我不好意思再打搅,有些遗憾地离开了。
从杨子山老先生家出来,我又折回到关帝庙,把关帝庙的前前后后看了个遍,感受着那古色古香的建筑,想象着周口曾经的繁华,陡生了历史的凝重感,感觉关帝庙并没有孤立存在着,它带着历史的痕迹走向我们,向我们展示着一个时代的标志,让我们对那个年代充满无限的遐想。从关帝庙出来,我漫步在沙颍河畔,回味着杨子山老先生的讲述,我仿佛回到了周口千帆竞发的场景中,感叹岁月的沧桑。
名片背后的故事
由于多次被作为办公地点,关帝庙算是保留下来了,为周口人留了一条通向历史的时空隧道,为周口人谱了一首沧桑的歌曲。我们都知道关帝庙又叫“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集资捐款而建,可山陕商人为何把会馆建在周口这片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呢?让我们掀开关帝庙兴建的历史,从那个时代中去寻找答案吧。
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周口称周家口,地处“燕赵楚之冲,秦晋淮泗之道”,三河(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万商云集,舟楫如林,成为北方著名的“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位居河南“四大名镇”之列,可谓盛极一时,来自14个省的外地商行,为了沟通联络、集会议事,纷纷兴建同乡会馆,山西、陕西两省的商人集资捐款,采湖广之秀木,运秦晋之砖石,请墨客画师,聘能工巧匠,兴建起这座规模宏大的会馆。因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世称“忠义”,被清朝加封为“护法神圣帝”,他生于山西蒲州,与陕人系同乡近邻,为纪念这位世人敬仰的“关帝圣”,会馆又称关帝庙。
周口地处中原,这里的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何会创造如此的繁荣昌盛呢?这不得不提周口的航运史。我们现在都知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含义,那就是交通运输的方便带来的经济效益。当时,最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水路运输,周家口所在之地三川交汇,具备了水路运输的条件,但水路运输发达的真正渊源却与明清两代的漕运有关。据说,明代朱棣夺得皇位后,想迁都北京,限于当时的条件,钱粮北运不顺畅,为改变这一运输不便的状况,1408年,朱棣采纳户部尚书郁新的建议,明令开辟漕运新通道。《明史·食货志》记载:“……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道淮及沙河,抵陈州颍歧口跌坡,别以巨舟入黄河,抵八柳树,连运赴卫河,输入北京……”新辟的漕运通道不但催生了周家口的形成,而且也带动了周家口航运事业的发展。明代成化年间,周家口水运东连江淮,西通襄宛,舟楫直达朱仙镇,商品经济发展迅猛,货船往来与日俱增。到了清代康乾盛世,周家口达到鼎盛时期,时称“水陆交汇之乡,财货堆积之薮”。沿河拥有渡口22处,水陆寨门40余座,镇中街道120条,外籍商界会馆7处,各类大小寺庙50余座,人口突破22万。周家口曾在历史的渡口驰骋,成为货物的集散地,周家口船只通江达海,书写了周口航运的辉煌历史,也带动了周口商业的繁荣昌盛。
从关帝庙这张凝固的历史名片中,我们追溯到了周口曾经的繁荣。那段历史告诉后来人:周口的前身是周家口,关帝庙的兴建与周家口的繁荣密不可分,正是当时周家口商业繁荣和经济鼎盛,才吸引各地的商人来此经商,当然也包括山陕商人,于是,周口就有了山陕商人建的关帝庙。可以说,关帝庙是周家口繁荣昌盛的产物,它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
走向新的辉煌
历史如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但世代周口人创造辉煌的梦还继续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周口市委、市政府曾对关帝庙的保护和开发十分重视,先后拨出巨款进行整修。近几年来,这里又先后拓宽了街道,开辟了集贸市场和广场,恢复了传统的庙会,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观光旅游。
如今,周口交通发达,汽车通向全国各地;高速公路、铁路运输直达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周口港也已恢复通航,万吨货物又在周口沙颍河上来回穿梭。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扶持中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加强建设的大方向下,周口市委、市政府正带领周口人民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也吸引着外地的客商前来投资。由投资商开发兴建的关帝上城,整合周口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以关帝庙为核心,建起面积逾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风情商业街区及数百米长的滨河景观,这里将成为集文化、旅游、商贸、景观、休闲、购物、居住为一体的“一站式街区生活综合体”。届时,关帝庙周围商鼎发达的兴旺景象就会恢复,让周口人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这张历史名片将代表周口的全新形象,记录周口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