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北麓,有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信阳光山县。一个从这里走出来的农村苦孩子,经过自己的打拼拥有了一家注册资本580万元,固定资产几千万元的企业,他就是——北京信泉达建筑物拆除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起。
儿时生活多艰难
杨建起小时侯家里很穷,8岁才上小学,因为买不起鞋,每天都光着脚板走在上学的路上,只有到了冬天才能穿上布鞋。14岁那年他辍学了,虽然他那样热切的渴望读书,但生存的压力使他不得不跟随老乡开始外出打工——在砖窑烧砖。只有14岁的杨建起每天和成年人一样摔泥巴做砖、搬砖,吃力地干着这些重体力劳动,每逢下雨就拿着苫布盖晾晒在场院的砖,那瘦小的身躯在雨中穿梭。和其他同龄孩子相比,他过早地尝到了生存的艰难。
步入军营受益深
贫穷其实是一笔财富,它养成了杨建起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个性。杨建起的家乡是将军的故乡,从小崇拜英雄的他,在1992年迈入了军旅生涯。不服输的个性促使他事事争先,在1993年全军通讯比武中荣获个人三等功;1994年担任侦察班一班班长;1995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担任代理排长。他的快速成长令很多领导惊叹,但他的战友都知道他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当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训练场上苦练基本功,超强度的训练致使他在全军比武后病倒住院了,但他从没叫过苦。他不仅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军事业务上努力锻炼自己,更在生活中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在他的带领下,他们班长期照顾一位孤寡老人,老人为表达感激之情,送到部队一面锦旗上书——军民鱼水情。1996年冬杨建起退伍了,家乡给他安排到县城建局工作,这个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呀,可他却准备放弃,他要到北京去闯荡自己的一番天地。很多人都劝他,你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人既没有资本也没有后台,到北京也就是给别人打工,在家乡你却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可他不甘于现状、不向命运低头的脾气使他不愿再像父辈一样守着土地生活。在他看来,山外的世界很大、路很宽,只要自己勤劳肯做,就不愁没有出路,他毅然决然的带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揣着部队复员费几百元钱,只身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改变命运靠双手
初到北京,他被北京的繁华所吸引,但现实是残酷的,举目无亲的他辗转流浪了半个月也没找到工作,为了节约开支,一天有时就吃一顿饭,晚上以地为床,露宿在地铁口、立交桥的过道上。终于他找到了一份在工地干体力活的差事,工作内容就是筛砂子、拣砖头、抡大锤、砸水泥块、挖冻土。虽然他再苦再累也不怕,再脏再险也不顾,但靠出卖力气挣的钱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慢慢地他寻找着学手艺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一个做早点的活计,他兴奋极了,每天4点钟就起床和面、擀皮、剁馅、炸油条,忙到9点以后,他开始做麻花,然后骑车到各个商店去卖。虽然做面点也算是技术活了,但他的收入仍然很微薄,他又开始酝酿做些小生意,不久他看好了换面粉的生意,他拿着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和借来的本钱,开始了真正意义的给自己打工,生意还不错,但不到半年他觉得随着社会的进步,换面粉的需求会越来越少,于是他每天都在找寻着新的目标,这时他发现北京很多地方都在拆迁,他便和拆房工人攀谈,他惊喜地发现了这里的商机,他预想这个领域是大有作为的,可要想承揽工程又谈何容易。他凭着能吃苦、待人厚道、善交朋友、讲诚信走上了承包拆除工程的道路,此时他没有后台,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有的只有诚信,凭着少得可怜的“资本”干些小活,他暗下决心一旦条件成熟要成立自己的公司。
创业路上多磨难
“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个3年前揣着几百元钱闯荡京城的农村青年,在1999年迈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步——注册50万元成立了北京建企房屋拆除公司。此时他一无雄厚的资金,二无施工设备,他最大的资产便是在圈内有口皆碑的好评,他每接一桩活,就想方设法把活做好,做漂亮,让人踏实放心,即使不赚钱,也决不失信。半年多的拆除经历,使他看到了机械拆除的高效率,要买一台液压挖掘机的念头,让杨建起夜不能寐,2000年他经多方筹措资金,买下了价值130万元的日立挖掘机,从此杨建起如虎添翼,他没黑没白地和员工奋战在工地,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漂亮利落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拆除任务。天道酬勤,公司的业绩是另人欣慰的,当年纳税30多万元。2001年,他注册资金580万元,把公司更名为北京信泉达建筑物拆除有限公司,在北京丰台区盖起了办公场所,同年取得了北京市建委发的爆破与拆除工程专业承包资质,至今累计拆除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此时公司机械设备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是国际上先进的拆除设备。公司先后购进了PC300lc-6小松加长臂、 PC300-6挖掘机、 ZX330-7小松挖掘机、EX300-5挖掘机、DH300-5韩国大宇挖掘机、TY160推土机及数台空压机、水钻及20余辆渣土运输车等几十台机械设备。所有机械除保证公司正常施工外,还对外租赁。
虽说公司的硬件有了质的飞跃,但杨建起越来越感到人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
性,他采用对内培训和对外招聘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一方面不断组织工人报岗位培训班,聘请专家进行具体指导,对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还邀请企业管理方面的知名教授给中层干部讲课。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了家族企业亲情维系的格局。同时为了逐步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保证拆除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有效控制,2003年他率先引入了国际管理体系,并获得了ISO9001(质量)、ISO14001(环境)、OHSMS(职业健康安全)国际管理体系认证,真正形成了一整套现代化科技型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杨总越来越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恼,于是2004年他到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修班进修。
经过几年的拼搏,公司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具有了独特的企业理念和核心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于公司一直坚持诚信经营的宗旨,2004年12月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评定为“守信企业”,并同时在多家媒体上进行表彰。
待人真诚结善缘
心宽则善广,善广则聚贤,聚贤则万事通达,杨建起白手起家,一步一步把企业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和实力,他的成功是由先天所具有的谦和、仁善、淳朴的本质和后天道德观所凝聚成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受杨建起的感召,一大批来自家乡和京城企事业单位的能人聚集在杨总的麾下,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如今公司有员工80多名,有一半是来自家乡。所有一线工人全部取得北京市岗位证书,他们每年人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虽说在商海中闯荡,但31岁的杨建起还是那样随和、平易近人,没有一般商人那种得意浮躁和目空一切,和他合作过的事业伙伴无一例外的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拓宽领域求发展
算一算,公司的资产也有几千万元。有人劝他这么大的资产也可以了,存些钱,享受去吧。杨建起却不着么认为,他千方百计为企业谋求更快的发展。杨建起常说公司发展到今天,不是他自己私人的产业,而是大家的,如果企业满足于现状,就会停滞不前,那对他来说是对公司全体员工的不负责任。美国企业之父艾柯卡有句名言:“超越自我,否定自我,就等于一次再生。”这些年在公司跨跃式的发展之中,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使企业能不断超越自我、衍生辉煌;如何寻找一剂促使企业永葆活力的良药。他逐渐有了思路,他要把公司办成以建筑物拆除为龙头,跨行业发展的公司。于是他又迈出了一小步:申请土石方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并于2004年成功获得北京市建委批准。杨建起正是具有这种居安思危、超前思维的意识,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公益事业献真情
2003年6月公司在拆除煤炭总公司一厂时,发现了古代城墙砖,杨建起立即让现场人员停工,组织保护,并报告文物管理单位,经清点共计1800余块,全部提供给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这在当时是一次捐赠城砖最多的,《中国青年报》、《北京晨报》等媒体相继在头版报道。虽说这件事耽误了两天的工期,但杨建起说延期交工我宁可赔钱也不能让国家的文物受损失。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没有圆大学梦的杨建起,盼望着家乡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为家乡建设杨坳村小学一次捐款12万元。杨建起虽是游子,但时刻惦念养育他的那片热土,时刻不忘党给予他的培养和教育,几年来在兴修水利、构筑塘坝、铺路架桥等公益事业中累计捐资31万元。自2004年5月起,信阳市光山县流动党员在京成立了7个党支部,杨建起担任支部副书记,他就是想实实在在地多为家乡人民做点事,为家乡人民在京创业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
回首往昔,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杨建起所承受的压力、委屈、打击,一件件、一桩桩难计其数。可杨建起那超常的承受力、顽强的毅力、强烈的责任感让他笑对一切,从容应对。人们说成功只会为那些有信心、有目标、有智慧和专心干事业的人提供机会,杨建起的奋斗经历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