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闹市中庆城路的中段,这座城市前世今生的时光交汇点。红墙黑瓦、飞檐厚壁,明代重建的闽王祠即便三个圆形拱门并不时常打开,门缝中流溢出的传奇就足够一眼望尽那段横亘至今的历史。
故事从唐光启年间开始,王潮、王审知兄弟率河南固始军民避战乱,辗转粤北、赣州等地后入闽。后来众所周知的闽王王审知,被命为威武军节度使。在位期间他以民为本、保境息民的方略,使闽中在唐末五代割据混战的硝烟中,自持了近30年之久的安定发展。
“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相关史载对闽王王审知的评价,其实并不仅仅在于对其不称王的肯定,更多是关于王审知对于当时福建地区开疆辟土、全面发展的赞许。
王审知在福州、泉州等地设立了招贤馆,广纳来自中原避乱的知识分子,他还非常重视教育,在他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设有私塾,“聚书兴教,使民知礼义”。在福州留晖门外开办最高学府“四门学”(经、史、哲学、文学),于于山北麓设鳌峰书院等,兴文重教之下,当时福州出现了“千家灯火读书夜”良好风气,史称“八闽邹鲁”。
出身贫寒的王审知深知百姓疾苦,遂行轻徭薄赋政策,轻负担,奖开荒,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夜半呼儿趋晓耕”,是当时勤于农事的真实写照。他还带领百姓围海造田,修浚福州西湖,灌溉闽县、侯官两地民田,闽中、闽南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也在他主政时修建完成。
在发展商贸经济方面,王审知更是大胆改革,专门设立商务与***贸易机构都货务。“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劝民从商,尤重招徕外商,为繁荣福建商贸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当时制造的长60多米、载数百人的远洋大船,让福建从此具备了海上交通的有利条件,福州、泉州两港也一跃成为五代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海港。
为了纪念王审知邦安民颐的卓著政绩,后人遂将王审知故宅修建为忠懿王庙,又称闽王祠。如今,位于福州庆城路中段的闽王祠为明代重建,门墙上开有三个圆拱形门,左门上有“报功”嵌额,右门上有“崇德”嵌额。走入前庭有一座碑亭,亭中立有唐代“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书法家能从碑文中看到文笔的严谨、书法的持重,其他人则能明了王审知家世及治闽初期的累累政绩。这可是研究五代史、福建通史的重要实物材料,清代的郭柏苍称之为“天下四大碑之一”。
此外,前庭左侧有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忠懿王祠碑记”,右墙则嵌有纪念闽王功勋的“乞土胜地”碑。前庭的亭后墙上有“绍越开疆”四个大字。步入后庭正殿,细观这座闽王祠的主体建筑,最显眼的自属正殿当中供奉的闽王塑像,面对祀门上“功垂闽峤”的木制匾额,以及大门外如今车水马龙的街区闹市。
当年王审知主政时,福建新设了六县三镇二州,福州城面积扩大七倍有余,彼时的金汤琼池、林立楼宇,虽然经不起时光的跌宕沉浮,大都不见了踪迹,但好在还有常来追根溯源的后世宗亲,推开朱漆铜钉的大门,在拈香叩首中,祭拜先祖,缅怀历史。据了解,全球许多祖籍在闽的王氏后人,包括来自香港、台湾、菲律宾等地的王姓宗亲每年会来闽王祠参拜。2009年,台湾知名人士王金平特委托胞兄、胞弟等18位宗亲回闽谒祖,并到藤山开闽王祠旧址前拜祭先祖,亦是非常感人。
福建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福州闽王祠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祭祀和缅怀的重要场所。王审知率军入闽后,继承闽越余烈,全面开发闽疆。其主闽期间,实行“保境安民”方针,闽中近30年“无桴鼓之警”,保持安定发展局面。他兴学育才,招贤纳士,整理文献,修建城池,安抚将土,为其后福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王审知所率农民军将士从此在福建落户安居,繁衍发展,后裔多有迁徙台湾及***各地者。王审知因此也被尊为“八闽人祖”,他所创造的划时代业绩被称为“开闽文化”,闽王祠遂为传播中原文化的象征。至今在闽台两地族人编修的大部分谱牒中,都有着先祖从河南光州随王入闽的记载,闽王祠也因此成为闽台人民寻根谒祖的圣地。【原标题:闽王祠:王的故事城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