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信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峥嵘岁月稠 豫风楚韵浓 略论信阳民歌

2013/4/22 10:14:38 点击数: 【字体: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是先民们世世代代一脉相承传唱不息的生活之歌。它充分展示出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艺术才华;生动体现了先民们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概括反映出先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生息劳作的生活情景;真实表达了先民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和鲜明的审美取向。民歌是先民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信阳民歌作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责任。对它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寻根溯源 历史久远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居江淮之间,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地跨北纬31.5—32.5度,东经114—116度。西、南与湖北接壤,东与安徽省毗邻。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多变;西南部是挺拔峻朗的桐柏山、大别山区,中部是逶迤连绵的丘陵地带,北部是辽阔富饶的淮河平原,总面积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江淮分水岭大别山蜿蜒东去,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横贯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鱼米之乡”、“歌舞之乡”之称。信阳民歌就是这片沃土上的一朵靓丽的奇葩。 
      
    作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民歌的产生发展是同步的。原始的信阳民歌也是源于劳动、生活、祭祀等各种活动。根据史料记载,我国的音乐在商代已逐渐成形。从信阳各地春秋战国古墓中出土的编钟、编磬等乐器已形成基本完整的音列。这充分说明当时当地的宫廷音乐已经相当发达。研究发现,出土的古编钟等乐器有的以三枚为一组,构成136、156等不同的三音列组合;而这三音列音乐在信阳民歌中还有较为完整的遗存。如商城北部古商遗址诓龙村、堆塘村的民歌《猜花名》、《张先生讨学钱》,河凤桥黄山头的民歌《娘教女》等都是由613三音列构成的 。 这些三音列民歌流行的年代最久远,覆盖面也很广。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它确系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古老民歌曲调。这三首民歌全曲仅为613三个音,曲调古朴流畅,上口易记,深受人们喜爱,同时后人不断填以新词,赋予新意,因此曲调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世代流传。由此可以证明信阳民歌起源的年代是非常久远的。 
      
    商周时期,中原部族南迁,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形成申、息、弦、黄、蓼、蒋、陈等诸侯国。历代无数次的霸主征战,城头变换大王旗,宫廷破败;贵族欣赏的“弦歌”流散民间,与当地民歌融合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分节弦歌。春秋时,荆楚日益强盛,这些当地诸侯国陆续被楚国兼并,淮上与楚合为一体,楚文化随之占居主导地位。楚并于秦,秦灭于汉,民族迁徙,南北文化交流频繁,人口的流通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交流。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信阳民歌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汉魏南北朝时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对信阳民歌影响很大。如当地用于婚嫁喜庆的礼仪歌、娱神的灯歌、农事用于车水的田歌等,都还采用执节者歌的表现形式:他们既是乐器演奏者,又是主要演唱者。这种演唱形式一直延续至今。诗经中《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召》,有人认为是河南与湖北之间的民歌,即大别山和桐柏山周边的民歌(见程云著《略论孔子的音乐观》,《人民音乐》1980年第9期)。诗经中还记载有《台南、申女》、《行露》、《采苹》等十数篇流传于信阳的歌谣。 
      
    经过数千年的悠悠岁月,到清代中晚期,信阳民歌达到鼎盛时期,不仅演唱的内容、题材包罗万象,演唱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清乾隆《光山县志》劝民诗曰:“……或借迎赛名,或乘剧余兴,高烛夜呼庐,一唱百十应”。这与灯歌一唱众和的特点十分吻合,也是对当时民众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说,信阳民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有据可查的;信阳“歌舞之乡”的称谓也是由来已久的。 
      
    二、兼收并蓄   类型丰富 
      
    信阳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谓。北是通向中原的门户,南是进入江南的要塞,东与皖越相通,西与荆楚连接;山河纵横,关隘众多;武胜关,长台关,平昌关等地名也反映出当时这里多为关口重镇,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的无数次征战,历朝历代的移民大迁徙,南商北贾的商贸往来,都给当地带来了天南地北的文化大交流。由于信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东西南北各种声腔的戏曲及风格各异的民歌汇集于此。随着岁月的变迁,吴歌楚辞的风韵,皖腔苏韵的余音,中州戏曲的特色,昆腔京曲的唱念,湖广南音的风格,都与当地的方言土语,音韵节奏融合在一起,在本土音乐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大量的风格各异的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信阳民歌也越来越丰富,逐步发展成为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式的有声文献。 
      
    信阳民歌在信阳全境各县区广泛流传、蕴藏丰富,尤以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原始。信阳民歌的发生发展经历了远古时代的产生、形成期,历朝历代的发展、变化期,清末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建国初至文革前的新生、繁荣期, “文革”期间的消沉、冷落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普查修纂集成的抢救、复苏期,以及新世纪实施“非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 
      
    信阳民歌属于典型的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民族民歌。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阳民歌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她既有西、北方民歌之高亢、嘹亮、奔放、豪迈之风尚,又有东、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靓丽、悠扬之韵味。 
      
    信阳民歌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体系完整。根据演唱内容和产生时代可分为情歌、小调、叙事歌、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仪式歌、号子、山歌、田歌、灯歌、会歌、儿歌、叫卖歌及其他类十余种;涵盖了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广泛题材。不论是嘹亮悠长的山歌、高亢热烈的劳动号子,还是委婉缠绵的小调、诙谐风趣的田歌,或是热情奔放的革命历史民歌,无不生动活泼,各具风采;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真实记录和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蕴藏丰富,影响深远。 
      
    情歌、小调通常称民间小调,主要表现人们的不同情感和交友交流的需要,是人们社交活动和抒发感情的重要方式。这类民歌在信阳民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保存较完整;是我市流行最多,流传最普遍的民歌形态之一。小调在内容上多以反映男女爱情生活,如《摘石榴》、《茶山歌》、《一朵茉莉花》、《双探妹》、《四季相思》、《五更绣荷包》、《十想》、《俺跟二哥隔道墙》等;也有反映劳动和生活情趣的,如《对花》、《采茶歌》、《放风筝》等,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民间艺人和民歌手的传唱与加工,旋律婉转流畅,优美动听。演唱时往往加一些衬字、衬腔,多半有乐器伴奏;唱词和曲调通常是固定的;曲调结构上一般为上下句或四六句;音乐语言朴实流畅,节奏较规律,结构较完整。 
      
     灯歌、会歌则是载歌载舞, “花灯高挂就地玩灯”,“打开场子就地唱戏”是民间习俗,是民间音乐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灯歌、会歌的演唱一般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逢年过节玩灯时就是灯歌会歌的赛歌会,十里八乡的歌会班子汇聚一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场面热烈壮观。它具有鲜明跳跃的节奏,欢快热烈的情绪,本身又载歌载舞,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演唱时多采用打击乐和吹管乐伴奏,乐手同时担任帮腔;演唱的内容多有故事情节。如《夫妻观灯》、《姑嫂观灯》、《勾鸡》、《打六望》、《秧大麦》、《山泊访友》等。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网 2008-07-21 作者:朱卫国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