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秀美山水 >> 山水与品牌 >> 浏览信阳

革命老区行:何家冲,永远前进的出发地

2013/8/2 11:42:42 点击数: 【字体: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树起来,……你看那红军的队伍真威风,百战百胜最英勇……”

    又是一个桂花飘香的季节,在这首熟悉的歌谣声中,我们驱车穿过豫南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谒著名的“红军摇篮”、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河南罗山县何家冲。

    75年前,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从何家冲出发

    何家冲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踏进大别山北麓群山环抱中的何家冲,整个心肺都浸入红色的革命故事之中。

    始建于明代的何氏祠就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军部。苍松翠柏间,青砖黑瓦、绿苔斑驳的旧建筑透出几分古朴和厚重,屋檐下“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一棵柏树傲然挺立于静寂的院中央,这是1934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徐海东将军亲手栽种的。它见证了红军将士长征前的悲壮与坚定,斑驳皴裂的树皮更深深印记着何家冲75年来的沧桑变迁。

    走出何氏祠,穿过曲折回转的青石板路,当年红军战士曾经使用过的“红军碾”虽已派不上用场,但是完好无损,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红军生活的艰苦与磨难,又似在向后人昭示着百折不挠、艰苦拼搏的光荣传统。这只石碾是当年红军战士为粉碎敌人封锁而开凿的生活工具,3头毛驴昼夜不停地拉碾,一整天碾的米也只够红军战士吃顿稀饭。当时,2000多名红军将士和何家冲的300多位村民就靠它碾米充饥。

    红军长征出发地的标志物,是一棵有88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粗壮的树干需要三个成年人伸开双臂才能勉强围住。1934年11月16日那天,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红二十五军2000余名将士就是在这棵树下奉中革军委命令,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何家冲出发,走出豫南山林,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带着何家冲人民的嘱托,这支部队作为“北上先锋”,最先到达了陕北,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何家冲,不少人讲起往事仍然是那样的情意绵长。“何大妈一个妇人,利用微薄收成在后山山洞里先后救活了13名红军伤员,其中一名红军伤员被‘清剿队’抓获,她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冒险换回这位红军伤员。还有一次为救一个叫余占海的红军伤员,她当众刺瞎右眼以证实伤员是她的亲人。”在村口,记者聆听到何家冲历数不尽的红军故事,心里再次激起阵阵波澜。

    何家冲已经91岁高龄的老人何国忠,是红军时期参加支前的赤卫队员,亲眼目睹了红二十五军集结出发时的场景。直到今天,他依然清晰地记得75年前那首响彻何家大院的红二十五军军歌:“爱护老百姓,买卖要公平,不拿乡亲一针线……”

    罗山县史记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山有10万人参加红军,3.6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红色旅游,何家冲发展经济的另一张名片

    正当我们还沉浸在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悲壮故事中时,一阵阵充满童稚的琅琅读书声,又把我们拉回到了现实中。原来,位于纪念馆旁边的“何家冲八一希望小学”正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座“八一希望小学”,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由中央军委机关援建的。

    回转身来,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信阳职业技术学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信阳师院红色教育基地、信阳党校廉政教育基地……30余块镶在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上的金字牌匾格外醒目。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何家冲纪念馆已经成为全省60余家企业、学校、党政机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前来参观和接受教育的游客络绎不绝。

    何家冲的红色旅游项目不但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还起到了教育人、启迪人、塑造人的作用,被广大游客誉为“心灵的出发地”。罗山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张玉振告诉记者,近年来,在罗山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红色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

    采访过程中,记者见到一位带着孩子专程从200多公里外的漯河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他说:“没有想到从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坳里走出了一支这么了不起的队伍,这种精神将永恒地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这种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2005年,何家冲被纳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大别山鄂豫皖红色旅游区中,成为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与此同时,信阳市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以“千里跃进”、“将军故里”、“红军长征”、“江淮抗战”为主题的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何家冲理所当然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地政府在何家冲红色旅游景区项目中规划了8个功能区、40多个景点,以红色旅游为主要支撑,兼具爱国主义教育、野营观光、登山探险、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多种功能。目前,何家冲已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综合性旅游配套体系,每年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观光的游客达90多万人次。

    随着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何家冲逐渐被越来越多外地人知晓和了解,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也开始走出大山,流通全国各地,为老区人民换回了不菲的收入。现在,这片英雄和神奇的土地,不仅仅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而且也作为人们精神的出发地,成为河南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逐步受到人们推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罗山县旅游局领导介绍说:下一步,何家冲景区将向纵深开发,进一步丰富景点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豫楚文化,提高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打造区域性红色旅游精品、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豫南民俗风情园、豫南花果山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

    艰苦奋斗,何家冲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75年过去了,如今的何家冲已是旧貌换新颜。

    何家冲甸口村民组的王平贵欣喜地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已经走上了小康路,实现了电力、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柏油路等“六通”, “八一希望小学”给全村儿童提供了最好的启蒙课堂,每天都有老人在校外的大树下望着两幢教学楼,听着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享受着幸福和安详。 

    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成为何家冲人永远的精神财富。近年来,他们真抓苦干,搞好了村办林场、板栗基地、茶场、竹园、旅游等项目,村组年集体收入4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现金收入3100多元,何家冲成为名副其实的豫南“明星村”。

    何家冲群众的富裕生活只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缩影。罗山县委书记郑志强说:“进入新时代,罗山县72万群众正以红军长征精神为动力,目前有15 万人出去闯市场,年劳务收入9亿元。”县里建立的罗山新区,已吸引了数亿元的投资项目,特色旅游业、农业稳居全省上游,矿产、工业方兴未艾……

    近年来全县强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逐步形成化工、纺织、机械、木业、陶瓷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利税迅速攀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县城建成面积扩大到16平方公里,人口达1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27.8%;加快农业产业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到3500元以上。

    说起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景,郑志强书记满怀信心,他扳着指头历数当前罗山发展的优势:

    丰富的农业资源。全县水稻、小麦、油菜的产量稳中有升。近年来,以信阳毛尖为主产品的优质茶基地发展到5万多亩,年产绿茶100万公斤,罗山茶已成为“信阳毛尖”中一支耀眼的奇葩,香飘千里,驰名中外。以茶叶为代表的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已初步形成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

    潜力巨大的矿产资源。罗山目前已发现各类矿藏24种,大型矿藏4处,其中,银、萤石、珍珠岩、膨润土品位较高,花岗岩、大理石储量达数十亿立方米,可开采上百年,罗山矿产业正由小到大逐步发展。

    可靠的能源保障。目前,全县已建成10KV输电线路61条,220KV变电站一座,110KV、35KV变电站13座,年用电量近3亿千瓦时。另外,国家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工程每年为罗山供气1亿立方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在当地政府的科学筹划下,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画卷,也正在以何家冲为中心向四面伸展开来。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农村教育发展较快,卫生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医疗网点覆盖城乡……

    采访结束,离开何家冲的路上,穿过层峦叠嶂的巍巍青山,透过迷蒙的烟雨,可以清晰地看到罗山境内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络如绵延的玉带在青山中盘绕。国道312线和省道开(封)武(汉)路贯穿东西、南北,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宁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正在兴建中的石武高速铁路都近在咫尺,1小时可达信阳、武汉,2小时可达郑州、合肥……

    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已经为当地发展腾飞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焦景宏 孙明江 本报特约记者 翟耀)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2009-11-0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