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秀美山水 >> 山水与品牌 >> 浏览信阳

打响“信阳红”名片 信阳务实发展、足音铿锵

2013/4/11 14:54:17 点击数: 【字体:


    2011年,信阳市工业增加值445.9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城镇化率达到36.3%,比2002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5%。

    十年来,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市,始终坚持以领导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驰名中外的“信阳红”成了一张鲜亮的名片,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新型工业快速发展。信阳,正在努力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前锋。

 打响一张名片:大别山上“信阳红”

    说起信阳,不得不说茶。信阳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苏东坡曾惊叹“淮南茶信阳第一”。茶是信阳的名片,茶是信阳的骄傲:信阳毛尖与西湖龙井并为中国名优绿茶之冠。信阳茶享有巴拿马金奖,荣膺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信阳红”后来居上,如今“红绿”辉映,相得益彰。

    11月3日,龙潭信阳红“中原一品”成功上市,信阳茶产业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大别山上,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信阳人用敢为人先的“红色精神”,常思变: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对信阳茶人来说,2009年12月27日是个难忘的日子——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为信阳“点石成金”。之后,务实奋进的信阳人,赴安徽、下福建,引人才、克难关,经过106天的日夜攻坚和无数次反复试验,“信阳红”横空出世,改写了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信阳茶产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信阳红茶的诞生,使我们的茶产业规模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四倍,全市茶园面积扩大到180万亩,有8个主要产茶县区共30余家茶企业生产红茶,仅信阳红茶去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信阳市发改委主任熊开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陈世强介绍:“信阳红”诞生以前,我们企业一年只做春季一季采购,一年只有200万斤,现在变成了春、夏、秋三季,按照一年600万斤的采购量,每斤50元测算,一年可增收两个亿。

    从“单一绿茶”到“红绿相宜”,茶农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浉河区是信阳茶叶的主产区,村民张敦明道出了众多茶农的心声:“原来我们一亩地只采一遍,收入2000多元钱,现在一亩地采三遍,收入5000多元钱。”

    小茶叶做成大产业,需要延伸产业链条。罗山县潘新镇通过高标准建设申林公司豫南茶叶配送中心,逐步打造成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聚集人才和土地流转、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龙头企业。拉长茶产业链条,在带动地方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让更多的群众得到茶发展带来的实惠。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信阳已在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实用茶机械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信阳毛尖茶饮料、环宇绿茶天然纤维内衣、茶多酚胶囊已投放市场,茶产业链条的拉长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

    引进来,以茶会友,共谋发展。从信阳茶叶节到中国信阳国际茶博会,20年不懈努力,让大别山上这一叶碧绿的嫩芽,飞越淮水、飞向五洲。据统计,前20年间实现现货交易金额110亿元,签约经贸项目1447项,项目投资总额1402亿元,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走出去,树立品牌做大做强。武汉“卖”茶、福州“擂”茶、上海“秀”茶、广州“品”茶、杭州“评”茶、北京“论”茶,红色茶都以名扬四海。

    截止2011年底,信阳茶园面积达180万亩,开采面积100万亩。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470多户,茶农近100万人,从业人员达120万人;去年,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5%。茶叶已成为信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

实现一个愿望:    实现一个愿望:农民日子好起来

    信阳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城镇化率却只有36.3%;农业大而不强,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中,可以说说机遇与困难并存。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说:“困难是压力,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是潜力。”

    抓住机遇,迎难奋起。信阳,用执着诠释着“红色”精神。

    2009年信阳获准设立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几年来,信阳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立说立行、善做善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前不久,信阳再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强榜,在河南省获此殊荣的6个城市中名列第一、全国位列十四。

    今日茶乡,换新颜。置身豫南山区田湾新型农村社区,放眼望去,清凌凌的河水映着湛蓝的天,金黄稻田与青翠茶园铺展开来,排排精致别墅错落有致……恍若世外桃源。随着一个个惠民政策的扎实推进,农民搬进小洋楼,社区村庄变乐园,老人领上养老钱,群众看病不用愁。这里的村民说:“我们不但房子盖得好,幸福指数更高!”

    既要安居,也要乐业。信阳大胆探索,先后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总社、第一家土地信用合作社......有的村民在家门口的厂子实现了就业,有的则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忙着经营自己的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就地转化为工人,转化为市民。

    农民老徐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入合作社以前,一家几个人都围着那几亩田转。入社以后,我在合作社里一年还可以挣两万多,加上国家的粮补,一年算下来,差不多有四万。截至目前,信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912家,耕地流转面积460万亩,72个村实现了整村流转。

    “回归工程”,让“南飞”乡亲纷纷踏上回乡路。潢川农民余飞一直在河南和江苏从事糯米收购加工生意,随着“回归工程”的实施,他决心回报故土。“现在我的糯米粉加工厂从最初的一条生产线发展到三条,产品占到了郑州三全公司糯米粉采购量的70%。”信阳先后制定优惠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一大批“游子”回乡创业,带动大量劳动力就地就业。

    据统计,目前信阳在建的新型农村社区达到221个,总投资231.4亿元。到2020年分期分批稳步把全市3022个行政村4.7万个自然村,整合为676个新型农村社区。2011年,信阳城镇化率达到36.3%,比2002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

    河南是国家的粮仓,信阳是河南粮食的重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信阳用不到河南8%的耕地生产出超出全省10%的粮食;中国人吃的每100斤粮食中,就有1斤是信阳人种植的。

    怎样打造“农”字品牌?豫南“籼改粳”掀开了豫南水稻生产发展历史新的一页。2010年罗山县子路镇种田大户陈贵权开始尝试粳稻种植,当年种植的1000多亩粳稻平均单产超过700公斤,比当地籼稻亩增产100公斤以上,增收5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豫南粳稻生产面积由2000年的零星种植发展到100万亩,大面积单产达到600公斤,小面积单产超过800公斤。

    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小麦是河南的第一大粮食农作物,种植面积6000余万亩,麦子收割后秸秆如何处理是困扰许多地方政府的一大难题,如何破题?如今,一个世界最大的无甲醛板材生产企业在信阳产业集聚区应运而生,将把小麦秸秆变废为宝。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大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浉河茶叶、平桥现代牧业、固始三高农牧、潢川花木、光山羽绒、商城山信、息淮弱筋小麦、信阳油茶和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基地。

    信阳用实践证明,唯有深入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强农惠农富农为目标,才能更好地使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坚定一条信念:发展才是硬道理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几何裂变式发展的信阳工业城,见证着信阳崛起的步伐。这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惊喜:天恒制造的液晶电视在这里整机下线,成为河南不生产液晶电视的终结力量;总投资达100亿的OLED显示屏在这里落户,实现河南在高端显示产业上“零”的突破……信阳工业城的发展壮大只是老区人民近年来砥砺奋进、勇当前锋的一个缩影。

    在一次次困惑中求索,在一番番砥砺中前行,在一回回变革中提升,信阳用务实发展的“红色”精神拉长工业短板。“虽然信阳工业曾经落后,但我们正以站位全局的眼光关注工业,以孜孜不倦的劲头学习工业,以深谋远虑的智慧研究工业,以无微不至的服务支持工业。信阳工业正在崛起,我们正渐入佳境。”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自豪地说。

    

    信阳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持续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工业经济快速崛起,已经成为拉动老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以来,信阳实施了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437个,已有252个建成投产;高技术产业规模五年翻两番,年均增长34.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2个百分点。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崛起,今年前7个月,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2.4倍,一批“信阳制造”的电子信息产品填补了“河南空白”。

    作用日益显现。始终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来抓,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集聚区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仅从效益上看,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入驻企业51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9.86亿元,增长2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2.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7.1%,拉动增长12.9个百分点。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信阳在发展新型工业化上打下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发展后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未来,淮河可通江达海,全国44个重要交通枢纽,信阳占有其二;高铁通车之后,信阳到郑州1小时,到武汉40分钟,到合肥、南京、上海都很快捷;这些年信阳在推进城市化中,形成了一些相对完备的框架和基础设施,使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更加完备。

    据统计,2011年,信阳市工业增加值445.9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78家,实现增加值35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67倍和3.5倍。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0.1%提高到34.92%,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展望未来,信阳市市长乔新江信心满满:“目前我们正在打造“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打造鄂豫皖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国家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形成一个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革命老区的明天将更加璀璨!

    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信阳,正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创造新业绩,书写新辉煌。用新时代坚实有力的前进步伐,谱写着老区女儿的奋进之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12-11-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