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秀美山水 >> 山水与品牌 >> 浏览信阳

打响“信阳红”名片 信阳务实发展、足音铿锵

2013/4/11 14:54:17 点击数: 【字体:


    2011年,信阳市工业增加值445.9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城镇化率达到36.3%,比2002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5%。

    十年来,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市,始终坚持以领导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驰名中外的“信阳红”成了一张鲜亮的名片,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新型工业快速发展。信阳,正在努力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前锋。

 打响一张名片:大别山上“信阳红”

    说起信阳,不得不说茶。信阳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苏东坡曾惊叹“淮南茶信阳第一”。茶是信阳的名片,茶是信阳的骄傲:信阳毛尖与西湖龙井并为中国名优绿茶之冠。信阳茶享有巴拿马金奖,荣膺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信阳红”后来居上,如今“红绿”辉映,相得益彰。

    11月3日,龙潭信阳红“中原一品”成功上市,信阳茶产业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大别山上,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信阳人用敢为人先的“红色精神”,常思变: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对信阳茶人来说,2009年12月27日是个难忘的日子——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为信阳“点石成金”。之后,务实奋进的信阳人,赴安徽、下福建,引人才、克难关,经过106天的日夜攻坚和无数次反复试验,“信阳红”横空出世,改写了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信阳茶产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信阳红茶的诞生,使我们的茶产业规模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四倍,全市茶园面积扩大到180万亩,有8个主要产茶县区共30余家茶企业生产红茶,仅信阳红茶去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信阳市发改委主任熊开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陈世强介绍:“信阳红”诞生以前,我们企业一年只做春季一季采购,一年只有200万斤,现在变成了春、夏、秋三季,按照一年600万斤的采购量,每斤50元测算,一年可增收两个亿。

    从“单一绿茶”到“红绿相宜”,茶农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浉河区是信阳茶叶的主产区,村民张敦明道出了众多茶农的心声:“原来我们一亩地只采一遍,收入2000多元钱,现在一亩地采三遍,收入5000多元钱。”

    小茶叶做成大产业,需要延伸产业链条。罗山县潘新镇通过高标准建设申林公司豫南茶叶配送中心,逐步打造成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聚集人才和土地流转、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龙头企业。拉长茶产业链条,在带动地方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让更多的群众得到茶发展带来的实惠。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信阳已在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实用茶机械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信阳毛尖茶饮料、环宇绿茶天然纤维内衣、茶多酚胶囊已投放市场,茶产业链条的拉长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

    引进来,以茶会友,共谋发展。从信阳茶叶节到中国信阳国际茶博会,20年不懈努力,让大别山上这一叶碧绿的嫩芽,飞越淮水、飞向五洲。据统计,前20年间实现现货交易金额110亿元,签约经贸项目1447项,项目投资总额1402亿元,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走出去,树立品牌做大做强。武汉“卖”茶、福州“擂”茶、上海“秀”茶、广州“品”茶、杭州“评”茶、北京“论”茶,红色茶都以名扬四海。

    截止2011年底,信阳茶园面积达180万亩,开采面积100万亩。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470多户,茶农近100万人,从业人员达120万人;去年,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5%。茶叶已成为信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

实现一个愿望:    实现一个愿望:农民日子好起来

    信阳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城镇化率却只有36.3%;农业大而不强,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中,可以说说机遇与困难并存。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说:“困难是压力,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是潜力。”

    抓住机遇,迎难奋起。信阳,用执着诠释着“红色”精神。

    2009年信阳获准设立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几年来,信阳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立说立行、善做善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前不久,信阳再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强榜,在河南省获此殊荣的6个城市中名列第一、全国位列十四。

    今日茶乡,换新颜。置身豫南山区田湾新型农村社区,放眼望去,清凌凌的河水映着湛蓝的天,金黄稻田与青翠茶园铺展开来,排排精致别墅错落有致……恍若世外桃源。随着一个个惠民政策的扎实推进,农民搬进小洋楼,社区村庄变乐园,老人领上养老钱,群众看病不用愁。这里的村民说:“我们不但房子盖得好,幸福指数更高!”

    既要安居,也要乐业。信阳大胆探索,先后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总社、第一家土地信用合作社......有的村民在家门口的厂子实现了就业,有的则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忙着经营自己的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就地转化为工人,转化为市民。

    农民老徐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入合作社以前,一家几个人都围着那几亩田转。入社以后,我在合作社里一年还可以挣两万多,加上国家的粮补,一年算下来,差不多有四万。截至目前,信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912家,耕地流转面积460万亩,72个村实现了整村流转。

    “回归工程”,让“南飞”乡亲纷纷踏上回乡路。潢川农民余飞一直在河南和江苏从事糯米收购加工生意,随着“回归工程”的实施,他决心回报故土。“现在我的糯米粉加工厂从最初的一条生产线发展到三条,产品占到了郑州三全公司糯米粉采购量的70%。”信阳先后制定优惠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一大批“游子”回乡创业,带动大量劳动力就地就业。

    据统计,目前信阳在建的新型农村社区达到221个,总投资231.4亿元。到2020年分期分批稳步把全市3022个行政村4.7万个自然村,整合为676个新型农村社区。2011年,信阳城镇化率达到36.3%,比2002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

    河南是国家的粮仓,信阳是河南粮食的重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信阳用不到河南8%的耕地生产出超出全省10%的粮食;中国人吃的每100斤粮食中,就有1斤是信阳人种植的。

    怎样打造“农”字品牌?豫南“籼改粳”掀开了豫南水稻生产发展历史新的一页。2010年罗山县子路镇种田大户陈贵权开始尝试粳稻种植,当年种植的1000多亩粳稻平均单产超过700公斤,比当地籼稻亩增产100公斤以上,增收5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豫南粳稻生产面积由2000年的零星种植发展到100万亩,大面积单产达到600公斤,小面积单产超过800公斤。

    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小麦是河南的第一大粮食农作物,种植面积6000余万亩,麦子收割后秸秆如何处理是困扰许多地方政府的一大难题,如何破题?如今,一个世界最大的无甲醛板材生产企业在信阳产业集聚区应运而生,将把小麦秸秆变废为宝。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大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浉河茶叶、平桥现代牧业、固始三高农牧、潢川花木、光山羽绒、商城山信、息淮弱筋小麦、信阳油茶和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基地。

    信阳用实践证明,唯有深入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强农惠农富农为目标,才能更好地使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坚定一条信念:发展才是硬道理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几何裂变式发展的信阳工业城,见证着信阳崛起的步伐。这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惊喜:天恒制造的液晶电视在这里整机下线,成为河南不生产液晶电视的终结力量;总投资达100亿的OLED显示屏在这里落户,实现河南在高端显示产业上“零”的突破……信阳工业城的发展壮大只是老区人民近年来砥砺奋进、勇当前锋的一个缩影。

    在一次次困惑中求索,在一番番砥砺中前行,在一回回变革中提升,信阳用务实发展的“红色”精神拉长工业短板。“虽然信阳工业曾经落后,但我们正以站位全局的眼光关注工业,以孜孜不倦的劲头学习工业,以深谋远虑的智慧研究工业,以无微不至的服务支持工业。信阳工业正在崛起,我们正渐入佳境。”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自豪地说。

    

    信阳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持续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工业经济快速崛起,已经成为拉动老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以来,信阳实施了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437个,已有252个建成投产;高技术产业规模五年翻两番,年均增长34.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2个百分点。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崛起,今年前7个月,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2.4倍,一批“信阳制造”的电子信息产品填补了“河南空白”。

    作用日益显现。始终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来抓,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集聚区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仅从效益上看,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入驻企业51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9.86亿元,增长2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2.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7.1%,拉动增长12.9个百分点。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信阳在发展新型工业化上打下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发展后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未来,淮河可通江达海,全国44个重要交通枢纽,信阳占有其二;高铁通车之后,信阳到郑州1小时,到武汉40分钟,到合肥、南京、上海都很快捷;这些年信阳在推进城市化中,形成了一些相对完备的框架和基础设施,使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更加完备。

    据统计,2011年,信阳市工业增加值445.9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78家,实现增加值35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67倍和3.5倍。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0.1%提高到34.92%,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展望未来,信阳市市长乔新江信心满满:“目前我们正在打造“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打造鄂豫皖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国家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形成一个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革命老区的明天将更加璀璨!

    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信阳,正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创造新业绩,书写新辉煌。用新时代坚实有力的前进步伐,谱写着老区女儿的奋进之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12-11-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