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信阳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信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固始花会

2013/9/9 14:18:31 点击数: 【字体:


      固始位于河南省东南隅,北瀕淮河,南抵大别山,是全省第一大县,是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汇集地。它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95名。民间歌舞、戏曲异彩纷呈,尤其流行在固始地区的民间花会更是出类拔萃,种类之多,歌舞之美,道具之精细,普及面之广,延续时间之久远,在中原文化艺术史上均占显著之地位。 

  固始的花会,亦叫“花灯”、“灯会”、“玩会”。它是民间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沿传至今,深为人们喜闻乐见。但在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统治者为其统治的需要,除了对它进行篡改、掠夺,利用之外,就是摧残和打击,直到明令禁止。仅以清朝为例,对它实行禁令则是有增无减,比比皆是。如康熙十年,严禁秧歌妇女及女戏游唱;道光十五年禁高跷、太平鼓;同治六年禁花鼓、滩簧。还禁过莲花落、十不闲、五虎棍、耍狮子、跳傀儡、耍把戏、驾龙灯、采茶舞、花钹等。这些禁令虽然限制了“花会”的发展,但固始地区的民间花会却又屡禁不绝,从来未停演过。据《光州志》载:“上元张灯,演杂剧,自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凡三昼夜,十六日出游,俗为走百病。”就是在这样挣扎、反抗中生存。直到建国前夕,固始花会虽然部分地保存、延续下来,但失传的确为数不少,甚至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固始群众文化活动得到新生,各类民间花会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种子,纷纷开出色彩鲜艳的花朵。 

  固始花会,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不但能够融器乐、歌唱、舞蹈、灯彩、表演为一体,具有歌者亦舞,舞者亦歌,歌舞结合,善用道具等特点。同时又能收到灯助舞兴,舞显灯彩,舞蹈与灯彩相映衬的观赏效果。它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一般集中演出于农闲季节或传统节日,或群众盛会之时,以抒发感情,调节生活,庆贺节日,喜迎丰收。它以娱乐为主,亦可为某些集会(如物资交流会、各种代表会、传统农家会和欢送新兵入伍等)助兴演出,还可以结合形势作政治宣传。 

  在固始城乡常见的传统花会形式约有数十种之多。现将其主要的延续至今的传统形式分述于后。 

  龙灯:亦叫舞龙,是固始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城关、往流镇、三河尖、马岗集、柳树店、郭陆滩、蒋集、段集等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爱龙、尊龙、崇龙,每逢喜庆节日舞龙灯,借以抒发感情,庆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材料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均有一人舞动,另有一武士打扮的人持彩球戏龙作舞,凌空翻腾,栩栩如生,人们称之为“龙戏珠”。在大鼓、大锣、大钹等打击乐的伴奏下,还表演火龙翻滚、翻江倒海、飞龙盘玉柱、龙喷水、龙喷火等精神动作,使人惊叹不已,迷恋忘返。建国前在各地演出时,禁忌青龙、白龙同时地相遇。  

  狮子舞:喜庆佳节,表演狮子舞,由来已久,深受群众欢迎。它流行于固始城关、蒋集、马岗集、柳树店等地。主要道具是狮子皮,制作方法是布上栽麻、涂色而成。狮子头是用牛皮纸和豆面浆分层糊成,眼如铜铃,口大如盆,形象逼真。颈上系串铃,一动晃晃作响,显得神气威武。表演者多是回族或具有武功的人,一般由两人合扮一头狮子,并有一人身着民族武士服装,系白头巾,手持彩球引逗,在鼓、锣、钹打击乐伴奏下,同狮子翩翩起舞。领舞者时而舞球,时而滚地,利用闪、躲、转身、飞脚、跳跃等动作与狮子耍斗、嬉戏、周旋,引诱狮子表演惊险、滑稽动作,一班花会少不过两头狮子。 
  表演时分“文狮”和“武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给人一种和蔼善良,富有人情味的感受,寄托了人民群众向往真、善、美的美好愿望。动作有搔痒、舐毛、打滚、抖毛等。“武狮”则表现狮子威风凛凛,气势磅礴,显示兽中之王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惊险高难动作。 

  扭角:在形式上舞者左手提花篮,右手执扇,载歌载舞。也有不提花篮只用扇子、手绢舞蹈的。有的表现劳动和生活,有的表现男女爱情生活。在锣鼓声中男女相互传情,互送秋波,一丑角出来打岔挑逗,妙趣横生。它多流行于固始城关、蒋集、三河尖等地。 
  
  抬角:是一种把杂技、武术、戏曲融汇在一起进行表演的自娱性民间舞蹈,由11人组成,4人做“底座”,4人(小孩)扮戏曲中4个不同行当的人物,分别踩在底座的肩上,随着音乐的伴奏翩翩起舞,底座的步法要与踩在肩上的角色的表演情绪、手势结为一体,协调一致,形成它独特的风格。它流行在固始城关、蒋集、三河尖、李店子等地。近年来,李店子又把它改为“起蓬”花挑。 

  走阁:流行于城关、三河尖、蒋集、黎集等地。表演由一名力气大和具有一定技巧者作底座,左肩上安置有牢固的铁制道具,分为一层或两层,每层铸有精美的刀、剑、花枝、雨伞、划桨等物。在花枝或伞边或刀尖上都铸有“芯子”,在芯子上站立幼童一人或二人,底座及其肩上站立的幼童均按照所表演的故事情节而扮成不同的角色(如《白蛇传》,底座扮成许仙,其肩上的伞边沿站立的两名幼童则分别扮成白娘子和小青)。然后由底座驮着肩上站立的幼童,到灯市漫步游动、表演,供人观赏。它的表演既惊险而又幽雅,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风格独特。为了高空幼童的安全,在每台走阁附近均有两名手执“点杈”的人护卫。
 
  旱船:亦称跑旱船,是流行在固始全境的主要花会形式。据《燕京岁时记》载:“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早期一般有舞没唱,配一艄翁。在艄翁的划船舞姿和驾船女子轻捷健美的动作中,表现一种乐观情绪。后来又增有丫环和脚夫、老妈子(或称老丑婆)。旱船多用竹、木、秫秸扎成框架,糊以彩纸。船顶呈楼阁凉亭样,精刻细画,造形考究。船沿蒙以布,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如坐船状。艄公手执木桨,脚夫身背包裹,丫环手执小扇和手帕,老妈子则耳系红辣椒,手拿破芭蕉扇,集体合舞,锣鼓伴奏,如同行船于水面之上,边歌边舞,并通过舞蹈动作对驾船的女子进行调情逗趣。旱船舞蹈性强,有舞步,有图案,着重跑场和拳腿。 

  打花棍:又叫“霸王鞭”、“打连厢”,是固始影响圈较大的花会形式。有舞有唱,有的比较简单,只有打花棍的表演,有的则扮演故事,而且有角色。这种打花棍,“范铜为干,约二尺许,空其中,缀以环,杂剧有打连厢者即此。”舞者手执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的舞动,敲击四肢、肩、背、腰等,不断打出有节奏的音响,载歌载舞。 

  高跷:舞者扮演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足踩着木跷(踏脚装置的木棍,高者三、四尺,矮者尺余)而舞。表演有集体对舞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逢年过节,便成了一项必要的娱乐。 

老背少:又称二仙摔跤。表演时表演者扮作老汉,身前背一假人于上身,身后背一双假脚的道具,转动老汉的脖子,使其左右转动,好像左顾右盼一样。假人还用双手抱着老汉前胸,来回摔跤,步法和动作融为一体,非常和谐,再加上演员的面部表情生动有趣,又用锣鼓伴奏,因而引起观众拍手称快。
 
  花车子:亦叫小车舞,固始民间舞蹈之一。小车用竹、木扎成,外蒙以布,系套在女舞者腰间,如坐车状。另一人推车,通过上山、赶路、下坡等动作,来表现劳动或爱情生活。
 
  花挑:亦叫花挑舞,流行于固始全境。它是由庙会膜拜对挑的经挑演变而来的。领舞者挑着花篮,四个伴舞者手持花扇、手绢,载歌载舞,锣鼓伴奏,表现少女轻盈欢快、天真烂漫之情绪,给观众以欢乐炽热的印象。 

  蚌壳灯:亦叫蚌舞,舞时,一人身背用竹、纸、绸缎做成的大蚌壳,扮成蚌壳姑娘,一人扮成渔夫,手持渔网,还有一人扮成鹬,三人表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它只舞不唱,但却滑稽有趣,逗人欢快。 

  竹马灯:亦叫跑竹马。竹马是用篾子扎成马架,外面糊纸或布,分前后两节,系在舞者腰间,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疾驰或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有的边歌边舞,跑出各种不同的场面。流行于城关等地。 

    跑驴:流动于固始城关、蒋集、段集等地。 

  花鼓灯:又称“岔伞”,流行于固始全境。由一男四女组成舞队,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身背花鼓,手持手帕、扇子作舞,情绪热烈激昂,欢愉流畅。 

  小放牛:民间演唱形式,一人扮牧童,一人扮村姑,一唱一和,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它的腔调以山歌为主,表现出农村青年劳动生产中和谐相爱之情。 

  地秧歌:亦叫秧歌舞,是流行在固始地区的群舞之一。根据舞步之别,有大秧歌和小秧歌之分。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尤以建国初期最为盛行。
 
  此外,还有一些在固始地区流行的花灯,如跳傀儡(俗称大头和尚)、地扭灯、打花鼓等,在此不再陈述。 

  固始民间花会是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它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它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劳动,唱出了他们的情绪、愿望,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风土人情,传播了他们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光芒。在旧社会,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花会更成为人们精神联系的纽带。固始民间花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显示了以下特点: 

  1、花会在创作上具有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短小精练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口头性是指它是一种口头创作。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感到需要用歌声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觉时,就扯起嗓子唱起来,手舞足蹈跳起来。这种感而发的口头创作,则称为民间歌舞。它是依靠口头流传,随着农民的流动而传播到其它的地方。 

  流动的变异性是指它的创作多是即兴而成。在民间花会的演出过程中随着语言、劳动、情绪及表演者的条件不同,在旋律、速度、强弱、舞姿简繁各方面都会有变化,形成一种花会的各种不同的变体。 

  短小精练是说民间花会是人民群众有感而发,歌舞形象准确、生动、意境清新,语言洗练,结构短小。 

  鲜明的地方特色,则指同一形式的民间花会,因山区、平原、南方、北方及民族的不同,语音的不同(方言土语);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历史上形成的群众的审美习惯不同,因而在其表演风格上构成了不同的色彩。 

  2、半自娱半表演性。它不是完全的“男女会聚”的自我娱乐,具有表演性质,含有自我娱乐性,可看做是一种特有的半自娱乐性的民间歌舞。演员虽不是专业的,但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常有师徒承继和家传性质。这使固始花会具有较高的技巧性。

    3、由于具有较多的表演性,歌舞者常联系着故事表现许多生动的人物。这形成了固始花会刻划人物性格的能力特征。许多民间花会是分行当的,这是其它歌舞无法相比的。 

  4、许多表演者经常是男扮女装。其歌舞自身本来就具有男女情感维系与交往的调节功能作用,男扮女装正是我国封建社会下的畸形表现。 

  5、普遍使用道具。固始民间花会,几乎离不开扇子、手绢。它是通过对道具的运用来表达感情,而对人体本身的美的表现却是次要的。它更多显示的是一种精神和技能,而不是自然人体美。 

  上述这些特点,正是一种历史的美的积淀。它是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感情的体现,是特定风格动作的美;它的表现方法会随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存在而存在下去。但是,它却又不可能会以原有形态意识存在下去,而更多的作为一定的基因遗存在各种新的形式之中。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灶戏上一条:固始民风民俗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