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信阳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信阳
001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02

豫南泥彩塑之乡——淮滨泥叫吹(2)

2013/12/2 10:39:21 点击数: 【字体:

    淮滨泥叫吹发现记

    2008年9月中旬,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在信阳召开了民俗、民间美术、古村落三项普查推进会。在鸡公山上考察时,淮滨县民协主席郭文斌对我讲,他们那里有彩绘的泥玩具,并邀请去看看。我一听,感到很新奇,我省黄河流域泥彩塑较多,而淮河流域也有彩绘泥玩具,则没听说过。同行的民间美术老专家倪宝诚先生听了,也觉得很有价值。我们相约去看看,但因事情多,一直拖至今年 6月才成行。期间,我同郭文斌通过几次电话。

    2009 年 6月22日,一大早趁凉快,我们一行四人打着“红旗”出发了。程健君带队兼副司机,他是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建开车,他是省民协办公室的,信阳人,事后才知道他是首次开车跑长途上高速。倪宝诚先生和我坐后排,一路聊天。我们先到许昌,补拍了一组三国胜迹照片,中午许昌民协主席刘平招待我们吃了原产地的地道正宗的“许昌豆腐”。下午赶到信阳,和信阳市文联副主席张善伟、民间文化工作者李冰会合。第二天上午,6月23日,我们便径直东进淮滨。

    我们昨天从郑州出来,手机上便不断传来高温预警短信,让人一听就冒汗的39℃以上,40℃以上。那“小红旗”的空调效果又差。

    淮滨文联主席赵钢和郭文斌在淮滨候着我们,他们向我们介绍了情况,还准备了一份文字介绍,两盒样品。他们称之为“彩绘泥塑”,“泥叫响”,主要集中在肖营村。肖营村位于淮滨县城西北25公里处,现在归属三空桥乡,地处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素有“黄金三角”之称。肖营村历史上有捏泥塑的手艺,俗称“小叫吹”,农民在农闲时捏制,拿到附近几县的庙会上出售。在肖营村附近的龙山文化“沙家遗址”中,曾出土了一对烧制的陶鸟,高约5厘米,长约10厘米。当地童谣唱道:“扯罗罗,捞堂堂,南山来个花姑娘。捎的啥色,小叫吹子。俺孩吹了命也长,身也强。”造型多为燕子、青蛙、鱼,以及十二生肖,也有戏出人物。那两盒样品,是新做的,就像旅游纪念品,我和倪老师看了,找不到感觉,不禁面面相嘘,担心白跑了一趟。下午,便着急地催赵钢和郭文斌便带我们下去实地察看。

    肖营村位于淮河平原上,一马平川。公路被拉沙车轧得坑坑洼洼,有时不得不绕远路。三空桥乡乡长和肖营村的支书领我们先后到了5位艺人家里。他们可能事先得到了通知,有所准备,一再说明好的卖掉了,家里存的是挑剩下的。据艺人讲,他们的泥叫吹拿到庙会上,小的能卖一元两元,大的可以卖到五元甚至十元的。过去上锅底灰等矿、植物颜料,外罩松香,现在用广告色罩清漆,讲究的还用丙烯颜料。泥坯做好后凉干,就在小煤火炉内焙烧。我新配备了一架家用的摄像机,往三脚架上一支,不耽误我采访和拍照。我们先进了郑宝民家,他今年64岁,妻子大他一岁,夫妻俩都会捏,家中还有陶制的模子。第二家进的是郑振海家。他们的品种多,颜色搭配多。第三家进的是郑增良家,他送孙女进北京了,只有70多岁的老伴在家。王健在帮助艺人摆放作品过程中,首先发现了艺人屋里保存的石模子,拿给我们看,还翻出了打泥的木棒子。王健很“透钻”,有采风经验,知道要看啥。石模粗看似陶,细看为石,是一种较软较细的石头。老艺人也强调那是石的,不是泥烧的,是从爷爷辈传下来的。按此三辈推算,肖营泥彩塑历史足有上百年历史。一个石模子背面刻有篆体的“寿”字,一个侧面刻有篆体的“燕”字。我们见了石模子,你传给我,我传给你,看过来看过去。倪老师说,泥彩塑石模子的发现,在我省尚属首次,淮阳和浚县也没有石模。郭文斌说,他过去未曾留意有石模子。用石模子压出来的泥玩,有圆雕味,造型率真,手法稚拙。石模子不但验证了淮滨泥泥彩塑的传承历史,也确立了淮滨泥彩塑的艺术风格,意义非同一般。我不禁叫起来:见了石模子,才找到了感觉。在随后进郑宝国家和郑镇江家时,我们都让他们去屋里找找有没有石模子,果真每家都有。我们大喜过望,千叮咛万嘱咐,让艺人原地保护好石模子,千万不能卖,不能丢。

    我们一连走了5家,一连看了5家的作品,一连开了5次座谈。倪老师和建君拿出笔记本边问边记,我则用摄像机和照相机记录全过程。倪老师看东西眼尖,让他选一些样品带回来拍照和研究,县里乡里挡回了王建的钱,替我们付了钱。肖营村艺人也有许多困惑:之一是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不愿在家学捏泥叫吹。有的老年人即使捏出来了,也无力背到庙会上去卖;之二是时尚变了,很少人再玩泥玩具了;之三是人们的家庭陈设都变了,对装饰品的欣赏趣味也变了;之四是开发旅游纪念品无包装,缺乏资金投入进行商品开发。

    出村的时候,我的衣服全被汗湿透了,连裤腰也湿透了。而且我这次出门没有带换洗衣服,衣服被汗浸透好几次了,汗渍白花花的。刚上车,我头上突冒冷汗,恶心欲吐。李冰说是太热太累了,是中暑。连忙到公路边药店中买来霍香正气胶囊。我吃下,开车窗通风,一阵子方才过来。我说:“是兴奋过度了。”车上的坐垫烫屁股,靠背上的铁管烫手。我们在车上热得难受,寻开心,说幸好车上没有女性,要不然早被汗臭熏晕过去了。

    说淮滨泥彩塑是“42度高温中的大发现”,是“老专家的新发现(倪宝诚75岁)”。倪老师路上笑我不如他老头“结实”,可他下车时,一脚落地,头晕,身子摇晃起来,要不是别人搀扶及时,他可要仆地了。倪老师已经75岁了,凡我俩出差,我都陪他住,便于招呼。晚上,我和倪老师在酒店房间里,议了很多很久。倪老师是我省研究泥玩具的权威,我戏对倪老师说:你得为他们作个评价。我让李冰安排淮滨县电视台采访倪老师。

    第三天,6月24日,上午,在淮滨县旅游局办公室,我们同淮滨县委宣传部文联、文化局、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民间文化工作者进行了座谈,淮滨县委宣传部部长参加了座谈。倪宝诚先生就肖营的泥玩具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了剖析,认为淮滨泥彩塑属于楚文化范畴,是我省可以同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并列的三大泥玩具之一。它的发现填补了豫南淮河流域无泥玩具的空白。本来是让倪老师代表我们三个人讲的,但他故意讲一半留一半。我只好补充,为淮滨泥彩塑“三定”:应将此种泥玩具定名为“淮滨泥叫吹”;定位在“肖营(或三空桥乡)是豫南泥玩之乡";定性为“民间信仰”。程健君是“官方”身份,在充分肯定信阳市和淮滨县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成效显著之后,谈了他的“感觉”,淮滨泥彩塑的发现有可能是信阳继灶书《郭丁香》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我们也向与会地方领导表达了我们的担心:一是担心石模具丢失,二是担心过度的市场开发丧失了淮滨泥叫吹的特色。虽然部长和其他领导信誓旦旦要首先做好保护工作,但我们仍然心中没底,不敢抱太大希望。因为宣传出名以后那些文物贩子会蜂拥而至,高价收购老版老模子;一些上级部门和名家专家也会以种种理由调走老版老模子,使“就地保护”落空。

    淮滨泥叫吹存在了上百年,乃至上千年。过去没有进入学术界,民俗界的视野,没有被认识被研究。这次经过专家组的考察,对其进行定名、定位、定性,对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进行了初步的判断和解读。谈到对淮滨泥叫吹的发现和抢救保护,有两个人功莫大焉,一个是郭文斌,这位淮滨县民协主席,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肖营泥叫吹的挖掘和抢救工程。另一个是淮滨县文化局的尤新峰,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搜集了数百个肖营泥叫吹,那时候一毛钱买几个,但可惜都散失了,只留下了一张照片。在他2008年编著的《淮滨历史文化漫谈》一书中,还有专文谈肖营的泥叫吹。之前,河大民俗学教授高有鹏的研究生马婷还以淮滨泥彩塑为题,撰写出了硕士毕业论文。淮滨泥叫吹的抢救工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许多谜团需要破解。有一点是我们几个人都相信的,那就是经过当地民间文化工作者更深入的挖掘,经过当地艺人们的努力,经过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扶持,淮滨泥叫吹会向世人向社会展露出它们的风采。

    当天上午,开完座谈会,承蒙主任盛邀,我们坐船观赏了了淮河岸边的数里长的造船厂。然后,经息县,瞻息夫人(雕像)尊容。午后,上大广高速,西拐永登高速,北上京港澳高速,一路高速返回郑州。车内空调虽然欠佳,但“搞得”(信阳话)身上皮肤紧巴巴的难受。进郑州,到红专路,老字号白罡羊肉汤馆,一碗不够,再添汤。大热天喝羊肉汤,要的就是出汗!作者:乔台山【原标题:豫南泥彩塑之乡——淮滨泥叫吹】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淮滨网 2009-06-3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淮滨发现民间泥彩塑泥叫吹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缃戠珯棣栭〉鍏充簬鎴戜滑鑱旂郴鎴戜滑瀹㈡埛鏈嶅姟鏈嶅姟鏉℃浜烘墠鎷涜仒浼氬憳娉ㄥ唽绔欏唴鍏憡鍏嶈矗澹版槑鎰忚鍙嶉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鍦板潃锛� 娌冲崡鐪侀儜宸炲競閲戞按璺�305鍙� 閭紪锛�450008
鐢佃瘽锛�0371-86663763 浼犵湡锛�0371-86663763 鐢靛瓙閭欢锛歽xhenan163@163.com
璞獻CP澶�11032303鍙�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