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阳 >> 当代信阳 >> 古今豫商 >> 浏览信阳

信阳农民企业家——余磊

2012/1/20 17:22:12 点击数: 【字体:

    本网讯   薄雾的清晨,我们一行从县城出发,满怀好奇的来到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王里河村。这里,距离南信叶公路不足五十米,它就是我们要采访的新县首家育秧工厂。

    步入白色的塑料大棚内,一排排整齐的“货架”映入眼帘,仿佛步入一个偌大的超级市场,“货架”上排满了一个个错落有致的托盘,幼小的秧苗就是在这里孕育而出!大棚边的间隙地里,育秧工厂的主人——30多岁的余磊正在劳作,见到我们,满脸憨笑地说:“真没什么,我只是做了一点我想做的事”。

    2001年,对于余磊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随着新县众多的劳务大军一起远赴日本,开始为期三年的出国研修,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朴实的农民,开始让自己的梦想启航。余磊家世代务农,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依然过得紧巴。从初中毕业务农开始,十几岁的余磊一直琢磨,什么时候,在世代都离不开的土地上,让日子好起来,不再艰难,这是他一生务农的梦想和追求。

    身在农村,手中无钱,要想做点事情,也不容易。为了改变生存现状,初中毕业的他主动报名出国研修,重新捡起书本,开始艰难地学起了日语。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他经过层层严格筛选,顺利到日本研修,主要从事水稻种植与生产。在日本务工期间,日本水稻种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让这个青年农民大开眼界,怀惴梦想的他,发誓一定要将在日本先进的农耕技术学好回到家乡创业,让自己的田野充满希望。

    三年时间漫长而又短暂。2004年,余磊研修期满回国,与其他研修生不同的是,除了口袋里装满了钞票以外,他的身上,还带回了一门过硬的技术,他并没有像很多掘到第一桶金的农民样乐享这一胜利果实,而是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辛勤劳作。

    “我是一个农民,与土地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过去穷想办事没能力,现在手里有了点钱,就该花在该花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农村是大有作为的。”余磊坦露心迹,也开始在农村的田野上实施自己的梦想。

    2009年,信阳被确定为农村改革综合发展试验区,利用这一平台,在试验区建设之初,他就一次性流转耕地300亩种植超级杂交稻,当年即赢利10万元。目前,种植规模已扩大到2000余亩,年产优质稻谷120万公斤,产值350万元,年收入8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30余人。同时,又牵头发起成立了新县丰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高档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大型拖拉机等农机具30多台,除了满足自己耕种需要之外,还为周边乡镇农户提供有偿代耕代种代收服务。

     既不是农业专家,也不是学者,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何掌握了如此先进的技术,在深山区办起了第一家育秧工厂呢?余磊的回答解开了我们的疑惑。“我出国的时候,我就意识到,新县山多耕地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一家一户分散育秧模式费时又费力,就想筹办一家育秧工厂,这一想法得到了县、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我抵押贷款100万元、农机补贴20多万元,自筹30万元,从上海购置先进的育秧设备,采用机电化、标准化和自控化的工厂化育秧工艺,高标准建成了现代化育秧工厂,一季可育秧3批。供应千斤、浒湾、八里、沙窝和光山县泼河等周边乡镇2万余亩稻田,育秧成本由传统育秧的每亩230元,下降至每亩140元,年效益达100多万元。特别是今年春季长期干旱、传统育秧难以进行的情况下,我的育秧工厂每亩用水仅16方左右,比传统水育秧节水90%。”

    “像我的育秧工厂,现在这个季节属于空闲季,但我又种上了大棚蔬菜,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利用率,到年关,又是一季好收成!”余磊满脸悦色地说。“我是一个农民,就要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行走在返程途中,耳边依然想起余磊那铿锵有力地话语。车子行走在丰收的田野上,我们在心中深深祝福:愿辛勤劳动的人们梦想成真!(原标题:信阳农民企业家——余磊)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信阳网(2011-10-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