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陵遗址在新乡市北二十多里的凤凰山脚下,其柏森森,其景秀美,显示出一派崔嵬境像。古这里躺着一位明朝朱元璋的九世孙,万历年间明神宗皇帝的胞弟--潞王。潞王全称潞简王,21岁受封来到卫辉府。在此建墓修陵。潞王陵曾被人赋于这样的称呼:“头枕凤凰山,脚蹬老龙潭。左手揣着金灯寺,右手托着峙儿山。”古人曾做诗赞曰:“古殿空山裹,名王有旧莹,秦陵和汉寝,不及此幽情”
潞王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蕃王。据闻神宗当了皇帝后,怕功劳很大的弟弟与其争夺皇位,就让他在全国的范围内选择领地,潞王就选择了富饶的卫辉府作为自己的封地。潞王离开京城后,由于当时交通与信息都不畅,长年不见他的母亲。潞王就曾在卫辉县城中修建望京楼,在修建望京楼的过程中,因为当时技术不先进,很高的一个高台,全凭人的力气往上面抬土。潞王也没有固定的高度,只希望在高台上能看到自己在北京城里的母亲为止。民工们纷纷往高台上抬土,修建的太高了,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摔死了很多人。潞王始终看不到他在北京的母亲,还让继续修。这事感动了天上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就下界来,变成他母亲的模样,坐在北京城门口,让孝顺的潞王看到。潞王终于看到了他母亲了,才算停了工。富庶一方,权霸一方的潞王,当年奢华的生活,由此可见一斑。在潞王坟的遗址中,现在仍看出当年的繁荣与昌盛。
潞王陵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明代蕃王寝陵。其规模可与北京十三陵的定陵相仿。占地八十余亩,大部分建筑由青石雕刻而成,俗有“中原石头城”之美称。潞王陵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陵区部分,另一部分是外面的神道与牌坊及汉白玉石桥组成。我们当年去旅游的时候还正谈着恋爱。我当时玩兴正浓,看到雄伟的如同古城门一般的大门口,有古装照像的,我便自己挑了一套侠女的服装,给他挑了一套皇帝的服装,边游览边与他“打打杀杀“-------摆出一些有趣的姿态。让随行的摄影师给拍下来留念,尽情体味了一下当年蕃王的威风和我想像出的意趣。
一进大门,两边有小的廊房,荣华树在微风中摇摆,上面的如红绒线般的红花,绽显在青枝绿叶间,仍然可以让人想像出当年的王者风范。二道门是一个高高的石牌坊,上面雕龙浮云,下面还有两个石狮子。我们在此合影:我一手插腰,一手拄宝剑,他则背着手与我合影。暂时“侠女”与“皇帝”还没有矛盾发生。又往里走,两边是木雕精致的厢房,由于都上着锁,我们只在院子里冬青间玩着:此时“侠女”便举起手中的宝剑,来行刺古代的“皇帝”。“皇帝”左躲右闪,正好被摄影的老师给录了下来。又往前走,前面是又一道山门,在这一道山门前,有一个汉白玉雕的二龙戏珠,工艺流畅,游龙遒劲灵活。在此玉栏旁,“侠女”化解了与“皇帝”的矛盾,仗剑“保护”着坐在“龙案”前的“皇帝”。“皇帝”与“侠女”共揩手,上了高高的石级,跨过这一道山门,里面的境像就没外面保存的那么完整了。一个长十几米,宽七八米深的大房子被夷为平地,只有十几个合抱粗的台柱的基石,仍可以想像出当年所建宫殿的雄伟。据闻民国年间,这座墓地中因为藏的宝藏很多,引起了土匪们的注意。有两股土匪同时想打这里的主意,坟上村的长老们听到此消息后,就连夜把值钱的宝贝偷运出来几麻袋。后来潞王坟又被土匪们给洗劫了两次,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石雕的工艺与搬不去的石室。过去这座被夷为平地的大宫殿,后面便是陵墓了,也是修在地下的宫殿。地下宫殿,一样的分为主殿与两个配殿。皆有可推拉的石门,还修有小窗子样的扇形图案雕刻。主寝宫中,放有三幅石廓。石廓中放着腊制逼真的皇帝与后妃们的造型。
看到阴森森的坟墓有点害怕,我们在里面稍稍看了看,就赶快走了出来。来到了大门外,向那汉白玉御河桥走过去。在作工精巧的御河桥上,“皇帝”与“侠女”才又恢复了神采。好似“打猎”才归来般,在河畔任清风洗去游猎的疲惫,这一切的瞬间,全被摄影师录入了镜头之中。过了小石桥,便是200米的神路与一对文臣、武将。文臣态度谦恭,武将神勇非凡。我爬到高高的武将牵的大马上,又让摄影师给留了一张影。我们又往前走,去欣赏排在神路两侧的十六对神态各异,奇形怪状的神兽:有身带翅膀的,有头小身大的,总之是我们平时所难以见到的兽的样子。也正是这些石雕,才使潞王坟的文物价值极高。现在已经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局的领导称,这里现在正在申请世界遗产。据资料报道,这些石兽的名字是:狮子、狻猊、獬豸、角端、麒麟、骆驼、马、羊、象及神化了的怪异瑞兽。在神道的尽头,又有一个高大的石牌坊,上书“潞蕃佳城”。这里便是潞王陵的最外面了,这个牌坊高大威风,以其独特的石雕工艺,在若干年后,仍然展示着当年潞王统治时期的繁华与昌盛。
告别了神奇怪兽,告别了高大的石牌坊,也告别了坟上村人的骄傲,我们离开了潞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