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十点左右,一个朋友有事打电话过来,临了,随口问了他一句:“今天有事吗?”他说:“准备去新乡。”“什么时候回来。”“下午回来。”他说,“没事的话,和我一起去吧――”“你去办事,我没事呀。”“你去过潞王陵吗?你不是喜欢这些地方吗?”“潞王陵?好玩吗?”“还行,是新乡市的重点旅游景点,你去看看吧。”我快速地上网,查找到潞王陵,哦,离新乡很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原石头城”,还见到一张图片,似乎是个很不错的地方,那就去吧。
十分钟后,他的车就到了楼下,我告个假,就下了楼。车子很快就上了老107国道,向着新乡疾驶而去。朋友告诉我,潞王陵也叫潞简王陵,里面埋葬的是明万历皇帝唯一的胞弟朱翊廖,也就是第一代潞王,因为他死后被谥为“简”,所以也称潞简王。潞王共历二代,小潞王朱常氵芳,清初被清顺治皇帝所杀。
通过朋友介绍,我得知,这个潞王陵是目前保留下来的一座较为完整的明代藩王陵园。有明一代,先后共有五十名藩王,但占地规模最大、最富有的就是潞王,他的藩国共占地4万公顷,并拥有大量的坑矿盐税,其府治就在今新乡的卫辉市。所以他的陵园,也就在很多地方都突破了当时的规距,所谓“逾涯越分”,无论在占地面积、建筑布局、器物设置方面,都全面突破了一个藩王应有的规定,成为仅次于其兄――万历皇帝朱翊均的定陵的藩王陵。“看过之后,你肯定会有收获的。”朋友最后语气肯定地说。
很巧的是,我头一天晚上刚看了一个有关定陵考古的纪录片,对于定陵的考古挖掘过程及文物出土数量印象深刻,心想,这潞王既然如此受其兄优渥,又是死在万历年间,不用说,随葬的一定有许多无价之宝了。因为定陵是截止目前国家有组织开挖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皇帝陵墓,最后出土了三千多件文物,价值连城,有一些文物简直美得非夷所思。但朋友的一句话却让我的梦想成空。他说,明代藩王建的陵园很多,但大多毁于明未清初的动乱与战争,潞王陵虽保存较为完整,但也有几个殿被毁,最可惜的是,其地宫被打开,所有随葬物品都被洗掠一空,只有三个石椁和一合墓志犹存。
到了新乡,朋友下车去办事,我就开着车,独自沿着和平路一直向北而去,潞王陵就在新乡市北边十三公里处的凤凰山下,一路公路平坦,标志明显,即使我这个外地人初次到访,也不用担心会迷了方向。到达潞王陵时,已近中午十二点。
冬日的太阳懒洋洋地照着这块肃穆的陵园,由于不是旅游时节,游人廖廖。除了我刚到时有几人出园乘车离去外,园里只有除我之外的三个游人。陵园门口的售票员、看车人都操着一口标准的本地腔,一下子让我没来由地觉得他们一定都是守陵人的后代,看着那个树立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感觉有点迷惘。
陵园的整体建筑布局是采用传统的纵向中轴对称的格局而设,坐北朝南,地势逐级抬升。最前面是石坊、然后是一重重的城门,将陵园分成内城、外城,最后是陵墓。进了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牌坊,三门四柱,上书“潞藩佳城”四字;两旁立一对石条的华表,为石刻仪仗的标志。坊上和华表上面都极紧凑巧地雕刻着许多的龙。看着那些张牙舞爪的神化物,我从心里感到一种深重。说实话,对于这种图腾,我一直从心底里是排斥的,千百年来,在很大程度上,它不过体现了统治阶级的一种意愿而已,并最终成为皇权的标志物。而整个陵园的建筑上,雕刻最多的就是龙,攀附在廊柱上、游走在碑坊间,如果单从雕刻艺术的角度来说,可能有着一定的价值,但以我等俗人的目光来看,实在是欣赏不来。
过了石坊,就是神道。在通道两旁的荒草上,就是潞王陵最具价值的艺术珍品――石兽群。共有十四对石兽被潞王选中,做了他的陵园的镇墓使者,而据资料记载与实物比对,这十四种石兽,是目前国内已知的品种最多的镇墓兽实物,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无仅有的遗存,自然成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眼中的宝贝。其雕刻手法是典型的明代技法,浑圆、流畅、细节处理得也很生动。我仔细地比照着简介看了一下,发现自己实在是愚笨,那些造型奇特的动物,确实认不出来,也不知出处于何。但狮、虎、豹、羊、驼、象之类的,还是认得的。我小心地摸摸那些近四百年来,在风雨霜雪中一直默默地守候着这块陵园的动物们。它们是这片土地上最好的见证者,如果它们能够开口说话,一定会告诉我们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让历史在我们的眼前鲜活起来。可惜的是,有的动物已遭到一些破坏,让人顿感苍凉。
陵园内保存最完好的,是精美、壮观的“维岳降灵”石牌坊,该坊为陵园内建筑群的门户。坊亦为三门四柱结构,各柱及大小额坊正反面,精雕云龙宝珠图案,柱间有对联一副,谓“龙臣太行绵国牒,凤栖毖水濯银潢”。最奇的是屋脊正中雕盘龙两条,面北者尾垂于南,面南者尾垂于北,龙身相互缠绕,龙首呈正立状,神色雕得充满哀戚状,表现出对墓主的哀悼之意,让这个本来一贯威风凛凛的神化物,呈现出了情感与思想,被行家称为精绝之笔,由此也可见,四百年前我国雕刻艺术成就斐然。
陵园内还有一处让书法爱好者流边忘返的去处,那就是新辟的碑廊。那是进了棱恩门以后,把门两侧被毁坏的神厨、神库加以改造而建的。那里共嵌了小潞王手书的唐诗石刻336块,多为草、行体。据信史,潞王父子均为多才多艺之人,书画、音律等诸方面都造诣颇深,特别是他们的书法都曾名重一时,并为后人所重。但简王几无作品传世,小潞王的这批书法经历坎坷,但终得保存,现刻石以此,也为潞王陵更添人文气息。还有八块祭碑,由巨石制成,成为研究明史的佐证实物。
第一次一个人到陵园这种地方,看着空荡荡的大陵园,在冬日的暖阳下,心里却仍感阵阵寒意。到地宫时,有一个妇女在验票,问她:“里面有东西吗?”答说有。边上一个大学生模样的人对我说:“好恐怖的,你最好一个人别下去了。”我问了问,知道里面主要有三具石椁,现在三个石椁里躺着的是蜡像。因常看考古的碟,我在电视屏幕上见惯了人骨、木乃伊,相信自己不会害怕的,于是,我就走了下去。地宫里很阔大,分为前、中、后三个厅,中有甬道相通,还有两个侧室,原是安葬嫔妃的地方,但现在里面宽荡荡的,不知是当时就一直空着呢,还是后来被毁的,也没细问。只有后厅,也就是正厅里,放着三具巨大的石椁。偌大的地宫里,虽然有灯光,但依然显得很昏暗,只有我一个人的脚步声在回响着,有点像恐怖片里的景象。
居正中的石椁最大,是潞简王无异,左边的,据信是小潞王的生母杨氏,她生前只是简王的妾,本无资格与简王合葬,但由于其儿子继了藩王,所以,母以子贵,在她死后,小潞王又找开地宫,把她安葬在了这里。右边的应是正妃,我想,但墓室里的牌子上却介绍说,其身份还有待考证。那留存的一合墓志就靠放在两侧妃子们的石椁上,确实很漂亮的字体,只可惜,我不懂书法。正看着介绍呢,突然下来四五个军人装束的人,可能没想到竟然还会有人,特别是一个女人一个人呆在这阴森森的地宫里,刚开始把他们吓了一大跳。他们看了一眼,就很快上去了。
当然,最后就是登上了潞王陵的最高处,也就是其墓冢――“宝鼎”,那是一个大大的土堆,四周用条石围圈着,顶上全是衰草。站在顶上,整个陵区一览无余。据资料,此陵园是建在凤凰山下,但陵园后面映入眼帘的,却只不过是一个被劈去了大半、裸露着黄褐色岩石的小山丘。那两个大学生像是一对情侣,此时也站在上面,说,哪里有什么凤凰山,只不过是一个小石堆。可能是被当地人崩山烧石灰了,有人说。按常理推测,想必潞简王当初选取此地做陵园时,凤凰山一定有着凤凰样的美丽与神奇,而今,时光悠悠,那个时代一去不重返,只是带走了一些统治者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人民终于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的同时,是不是还带走了一些应该留下来的东西,比如说秀美的山水?
注:潞简王的名字中的“廖”是错字,原字左边为“金”字旁,右边为上下结构,上为“羽”,下为“珍”的右半部分,因字库里无,只好写成这样。“氵芳”也是一个因为同样原因,成了这个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