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乡 >> 走进新乡 >> 印象新乡 >> 浏览新乡

“老新乡”系列之十四 地名里有故事 故事里有情理

2013/4/2 16:21:11 点击数: 【字体:

“老新乡”系列之十四 地名里有故事 故事里有情理
 
分将池村因武王伐纣时在此分将而得名。
“老新乡”系列之十四 地名里有故事 故事里有情理
 
明朝时,臧营被称为东王岳营。图为2000年以后已废弃的老臧营桥。
 
“老新乡”系列之十四 地名里有故事 故事里有情理
 
明朝时,孟营被称为西王岳营。图为村内的一条老街。
 
“老新乡”系列之十四 地名里有故事 故事里有情理
 
姜子牙带兵在此驻营,原叫西帐篷,现称西张门。
 
“老新乡”系列之十四 地名里有故事 故事里有情理
 
姜子牙带兵在此驻营,原叫南帐篷,现称南张门。
 
“老新乡”系列之十四 地名里有故事 故事里有情理
 
姜子牙带兵在此驻营,原叫东帐篷,现称东张门。
 
“老新乡”系列之十四 地名里有故事 故事里有情理

石榴园老住户门前,如今还保留着石榴树。 

    □本报记者 赵新颜

    滔滔黄河流长,巍巍太行蜿蜒,孕育了牧野大地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世代新乡人的精神与情感、智慧与价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而地名正是其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层面。

    牧野大地的每一段历史,都有大量流传久远的地名故事,可谓是一座地名文化资源“富矿”。

    “这些故事,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气势恢宏,有的优美动人。”市地名办主任朱性有告诉记者。两年来,市地名办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及民间人士收集数百篇地名故事并编撰成册。

    新乡地名故事融历史与传说为一体,记者撷取其精彩部分,以飨读者。

    石榴园源于柘榴园

    老城新乡遍植石榴树,每逢农历五月,榴花灿烂,香飘全城。近年来,石榴花又被奉为市花。但新乡是从何时起遍植石榴的,却鲜为人知。

    石榴园是新乡老城区最早的闹市区之一,北临卫河水,南抵环城河,西至胜利街,东达北关街。明代以前,这里一片荒芜。清咸丰年间,新乡出了一个进士,名叫卫荣光,被选为庶吉士,后历任安徽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护理巡抚、浙江巡抚。有一年,卫荣光从京津两地带回几棵柘榴树苗。卫家在北关一带修建卫家大院的同时,在卫河南岸堤坡上开辟出三四亩大小的花园,栽种了柘榴树苗。后来,居民纷纷引种柘榴树。几年后,就形成了大面积的柘榴树林,人们称这一带为柘榴园。

    柘榴树属落叶灌木,耐旱,花红,果实味酸,根皮可入药,其特性颇似石榴树。随着柘榴园的扩大,很多人都将柘榴误作石榴,栽种了越来越多的石榴树。渐渐地,人们将柘榴园改称石榴园。

    双石桥初建于唐代

    双石桥是新乡老城区历史较为悠久,名气较为响亮的地名之一。据说,远居***的新乡人也念念不忘双石桥。双石桥之名,顾名思义源于桥,如今有形的桥早已不存,仅有一个双石桥小区。

    双石桥起初为木桥,初建于唐代,位置就在今天的胜利街与西大街交会处,此事见诸于明代相关史料。公元1451年,有个叫李成的人曾改建此桥。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有个乐善好施的人叫臧荣,将木桥改建为石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新乡知县苑垡在石桥(时称衍庆桥)两边增建南北二桥,与衍庆桥合为一体,构成“一步三座桥”的奇观。后来,该桥又经一名叫张登的人修葺,改称西门大桥。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44年),新乡知县米寿图再次修葺。再后来,孟姜女河曾一度干涸,南桥废弃,成为两桥,俗称双石桥。

   从公元618年木桥初建时算起,这座桥存在了近1400年,可谓新乡历史上较为长寿的桥梁了。双石桥也是老城区最早的闹市区之一,明代大臣张缙彦曾曰:“而东西南北之桥俱造成焉,如虹如梁坦坦焉乐游之矣。”有位名叫卫大中的新乡人曾撰写捂联:“行有私瞒不过己,未怕对天对地对神明,先对自己。士无耻成不得已,漫说为圣为贤为豪杰,且说为人。”此联意在盛赞捐资修桥行为。

    将军之名化为村名

    新乡工业园区(现称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座名叫第五疃的村庄。

    因第五疃这个村名较为鲜见,人们不禁会问,难道还有第四疃、第六疃不成?其实,第五不是数字,如同东方、诸葛、司马一样,第五乃是复姓。疃,是指由驻军演变而成的村落。

    该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当时该村属延津管辖。黄河流经延津,朝廷在此驻扎军队,平日屯田,战时出征。有一名叫第五伦的将军,禁止枉杀耕牛,上书要求抑制外戚擅权,颇受朝廷赏识。相传,这位将军曾率兵驻扎于该村。屯兵期间,他体恤民情,倍受百姓尊敬,为纪念他,百姓将村名改称第五疃。

    朱元璋讨饭黄家屯

    凤泉区耿黄乡有大、小两个黄家屯村。相传,很久以前,有黄氏兄弟迁此建村,名黄家屯。后兄弟分家,老大居西谓西黄屯,老二居东叫东黄屯。清朝时,村名改为大、小黄屯村。

    元朝时,黄家屯人以黄姓为主。有一年除夕,来了个要饭的,年仅十二三岁,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手捧豁口破碗,冻得瑟瑟发抖。小要饭的路过一家高门大户,见一小少爷正在喂狗,凭他的经验,富人心狠不会施舍与他,便准备离开。谁知那小少爷叫住了他:“喂,小叫花儿,过来!喊我声爷爷给你个包子。”小要饭的偏有些骨气,直往前走。听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恶狗扑了上来。小少爷喊道:“咬他。”恶狗咬得他鲜血直流,那少爷却哈哈大笑。

    小要饭的躺倒在地,疼得浑身打颤,眼看是过不去这个年了。一名好心的大婶将他背回家,替他包扎,熬姜汤为他驱寒,把一家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蛋也给他吃了。临走时,大婶还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杀了为他送行。小要饭的心中暗记,小少爷姓黄,大婶姓张,若有出头之日,定当报恩报仇。

    一晃一二十年过去了,元朝被灭,明朝建立。谁料,开国皇帝朱元璋正是当年那个小要饭的。

    朱元璋下旨,将黄家屯的黄姓人,不论男女老少斩尽杀绝,将黄家的千顷土地分与张、姚两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新乡地名多营、堤、铺,最能反映新乡历史前进的轨迹。新乡地名中的营,一般指屯营或扎营,既是战争遗迹,也是生产力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军政融合的产物。经历代变迁,而今新乡仍有18个村庄带营字。民间相传,岳飞在新乡抗金时,扎了18座大营。这并非史实,是人们将美好事物集于岳飞一身的结果,是人们崇尚“九”或“九的倍数”的结果。据史料记载,辉县、汲县、淇县、延津、封丘等地曾设有48个军屯,军屯兼有传递情报的功能。后来,这几处军屯也曾变作驿铺。随着邮政事业发展,有邮政功能的驿铺形成了村落,多沿用铺作为村名。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乡日报(2012-11-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