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先生现在任职的河南慈善书画院的名字和他的书魂一样,先生很慈善很谦和。采访是在很融洽的气氛中开始的。
王鸿玉先生
鸿志少年郎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河南获嘉农村,王鸿玉出生了。祖祖辈辈贫穷的生活,使他家的老人立志要供养出一个读书人。幼年,他随从一个教书先生学写汉隶,描红,摹仿,也就是从那时起他逐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无钱买纸墨笔砚,他就在农村的地上写,用“土地”和小木棒,代替了“文房四宝”。然而在地上画字,随意而来,分外有趣。解放后,他上了“公家”办的小学,翻了身的“家”可以买点笔墨之类,更增加了它对写字的兴趣。到读中学时,班级和学校的墙报、板报,都全由他当书写员,这个“良机”更平添了他的“雅兴”。之后,有了“经济”条件,就买些碑帖资料,他爱不释手地翻阅和临写。有时,还在坟地去看墓碑,这更开阔了他的书法视野。上了大学,有机会阅读一些古文字书籍,他的习字兴趣更加广泛,研习也更加深入。他的篆书人生也从雏型走向了快速成熟阶段。
植根传统文化
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他酷爱藏书和读书。他的书房四壁皆是书籍,高达房顶的数幢书架,每架都摆得满满当当,桌上、桌下、地面,尽是书堆,略数起来,接近万册。走进他的书房,才让人惊叹什么才是书山。这堆书山,自然少不了书法系列的书籍,价值昂贵的70卷线装《中国书法全集》,稀有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篡》、《金文总集》、《中国传世书法》及数以百计的书法单册霎时显眼;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摄影、舞蹈、曲艺、杂技等分类明确的系列专业书籍;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系列专著;还有建筑、服饰、文物、古玩之类的重要书籍及各种样式的工具书等等充斥其中。这些书籍中,书法系列的书籍是他的最好的老师,平时,有时间就翻阅、临摹,对提高他的书艺作用甚大;其他系列的书籍,对提高自身素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海之渊,无不涉猎,看书已使他到了“疯狂”的地步。也正如此使他在“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其器” 的古训中,书法的成就和修养得以巨大的进步。他也直言这与他对古文化的酷爱有直接关系。
王鸿玉先生的作品
博学在启示中提升
各种艺术理论虽有区别,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比如美学上的均衡、对比、多样化统一的形式美原则,就是所有艺术种类必须遵循的原理。对于这些他都有自己的独到的认识。在艺术领域,他有三种艺术形式最喜欢:除了书法之外,还喜欢文艺评论和京剧。比如,写文艺评论,必须掌握多种艺术门类的形式美特点,如美术构图上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对比手法;音乐的节奏快慢、音调高低、时值长短的对比手法;舞蹈动作的强弱、大小、快慢的对比手法;电影中蒙大奇处理过程中画面、结构、节奏的对比手法,等等,都与书法中在笔法、墨法、结字法上采用的轻重、虚实、干湿、疏密、张弛等手法相同,掌握所有艺术种类形式美的这种共性和特点,运用到书法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再如京剧上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也都贯穿着强烈的对比的形式美原则。当然,这种对比原则要与均衡、呼应等形式美原则统一在艺术形式之中,使其和谐起来,才能产生好的艺术效果。
学习书法,除了读贴、欣赏、借鉴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练习。他说他练习书法,从来不占正常的工作时间,但晚上和节假日他是从不放过,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有一次,为了写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他奋笔疾书,一夜连写数遍,不觉已到凌晨5点,于是洗脸,随便弄点吃的,又按时上班去了。
做点事情为社会
先生被人称道的另一面是不求闻达,不事张扬。他的格言是:“人生在世,不能白活,要为社会做点事情。”正因为如此,他默默奋力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孜孜不倦地进取和追求。白天繁忙的公务有时累得精疲力竭,但毫无怨言,晚上归来,不是继续完成白天尚未完成的工作,就是伏案翻书学习和练习书法;象他说的一样从书堆中寻找为社会做事的本领。正如一头黄牛,只是默默奋力,从不思张扬。于是鸿玉先生的成名就成了必然。
作品如人品,借用王振亚先生对他作品的经典点评那就是,鸿玉的书法以篆隶为主,兼攻小楷行草。他的篆书不是属于“疏放妍妙”的江南风格,而是归于北方特点的“中原古法”,追求笔势雄强,寻求整体效果。作品的章法追求形式的美妙,笔法、墨法、结字法,常常采取轻重、虚实、干湿、粗细、疏密、浓淡、张弛、纵敛、呼应的对比手法。整个作品呈现出严整多变化,周密中见疏落,凝聚中有流动,沉稳中不失空灵的多变风格。篆书讲究笔力和书势,遵循“多力丰筋者圣”、“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原则,运用力学原理,使字呈现出一种酣畅淋漓的张力。因此,他的篆书既有传统的“古法”,字里行间散发着李斯、李阳冰、邓石如、杨沂孙、吴让之、吴大徵、赵之谦、吴昌硕篆书的味道,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识和体会,创作出有别于前人的艺术风格,使作品呈现出时代的新意。这正是鸿玉的篆书之所以受人称道的原因所在。
王鸿玉先生的作品
他的隶书取法于汉隶,融于魏笔,也吸收了清人隶法,在借鉴古人隶书笔法的基础上,力求使作品多样化,有的以纵势见长,有的以横势取胜,有的追求古涩,有的探求空灵,整个作品表现出一种醇正古雅的风格。
特别令人陶醉的是鸿玉的小行草。那苍劲的用笔、流畅的线条、醇厚的韵味、严谨的法度,不难看出王羲之、赵孟頫 、文徵明的行草对他的书法的深厚影响。
在此诚愿鸿玉先生继续前进,在攀登艺术高峰路上辉煌连连!
链接:王鸿玉艺术简介
王鸿玉,河南获嘉人,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出生,一九六六年七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巡视员;现为河南省文联及河南省书协、河南省书画院顾问,河南省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慈善书画院院长,河南省鸿儒书画院院长,中国书协会员,郑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术指导委员、客座教授,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名誉会长等。
书法擅长篆书、隶书和行草书。篆书属“中原古法”,追求笔势雄强,笔法、章法、结字法力求在干湿、疏密、浓淡中变化,努力使作品呈现出严整中多变化、周密中见疏落,凝聚中有流动,沉稳中不失空灵的多变风格。行草突出用笔苍劲,线条流畅,韵味醇厚,法度严谨。隶书取法汉隶,融于魏笔,风格寻求古雅。曾出版《王鸿玉篆隶作品集》(一九九二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二十一世纪中国实力派书画作品集•王鸿玉专辑》(二○○二年,东方书法杂志社、香港东方艺术中心编辑出版)、《王鸿玉篆书千字文》(二○○六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出,曾获『第三届世界和平书画展』大奖(一九九八年,澳大利亚悉尼)、『第四届世界和平书画展』大奖(一九九九年,荷兰哥罗宁根)、『千禧和平书画展』大奖(二○○二年,美国旧金山)、『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书法特别金奖(一九九九年,香港)、『第四界华人艺术大展』书法国际特别奖(二○○○年,香港)、『中国艺术家长卷』金杯奖(二○○○年,北京)、『第四届[祖国颁]国际书画摄影大赛』书法特等奖(二○○二年,西安)、『中国艺术星空』金奖(二○○三年,北京)、『艺术名家[金杯奖]』银奖(二○○三年,北京)等。
此外,在剧团任编剧和导演期间,先后排演了《红云岗》、《泅渡之前》等十个现代戏。之后,在新乡市文化局、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河南省文联工作期间,于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邓小平文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等五十余篇论文。主编或参与主编的书籍有:《理解与阐释》、》《杨兰春编导艺术论》、《杨兰春戏曲语言艺术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等十余部。其中,《理解与阐释》获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被评为一九九四年河南省十大文艺成果,荣获河南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等。
作品及辞条被收入《中国艺术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华人物辞海•当代大文化卷》、《中国历代书法家大辞典》等七十余种书籍,书法作品被一些碑林和名胜上石,还被一些博物馆收藏,《人民日报》(***版)、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等分别作过专题介绍。【原标题:鸿儒博雅墨如玉——浅识王鸿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