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他入选“2006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商报记者龚瑾见习记者弓伟波
[事件]得奖,“他配”
1月17日中午,刚结束上午工作的王一硕正在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迷糊中,听见朋友兴奋的声音:“你当选2006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了。”含糊“嗯”了几声后,王一硕翻身继续大睡,下午还有不少工作等着他。
“现在对我来说,学业是最重要的,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年轻的王一硕一抬头,额头上便显出几道深深的皱纹。
现在的王一硕每天仍穿梭在图书馆、实验楼与宿舍之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按照给自己定的生活标准,王一硕一天三顿的伙食费仍不会超过5元钱。
王一硕获奖的消息,整个河南中医学院的师生几乎都知道了。他的大学同学郑亚丽说:“他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很要强,学习、为人都不错。提前还款、到西部去做志愿者,一般人很难做到。得这个奖,他配。”
王一硕的导师张振凌评价说:“他讲诚信、知恩必报,这是获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原因]清贫,依然提前还贷
2000年8月份,新乡长垣农村的王一硕收到河南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他还在西安打工,学校还发电报说如果因交不起学费才没来报到,学校帮助联系国家助学贷款。
王一硕一次性贷出3年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共计2.4万元。
王一硕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要不是助学贷款,没准儿我还在西安打工呢?”
2005年12月15日,王一硕将积攒的26770元钱还给了银行,成为河南省提前偿还助学贷款第一人。
尽管当时他家有6口人,一家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里,尽管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17英寸的旧电视,王一硕还是在自己距离还款期限还有10个月的时候还款。
感恩,去支援西部
“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是王一硕父亲王修道的口头禅。王一硕记住了这句话,2003年,他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去北京、上海的工作机会,选择了去陕西当志愿者。
王一硕有自己的考虑:“要不是国家帮助我咋能上大学?再说也应该去锻炼锻炼。”
2003年8月25日,王一硕被分配到陕西省麟游县科技局,成为全国首批支援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中的一员。
在王一硕的指导下,麟游县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多亩,每亩地为农民增收500多元。在那里,王一硕帮助麟游县药材公司通过GSP认证,他还帮助麟游县的几家制药厂通过了GMP(药品生产质量规范)认证。
2004年10月,结束一年服务期的王一硕返回郑州。3个月后,他考上了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的研究生。
[感言]
诚信,“让我机会更多”
除了忙着研究生的学业,在业余时间,王一硕还为一些“实在无法推托的企业”做GMP认证顾问。
2005年,王一硕正在为一家制药企业做认证工作,别的企业打算以二倍的工资将其挖走。他当时就拒绝了:“一锤子的买卖我不做。也是诚信让我拥有更多机会。”
鉴于王一硕的出色表现,很多企业老总主动帮他联系业务,最多时,同时邀请他的企业达到了6家。
虽然自己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王一硕现在却还义务担任着麟游县科技局的技术顾问。在他的眼中,麟游县就是他的第二故乡,能帮上忙的地方尽量要帮。
[人生]
日记,见证这个大学生
“迷彩服我穿了3年。要找工作了,得换身行头。骑着自行车去火车站逛了3趟,还是没找到便宜的西装。同学说,有个地方卖60元一套的西装,可以去看看。”
——60元的西装成了王一硕大学期间穿的最贵的衣服。
“穿得不好,我也曾自卑过。但其他方面我终会比别人做得出色。”
——3年的大学生涯,王一硕的成绩门门优秀。
“诚信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个人的名片。”王一硕想借助本报与所有的大学生共勉。【原标题:王一硕入选大学生年度人物: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