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乡 >> 新乡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新乡

节日民俗

2013/9/23 14:20:16 点击数: 【字体:


  节日民俗,就是亲戚朋友之间利用节日互相交往、探望的礼俗。 

  民间走亲戚,五十年代前后,多步行和坐车。步行也叫“地奔(音绷)”,七里八里一会就到。妇女脚小,地奔不行,于是就是套车,用四轮太平车和两轮轿车,上边用席和柳椽圈一个棚子,因此叫“不棱车”。六七十年代有了架子车代步,或男人拉着妻小,或孙子拉着爷奶,方便多了。七十年代后有拖拉机、自行车,八十年代后有了摩托车、三轮、汽车等。 

  节 日 

  民间走亲戚,大都是在节假日,长垣节日分传统节日农历和公历节日两类。 

  传统节日 

 
长垣传统节日旧有一、二十个,大都是贫苦农民借助某一件事给以纪念,或休息、或改善生活。主要的有:

    一、春节 

  正月初一,俗称“年歇”或“年下”,为汉族最大 节日。这天,人人早起,早饭吃饺子,穿戴一新,烧香、燃烛、放鞭炮、敬祖先、拜尊长。吃五更饺子,饭后邻里、亲族则相互拜年祝贺。儿童到处讨要核桃、糖果。初二开始走亲戚。节日里机关放假,学校放学,商贾停业,工厂停产,城乡安详欢乐。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俗称“小年”。其形式与初一同,只是不起早,不拜年,也不吃饺子,改吃元宵,所以叫吃元宵节。过了元宵节新年才算正式过完。从正月十五到十六,城乡悬灯、提灯、放烟火,同时,有旱船、舞狮、大头、腰鼓、秧歌等民间文娱活动闹遍城镇。

    公历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走亲戚,并不是都在五月初五那一天,而是在初五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这次走亲戚只限闺女、女婿走娘家。 

  端午节走亲戚也叫“走麦罢亲戚”,实际是庆贺麦收而行的礼。端午节后麦子都打下来了,经过一冬一春饥荒的农民,多少都有了点粮食。加上麦已打完,小秋已中上,农民已转入正常的秋田管理,人们可以缓缓气,松松劲。趁闺女来,居家吃一天好饭菜补养补养,借休整享受一番。 

  为何不在端阳节那天走亲戚,因为那天太忙。根据长垣气候,五月初五,地理麦子还没有收完,场里麦子更没有打完,家里地里一齐忙。五十年代前还有“见籽不说苗”的旧习,正是三夏虎口夺粮的时候,农民是不会放下“收麦炸豆”的紧活而坐家享受的。
 
  端午节多吃油炸的食物,像糖糕、油条(不会炸油条的妇女也会炸“油馍片”)、油馍片(过去开封称“老鸹头”)、焦叶等。所以,端午后走亲戚时也大都带上油炸的食品,如糖糕、菜角、焦叶之类。 

  与五月节走亲戚相关的,还有麦罢叫闺女。麦忙后,有了空闲,与六月初一或六月初六前后,把头年出门的闺女请回来,在家给婆家人做“满家鞋”。当然,闺女来时,女婿也要来,也要带礼。闺女完成“满家鞋”后,临回婆家走时,爹娘还要送竹帘子、小床、夏衣,还有食品。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切礼俗都在变。端午走亲戚,有的干脆到集镇买些油炸食品糖糕、菜角及油条一类,再加上其他饮料,倒是省事多了。
 
    中秋节 

  八月十五,正是秋高气爽,瓜果成熟,菜蔬丰富之时,民间都有大举庆贺活动。除自己团圆外,还要把这种喜庆气氛,幸福的感觉送到亲戚朋友家。 

  中秋节的月饼长垣有两种,一种是从市场买来的月饼,也就是尽人皆知,大小、形状各异那种月饼,不仅可以“圆月”,可以吃,也可以走亲戚掂。另一种月饼是用白面做的,因只在八月十五前后做,所以叫“面月饼”、“锅盔”。它的制法很简单:把小麦面放好以后,掐成适当的蛋,用擀杖擀成巴掌大圆片,里面包上红白糖或芝麻盐(把芝麻、花椒在铁锅内背熟,擀碎掺盐而成),团成甜、咸两种不同口味的面快,用擀杖再次擀成巴掌大的片,用事先制好的月饼模子,在上面捺出花纹,再在周围滚上一圈齿牙。放在笼内蒸熟即可。做面月饼,主要是由于物资匮乏的原因。从八十年代后,人们已很少再蒸面月饼,至今几乎绝迹。如果把“月饼”和“面月饼”作一番比较。人们会发现,面月饼不光省钱,而且更原始,为久远的风俗遗传。两种月饼属于两个生产形态,要从民俗起源的意义上说,“面月饼”的文化意义远过于月饼。 

  中秋节走亲戚送月饼,一般都在中秋节前送到,不能节后送,过了节就成“剩”月饼了。 

  八月十五送月饼,新婚闺女送的多,四斤、六斤,都是双,最多的还有送十斤的。八十年代以后,在城里,送酒送水果的多起来,但无论送什么,月饼绝对少不了。这种礼俗也感染了农村,很多人都是几斤月饼,一两箱水果。其他亲戚,如侄瞧姑,外甥看舅,一般二斤月饼也就是了,多少无统一规定。
 
    其它 

  在长垣县还有两种亲友之间往来礼俗,那就是“揭痂”和“瞧病”。 

  揭痂 

  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孩子,周岁以内要种“花”,也叫栽花。“花”就是天花,也就是预防天花种的牛痘。在过去,小孩没种牛痘得了天花,轻者落麻子,重者丧命。所以,孩子出“花”往往是令全家人坐卧不安的事。小孩种了牛痘,一般都“发”,称“花发了”。“花”都种在小孩左胳膊上,于是父母就在小孩左衣袖上缀个红布条,告诉人们小孩载“花”了。“发”了的“花”,是一个脓包,十天左右,脓包渐好,成了一个痂,俗称“疙臜”。出天花是危险事,种了牛痘可以防天花,这可是大好事。所以,小孩的姥姥要在孩子“花”结痂后,置办礼物瞧外孙,这就是揭痂礼,也叫揭痂。 

  焦饼,是用麦面烙成,海碗口大小,极香极脆,有的还沾有芝麻。既然小孩不会吃为啥姥娘还拿,那是一种期望与象征,希望外孙的痂快好快掉,干的像焦饼一样。 

  盖“花”衫是一件衣服,姥娘亲手缝的,多是花洋布,表现了姥姥对外孙的关心。 

  八十年代以后,天花消失了,孩子们都不再种花,“揭痂礼”也逐渐消失。
 
  瞧病 

  亲戚朋友病了,要执礼去瞧。这个病不是医学概念上的病,什么害眼长疮,发热流鼻涕打嚏喷,这些病民间全不当回事。民间一传说谁“病”了,那就是严重了,厉害了,卧床不起了,或住院抢救了,开刀了,这就要去瞧。说到开刀,民间对“动手术”有个恐惧,那怕摘个良性瘤,割个阑尾炎,都十分害怕,也列入“大病”行列。 

  瞧病人之礼,一般是红、白糖、糕点、水果或者知道病人平时爱吃和能吃的食品,馍、肉都不兴送。瞧看时,问候病人,不能问“啥病?”要说:“好些了吧!”因为生的“病”有时不好说出口,问啥病显得不懂情理。瞧病不能大声说话,也不能时间长,说很多话。瞧罢出来,只能问缺钱不缺,还不能当着病人面问,免得增加病人精神负担。若是二次去,见病人说说:“好多了,比那回来强多了!”就是没有好转,也要如此这般谎话一回! 

  瞧病人要在上午,忌下午忌傍晚。当然瞧在医院住院病人另当别论。 

  另外,亲友间偶有特殊情况出现,也要前往瞧看、问候,礼物多少不拘,视情况而定,以示关心。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生活民俗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