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矾楼
新矾楼建成之后,按原来的设想,以矾楼京都第一,72家正店之首的名气经营饭店,生意一定很兴旺发达,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投入运行初始,生意还算兴旺,但红火一阵之后,生意就清淡下来,几经改组,始终无大的起色,一直处于尴尬之中。这一切又都是因为什么?很值得人们探讨和深思。
首先应该探寻一下宋代矾楼兴旺的原因,矾楼开张之始是经销白矾的。北宋时期弘文抑武,文化事业十分繁荣,纸张的需求大量增加,据说当时开封的造纸作坊有一二百家之多,而白矾是造纸的必须之物,经营白矾的矾楼,生意兴旺自在情理之中。后来矾楼改营酿酒业,宋仁宗为了增加税收,拨定京都3000户在矾楼取酒沽卖。这时的矾楼不仅只是一个大型的酿酒作坊,更是一座类似今天酒类专卖的钦定批发商了。
经营白矾和酿酒使矾楼的主人发了财,于宣和年间重建了新矾楼。新矾楼不仅建筑华丽、壮观,每到夜晚,灯烛齐明,光华灿烂,更使“矾楼灯火”成为汴梁一大盛景。更重要的是这个酒楼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座纯粹的酒楼——饮宴的场所,她拥有京都第一流的艺伎。按宋代的规定,官(歌)伎陪酒、陪宴、陪游、陪歌舞、弹唱是被允许的,妓亦作伎,本来就是具有某种技艺专长,尤善歌舞,兼对男人提供服务的女子。唐宋时代的许多文人、官僚大都狎妓,概不能免。宋代的矾楼很有点类似今天“***”“歌舞厅”的味道。正因为有许多“艳帜”作幌子,才招来那么多人到矾楼来饮宴、歌舞;才“饮徒常千余人”;才“夜深灯火上矾楼”。这一切并非自李师师起,早在宋真宗年代就有太学生沈偕携名妓蔡元奴在矾楼彻夜饮酒并将当晚全部酒客耗费包下来的记载。只不过李师师人长得漂亮,且擅歌舞、书画,为人仗义有侠风,被人称为花魁,后来居上,成为歌伎之首。特别是她和宋徽宗结交之后,更是身价百倍、为人乐道。对于宋徽宗、李师师这两个人物,不能只简单地视作“皇帝与妓女“,他们一个是书坛圣手——瘦金体的创始者,一个是歌坛名人,技压群芳。正是他二人的结合,为宋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绝响,为矾楼留下了千年不衰的盛名。尤其是当金兵进犯汴京时,李师师把皇帝所赐金银珠宝及一生积蓄,上书开封府尹、全部捐献,资助河北义军军饷。这可不是一般妓女,甚至不是一些官僚、士绅所能办得到的。 对于今日矾楼的开发和利用,似乎仍应以宋词、宋乐、宋歌以及舞蹈等高品位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为主。合理使用楼内空间,开展各类定期或不定期与文化有关的展览和表演活动。当然,酒楼、饭店、旅社不是不可以开,但不能作为矾楼经营的主体,留出空间让大众参与进来,则人气自旺矣。
开发“楼院旅游”是条新路子,借矾楼之名把内容丰富、充实起来,“夜深灯火上矾楼”的盛景一定会重现。(原标题:宋代矾楼兴盛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