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11项建筑
2012/3/31 11:38:0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该寺因山而得名,清景日昣《说嵩》:“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发祥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又称佛陀),在登封嵩山首
汉三阙
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建于东汉年间(公元118-123年),是中国仅存的时代最早的庙阙,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雕刻于汉三阙上的图画、篆书、铭文十分精美,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中岳庙
中岳庙,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历史上汉武帝对于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氏对中岳庙“情”有独钟,使它声望日益兴盛。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得宠”于历代帝王,由此可见一斑。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阁、廊庑等共400余间,气势恢宏。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孝明帝
正光元年(520年),改名“闲居寺”,并广为增建,殿宇达千余间,僧众700余人。隋文帝仁寿二年(601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当时楼阁相连,亭殿交辉,盛极一时。据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广大佛刹,殚极国才,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一千间。”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惟此塔为北魏时物,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
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登封市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积翠峰下。该寺原为魏孝文帝(471~499年)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赐名会善寺。
唐武则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钢佛像于寺内。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皆出于该寺。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又名“封禅寺”:后梁时废。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5年)又赐名“万寿禅寺”。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年)春、冬,高宗两访潘师正,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年)进士庞式曾在嵩阳观聚徒讲学,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宋至道年间(995~997年)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景祐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一时声名大振。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书院更名承天宫,明重修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叶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介又复兴书院并增建修补。耿介亲自执教,传旨授业,成绩显著。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补修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特别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先后修建了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三益斋,并增设场垣。
启母阙
启母阙,位于登封市城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万岁峰下,为启母庙前的神道阙。阙身记载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四周还雕有宴饮、百戏、幻术、启母化石、车马出行及夏禹化熊等70余幅画像。
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北周公庙内。现存建筑自南向北有照壁、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周公测景台石表、周公庙卷棚、大殿(各三间)、观星台、卷棚、帝尧殿(各三间)等。观星台建于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属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命郭守敬、王恂等人进行历法改革,于是在全国北纬15°~65°之间建立了27个天文台和观测站。此台即是其中之一。(原标题:8处11项建筑)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