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裴李岗遗址的“石磨盘”,解开新石器时代的秘密(四)
2012/4/1 9:15:3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2007年6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在新郑市唐户村进行考古发掘时,又有一个意外的惊喜,终于发现了8000年前裴李岗人居住的房屋基址。
1977年,裴李岗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磨、石棒以及陶器等。但遗憾的是,在裴李岗地区附近并没有发现同时期的房屋的基址。这次唐户遗址房屋基址的发现则弥补了这一缺撼。
唐户遗址环绕在麦田之中,被一个个探方均匀地等分。探方里遍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浅坑,浅坑平面形状多为不规则形,偶有椭圆形,浅坑的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一些圆柱形的洞。
这些裴李岗时期人类居住的“房子”,其实都是半地穴式的小窝棚,多是三、四个人居住在一起。唐户遗址内发现的可确认的裴李岗房址目前已有42座。
从这些房屋遗址中专家推测出,先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躲避寒冷的入侵和野兽的袭击。
从此,人们走出山洞或地穴,形成了古老氏族村落。住进自己建造的房屋,冬可避风寒,夏可遮酷暑,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以后,人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007年9月17日,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以及当年参与裴李岗考古发掘的数十位知名考古学家聚集新郑,纪念裴李岗遗址发现30周年。
在此之际,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带着虔诚的信仰来到这个神秘而又普通的村庄裴李岗。
对这几位老人来说,这里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30年前,裴李岗遗址发掘的时候,他们吃住、工作都在这里,这片土地给予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骄傲,也几乎费尽了他们毕生的心血。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对这块土地眷念不舍。
裴李岗遗址就位于村庄西南的这处岗地上,大约两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经过几次挖掘后,现在这里早用沙土把遗址重新填埋了起来,如今人们看到的只是一片普普通通的麦地。
遗址的形状很像人的鞋底,东边的“鞋跟”是原始村落的生活区,西边的“鞋掌”是墓葬区,双洎河从遗址西面由北向南流过,然后紧靠遗址南部折向东流,岗地就处在这一河湾上。这是新石器早期农业聚落的普遍特点,是当时的条件所决定的。
新石器早期,农业刚刚起源,聚落地点一般选择在山脉与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这一带没有茂密的森林,容易开辟田地,这些地方也是从采集向农业种植过渡最适宜的地理环境。当时人类还不知打井取水,所以建立定居点时,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临水而居。
8000年前,当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还处在人兽杂处、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
而在新郑裴李岗这片土地上,先民们已经开始用他们仍显笨拙的双手,创造性地扎根大地搭起了茅草房屋,形成了氏族村落,开始过着较为安稳的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已经在这里产生了……
男人们不断地打磨着石斧、石铲、石镰准备进行耕作,种植粟类植物;而女人们则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用石磨盘、石磨棒耐心地碾磨着谷物、加工着粟粮。
他们定期举行不同的祭祀活动,乞求上苍给予他们富裕和兴旺。
在他们的氏族公共墓地,成年人死了不分男女,一律头南脚北安葬。同时,还根据他们生前的功劳和性别来陪葬不同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当石磨盘上碾出深深地凹痕时,她们的生命也到了尽头,这最亲密的工具变成了她们重要的陪葬品。这就是中原最古老的文明。从这里开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拉开了帷幕。
如今,裴李岗村和中原普通的农村没有两样。虽然,这里经过数千年的风雨荡涤,早期文明的遗迹已经淹没地下。
但是,关于裴李岗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这里留给我们太多的神秘,太多的难解之谜!
裴李岗的先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他们周围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他们会不会为后世留下些什么呢?
这一切,仍旧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原标题:裴李岗遗址的“石磨盘”,解开新石器时代的秘密(四))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生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