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新郑裴李岗遗址的“石磨盘”,解开新石器时代的秘密(一)

2012/4/1 9:09:22 点击数: 【字体:

 
    李铁旦赶忙放下铁锹,开始用手扒开周围的泥土,渐渐地一个硬梆梆的椭圆型石板出现在眼前。他仔细一看,这个石板大约有70公分长,30公分宽,上面居然还长有“小腿”。
        
    这里埋的是个什么东西呀?李铁旦一声呼喊,大家都围了过来。但是,谁也猜不透它到底什么东西。这个石板会不会就是薛干部说的文物呢?想到这里,李铁旦心里高兴极了。
        
    不久,更令李铁旦即好奇又纳闷的是,他居然又在石板的旁边挖出了一个类似棒槌的石棒和一些已经石化的零碎骨头。这些东西恐怕就是前几天县里薛干部在村里所说的“文物”!
      
    高兴的李铁旦急忙叫伙伴们找来一条麻袋,然后把这些石器装进麻袋里扎好。做完这一切,李铁旦背起麻袋就急忙往县城赶去,他想给县里的薛干部一个意外的惊喜。
      
    李铁旦心里想着,自己今天就是再累也得把这个东西背到县城,交给薛干部,让他知道咱裴李岗村姓李的觉悟有多高!也许这些东西多少会给我们李氏家族带来些骄傲。
      
     当年的李铁旦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自己肩膀上扛着的这块笨重的石板,将带出中国20世纪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它的出现可以把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1000多年。
       
    他祖祖辈辈居住的裴李岗村,也会因这块笨重石板的突然出现而闻名于世。
     
     30年后的今天,李铁旦麻袋里的这个石板正端端正正地摆在新郑市博物馆的橱窗里。它前面的纸板上标注着这样的文字:石磨盘、石磨盘棒,裴李岗出土。
      
    今天,当我们追溯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过程,这位老人是不能不说的人物。他就是30年前,亲手从李铁旦扛来的麻袋中取出石磨盘的新郑县文化馆文物干部薛文灿。
      
    其实,20世纪50年代,薛文灿还在新郑县裴李岗村附近的一所小学当校长。平时在村民家,他也曾看到过这样的石板,谁也没有想过它究竟是何物,为什么地里会有这些东西?
    
    60年代初,薛文灿被调到县文化馆,才开始接触考古工作。在此期间,文化馆又收集到群众捐献的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但却弄不清是什么时代的文物,也叫不出器物名称。
    
    于是,他们就把像长石板,两头圆形,一面有稍凹的面,另一面有四个矮足的器物,起了个名字叫“石碾盘”。到1969年冬,这时县文化馆已收集到石磨盘、石磨棒近二十件。
   
    1972年2月29日,《河南日报》第四版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题为《我省出土的历史文物介绍》中,有一幅新郑县裴李岗村1965年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照片。文字注明是“原始社会晚期的石碾盘和石棒”,没有说明其具体时代,笼统地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这些石磨盘到底是什么时期的遗物呢?它们属于哪一种考古文化类型呢?为什么在它以后的文化层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呢?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这些问题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注意和重视,考古工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但是,石磨盘每次的出现都像谜一样行踪诡秘,很少留下可供参考的地层关系和伴随出土的陶器等物品。所以,年代问题一直是考古工作者追寻的课题。
    
    不过考古工作者发现,这种石磨盘非常典型,它从不见于仰韶文化以及随后的龙山文化。因此,在考古学界引起诸多猜测,但是始终没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1973年,国家文物局举办“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国文物展,向全国各地征集文物,新郑县文化馆推荐送去一套石磨盘、石磨棒。在国外展出时,这套原始社会的遗物备受观众的青睐,他们在惊叹之余也对它出土的具体地点和时代提出了疑问。
 
    信息很快反馈回国,国家文物局鉴于此,立即责成河南省文化局对其面貌进行调查落实。于是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组成了一个调查组,即刻进驻裴李岗村。

    经过多方调查,石磨盘之谜仍然是悬而未决的疑案,所以正在国外展出的裴李岗遗物被撤换、退回原地。
 
    这件事对河南省文物界震动很大,更是让新郑县文化馆的薛文灿,感到十分地难堪。
 
    薛文灿介绍说:1975年通知新郑,叫领取这文物,我去了。我去以后,我看到这两件东西以后,心里面就沉甸甸的,感到这么好的文物弄不清出土地点,弄不清时代,感到很惋惜,心里很沉重。所以,内心里下决心要想办法,要弄清这文物时代和出土的地点,从那个时候起就一直挂在心里,这个问题就挂在心里,就是这个情况。
 
    1975年冬,新郑县观音寺公社唐户村正在大规模进行土地平整。突然,发现了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为抢救这里的遗存,当时开封地区文管会的负责人崔耕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在唐户村进行钻探和试掘。同时,决定在这里开办考古培训班。
 
    其实,第一期文物考古短训班的学员大都是从新郑城关和各公社召集来的农民。崔耕这次在新郑举办培训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抢救性发掘唐户仰韶遗址,更重要的是想借此机会培养一批文物干部,扎扎实实地做一番事业。
 
    在此期间,有关石磨盘的来历成为培训班议论最多的话题。于是,探寻石磨盘的来历,变成培训班的重要目标。但是,他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却一无所获,连一个灰坑也没有钻探到,更别说是石磨盘了,这不禁使他们感到有些失望和茫然。

    随着,唐户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的结束,这期考古短训班也解散了,学员一般都回到自己的本地区继续做文物保护工作。而神秘莫恻的石磨盘,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新郑裴李岗遗址的“石磨盘”,解开新石器时代的秘密(一)

    1977年春节过后,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又联合在新郑县文化馆,继续举办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修复整理唐户遗址出土的器物和编写整理唐户遗址发掘简报。

    虽然,这时有关石磨盘之谜的种种猜测被暂时搁置一旁,但是谁也没忘记它的存在.(原标题:裴李岗遗址的“石磨盘”,解开新石器时代的秘密(一))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