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台两千多年传奇身世
2014/6/18 17:29:5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禹王台的诞生,是开封这座千年古都历受黄河之苦的见证;在黄河一次一次的灭顶之灾中,开封人希望通过它来降服洪水,并佑民平安。但禹王台的诞生并非如此简单,它有着怎样复杂的荣耀,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与秘密?
供河神,也供李白杜甫?
1923年3月21日,位于开封东南一隅的禹王台,迎来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康有为。
这是极尽轰动的一幕:争相一堵康氏风采的仕女百姓,包括省长、督理在内前呼后拥的各路要员,所有隆重的元素都在禹王台汇聚、上演。
这一年,康有为已经65岁,白发苍苍中,他前往洛阳为吴佩孚贺寿,之后便来到开封,龙亭、铁塔、相国寺一番饱游,便到了告别的时刻。告别的舞台,被选在禹王台。
八十多年之后的一个上午,霏霏细雨打在禹王台上,悄然无声,寂寞的院落,少见游踪。冷冷清清之中,已无法想象康氏当年送别时的辉煌,只能从镌刻在禹王殿墙壁上的诗碑上,领略一番:“将军勒马出郊关,前驱百骑走材官。……远上吹台饯行人,洒扫桧柏陈花熏。将军先侯立于门,登高万里来风云。……”
这是一幕诡异的场景,多年之前,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时,就有点疑惑:康氏的送别,为何选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因为从名字上来看,禹王台更像一座类似龙王庙的所在,但为何偏偏当时的文坛大腕儿喜欢上了这里?
原为10米高的高台,经过尘沙淤积,只剩下4米有余。我们远远望去,并不觉得多么巍峨。直到跟前,才从其台前竖立的题有“古吹台”字样的牌坊上,感到了高度的变化。
牌坊下有石阶直通台上。拾级而上,迎面是面阔三间的御书楼,该楼是为康熙所题的“功存河洛”四字门楣所建;“功存河洛”原迹保存在别处,这里不过是复制品罢了。
在该楼一侧的墙壁上,即镶嵌着康有为的《游禹王台诗碑》,我们关于历史的想象,即来自于其开张自如的笔意。
御书楼后面的院子里,雕刻有师旷抚琴雕像,这位盲音乐家的神态,还是刻画得比较细微的;过此院进入另一重院落,就是禹王庙。禹王庙正殿内供奉着大禹的雕像,其东西两墙则是砖雕的大禹治水图和治水成功后的庆功图。
遗憾的是,此大禹像已非1927年前的彼大禹像。那时的大禹像为八尺高的铜像,明嘉靖年间所造,可惜的是,“破坏大王”冯玉祥主政河南时,将之毁掉造了枪弹。
在禹王庙两侧各有一个偏院,其中东偏院为供奉着李白、杜甫、高适的三贤祠,西偏院为供奉着38位治水功臣的水德祠。
既供奉河神大禹,又供奉乐师、诗人、治水功臣,禹王台的信仰为何如此庞杂?
乐师吹箫为何选高台?
“这跟禹王台复杂的历史有关,禹王台最初为师旷的古吹台。”禹王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冯磊介绍说。
我们在御书楼后的院子里,看到端坐在竹丛间沉迷抚琴的目盲老人,就是师旷。说起师旷,很多人并不陌生,古代著名的《阳春》、《白雪》古曲,就是他的杰作。
师旷这位春秋时期的晋国人,祖居山西洪洞,少时来到卫国边城仪邑(今开封)学习音乐,最终在此成为旷世大师。
有意思的是,他选择的学习场所非常特别,既非华堂,亦非茅屋,只是一座高高的台子而已,也就是今天的禹王台。
在那个时代,高高的土台子,俨然已成审美的客体,寻欢,宴乐,无高台而不尽兴,无高台也不华贵。
最有名的“始作俑者”是周文王,他建的灵台,引发了中国园林史上壮观的一幕,众多的效仿者引之为时尚潮流,如之后的楚王先后在湖北的潜江、安徽的亳州修建的章华台,吴王夫差在江苏苏州建造的姑苏台,都是一时之胜。
因此,在师旷学习音乐的地方,就出现了吹台。
吹台是师旷人生的转折点。他不仅在这里技艺大进,而且还收获了美丽的爱情。他娶了美丽的小师妹高娥为妻,从而在她的帮助下技艺登峰造极。
我们无法还原师旷在吹台的甜蜜往事,更无法追怀其艰难的学琴岁月,只是在历史的影子中,可以追踪到这位后来成为晋平王御用乐师的大师的存在。
巧合的是,我们留恋在师旷抚琴的雕像前时,细雨突然迅猛起来,“啪啪”地落下,砸在师旷所抚的琴上,掷然有声。
这是历史记载的形象注脚,还是自然的黑色幽默?我们不禁哑然。
吹台可是旧梁园?
师旷之后,吹台几经繁落。
西汉时期,成为吹台发展的转折点。正是经过汉文帝次子梁孝王刘武的刻意经营,吹台才成为西汉时期仅次于西安上林的皇家巨型园囿。
这一时期,它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梁园。
刘武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深得母后窦氏喜爱,被赏赐了许多金银珠宝。钱多了,这位被封为梁孝王的纨绔,便想玩些高雅。
他在自己的封地都城大梁(今开封),以吹台为基础大兴土木,广设亭台楼阁,其中有山石叠成的百灵山,山上有肤寸石、落猿台、栖龙岭,又开凿有巨大的雁池,池中有鹤洲等,宫馆与景区相连,连绵数里,奇果异树,珍禽异兽,无不毕备。
玩高雅光有“雅”的环境还不行,还需要一众玩文字游戏的文人,这样才能“雅”到千古。司马相如、枚乘这些当时的“头牌”都被延揽到梁园。所以,著名的《梁王兔园赋》等名作就出来了。
梁园因此成为开封的名片,历朝历代的文人“头牌”、“花魁”,到了开封没有不到吹台凭吊的。所以李白、杜甫、高适结伴来了,李白写下了著名的《侠客行》;他好像还不过瘾,又写下《梁园吟》。这样的名人效应,即便到了后来的康有为,他也是抵制不了的,不到这里来送别,好像有点入不了历史上的文人座次一样,所以颠颠儿地来了,又诗兴大发了一通,我们终于知道他来过了。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1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