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通透的老子

2014/6/18 17:17:45 点击数: 【字体:


    老子之为老子,就在于他不仅“老”得知道怎样去做,而且老得不屑去做了。

    在中国文化史中,真正能够与孔子相提并论的思想巨人,只有老子了。《史记》中曾记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大约年轻气盛而又博学多识的孔子对自己所创造的那套“以仁释礼”的学说很有信心,很想就这个问题向当时的“学术权威”——作为国家图书馆馆长(守藏使)的老子请教乃至切磋一番。但是老子却并不把那些死人说过的话放在心上,而是以大智若愚、大辩若呐的人生哲理将孔子数落了一番。有趣的是,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却并无任何怨言,反而不失风度地给老子以极高的评价,将其比作一尊“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老子哲学有两层内涵:从自然之道出发,顺应自然规律并用以修身的部分,即老子的“内圣”之学;从自然之道出发,利用自然规律并用以治人的部分,即老子的“外王”之术。前者追求一种“无为”的境界,后者追求一种“无不为”的后果。然而问题不仅在于我们将如何理解老子老于世故、老成持重、老谋深算、老奸巨滑的“南面之术”与其平和简朴、与世无争的“生活准则”之间的矛盾,我们还必须解释,在老子的内心深处,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层面,究竟哪个更为重要、更为真实?不然的话,我们虽然可以看到巨龙的外貌,但却仍然无法理解它的精神实质。
 
    事实上,类似的矛盾现象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在自己的周围便不难发现这样两类人:一类人张口闭口“真没劲”、“看透了”、“人生就是那么回事”,摆出一副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样子。然而临到利害关头、升迁路口,他们却从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努力,并暗中使用千般万般的伎俩。如此看来,在这些人那里,“无为”的人生哲学,只不过是掩盖其“无不为”之生活准则的烟幕弹,使竞争者对其放松警惕。另一类人则刚好相反,他们在竞争之前摩拳擦掌、枕戈待旦,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积极进取的样子,然而一旦竞争失败,则立即宣称“闹着玩”、“无所谓”、“我才不把它当回事呢”,装成一副超然事外、遗世高蹈的态度。如此看来,在这些人嘴里,“无为”的人生哲学,就像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是为维护其失败者的心理平衡……
 
    也许正是从这些“类似”的现象出发,有人便认为吗,老子这个人不是个失败者,就是个伪君子。说其是失败者,是因为他所宣扬的哲学确确实实是一种弱者的哲学、避世的哲学,即通过否定胜利者的意义来为失败者辩护的哲学。说其是伪君子,是因为他一方面宣扬消极避世,一万面还要著书立说,要用自已的思想来影响世人、干预社会。
 
    然而在我看来,这两种看法,多少都有些“以小子之心度老子之腹”的嫌疑。老子之为老子,是因为他对人生的险恶经历得太多,理解得太深了。在那个礼崩乐坏、人欲横流的年代里,老子看够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权力的角逐。看多了,理解了,也就悟透了。正因如此,他才有了那套世事洞明的学问、人情练达的文章。倘若按照他的学说来为人处世,什么隐忍、滑头、装傻、阴毒全有了。事实上,我们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阴谋家也确实从老子那里学会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然而,人们从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是一回事,老子本来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是另一回事。假如老子仅仅是一个老成持重、老谋深算的世故老人,那么他这条巨龙无论如何也上不了天;假如老子仅仅能教会人们如何保全自己、怎样算计别人,那么他顶多也就像鬼谷子那样,是一个高超的阴谋家罢了。不!老子绝不是这样,绝不仅仅是这样的!老子之为老子,就在于他不仅“老”得知道怎样去做,而且老得不屑去做了。如果凭借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去入世的话,老子绝对会达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地步,然而在老子看来,即使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取得了实际的利益,又有什么意思呢?于是才有了他那套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他看穿了、悟透了,于是便厌倦了、出走了,不是为了待价而沽,而是“莫知其所终”了。感谢关令尹喜强迫他留下了那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不然的话,我们也许至今尚不知道老子为何人呢。

    老子出走了,正是在出走的那一刹那,他也将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升华了。正像幽闭了多年的巨龙一样,终有一日便破壁而出了……

    老子走后,许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士并没有真正理解老子的智慧。比如说韩非子吧,他虽然写过《解老》、《喻老》等文字,却没有接受老子的人生哲学,故而他在《说难》中明知宫廷的险恶、仕途的艰难,却还是不厌其烦地向君王奉献着他的那套比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君人南面之术”,结果咎由自取,最终使那些狠毒的统治者将这些手段反过来用在了自己的身上,无缘无故地被毒死在狱中了。除韩非之外,还有商鞅,还有李斯,还有吕不韦……哪一位不是才华出众、智慧过人呢?而哪一位又能够颐养天年、得以善终呢?这一切,在睿智的老子那里,似乎已经预料到了。由于他不愿做这些人的榜样、先导,于是便厌倦了、出走了,到关外去了。我当然不相信老子出关后去印度创立宗教之类的神话,但有一点却是蛮有意味的,这就是佛教是一种比道家更崇尚智慧,也更为悲观的哲学。似乎可以推论,老子出关后,不创立宗教则已,要创立宗教的话,也只能是佛教这样的宗教了。

(原标题:通透的老子)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众日报(2014-03-2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