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台两千多年传奇身世(2)
2014/6/18 17:29:5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梁园为何在商丘?
令人疑惑的是,说到梁园,之前曾听到过“梁园在商丘”的说法,怎么忽然跑到了开封?
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梁孝王始都大梁,以其土地下湿,后迁睢阳”之说。此后的《括地志》、《元和郡县志》等典籍皆从其说,认为梁园在开封,梁孝王的都城最初就在开封,只不过后来迁移到了睢阳而已。
有意思的是,几年前,河南某地理研究部门曾利用航空遥感技术拍下约12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表下的影像,据此将对梁园是在商丘还是在开封做最终的了断,但似乎现在还没有公布结果。
孰是孰非,似乎还没有定论。
禹王台荣衰演变
一朝天子,一朝荣衰。经过了梁园的繁荣之后,吹台曾经一蹶不振,直到在唐代做阅兵的讲武台、在宋代做二姑庙的二姑台时,才小小繁荣了一把。
明代,为吹台又加进更为丰富的元素:先是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建了三贤祠,纪念李白、杜甫、高适的结伴登临;过了一段又改为“五贤”、“六贤”;直到今天又给李白弄了个“千金买壁”的“二奶门”。
明代加进的另一个元素,就是明嘉靖二年在古吹台上修建禹王庙了,古吹台因此也有了禹王台之名。
为何要在古吹台上建造禹王庙?
这与开封的沧桑命运相关。开封是一座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废的城市,“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这句顺口溜,说的正是开封屡次被黄河淹没的命运。无论灾害还是“以水代兵”,开封似乎常常难逃水劫。
征服黄河,成为开封人梦寐的夙愿。前来治河的于谦曾在城北两三公里远的铁牛村,铸镇河铁犀,希望借此镇住泛滥的洪水。
在古吹台上请来禹王,也是此意。漫步在开封城中,虽然丝毫体会不到洪水的危险,但已在黄河大堤10米以下的处境,可以想象当时开封人的担忧。建造一座禹王台再正常不过了。这与清代在开封城大规模建造几处龙王庙的做法异曲同工。
清代,在康熙七年和康熙三十年,禹王庙得到重修;到了乾隆十五年,南巡的乾隆曾至禹王台题诗一首,随后又修建了一座木牌坊。我们今日所见的禹王台格局,大约是这一时期所建的格局。
禹王台为何龟蛇围绕
有意思的是,禹王台周围的地形是按照龟蛇形态布置的:禹王台本身像一只俯卧的乌龟,周围修建有环形水渠,台南渠上修建了一座桥好像龟的头,台北修一桥像龟尾,而在台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渠上修建的四座小桥像龟的四只脚;在台西北至东北渠外堆一似蛇的土山,叫蛇山。
这样有趣的布局,看起来像一只驮着禹王台的龟,浮游在河流中。“这暗合了风水中的讲究,龟蛇即玄武北方之神,有保佑人们平安幸福之意。”禹王台公园副主任冯磊说。
匆匆转上一圈,禹王台的整体结构虽然了然于心,但总觉得还不十分过瘾。冯磊说,还有一通神秘的岣嵝碑没看呢。
这通碑也被称为禹王碑,镶嵌在禹王殿中禹王像后面的墙壁上,共77个字,分刻在四方碑块上。
冯磊指着碑上的字迹说:“你看,这些字的字体多奇特,非甲骨文也非钟鼎文,非篆也非隶,非草也非楷,很难辨认。”
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半天,有的看起来像象形字,有的根本无法猜测,看起来真如天书一般。
冯磊说,这些字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后亲笔所书,原刻石立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顶,但从来没有人见过。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经下了很大一番工夫寻找这通碑,但没有找到,他曾很遗憾地写过一首诗:“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
韩愈没见过,但有人见过。这个人叫何致,记载在《游宦记闻》里。该记载里说,在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致曾到衡山寻找这块石碑,经过樵夫的指引,终于见到了这块碑,拓片了两份,并将其中的一份献给转运使曹彦约。曹见拓片后十分惊奇,赶紧派人登山再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后来昆明、绍兴、南京、成都、西安和开封都有摹刻,其中开封的为清光绪二十三年河南巡抚刘树棠所摹,距今也有100多年。
岣嵝碑是否为大禹手书的真迹?不少人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为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而治水的大禹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其文字怎么可能比甲骨文还接近现代的文字?这可能是后人的伪造附会而已。
但即便是伪造,这些文字该怎么识读却难倒了不少人,它们究竟记载了什么样的内容?长时期内成为未解之谜。
直到明嘉靖年间,金石学家杨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终对碑文内容进行了破译,原来记载的是大禹率领先民历尽艰险治水的事迹。
对于一个饱受水灾最多的城市,大禹的愿望,何尝不是开封人民的愿望?
(原标题:禹王台两千多年传奇身世)作者:李长需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1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