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常常迎来的大批“外来闯入者”,不管是走进围墙,还是走进村民家,刘庄人早已习以为常。而对这些参观的游客来说,必须要去的地方,则是位于刘庄村中心位置的史来贺纪念馆。
参观者太多
过年也要开门
史来贺纪念馆位于刘庄村委会办公楼东侧,是一座造型十分别致的三层建筑,紧靠着高高的六层观光平台。乳白色的外墙瓷砖,与蓝宝石般的玻璃相间。朱红色铜钉门,极富民族特色。
就在河南商报记者探访刘庄时,来自河北邢台临城县南孟村的30多名村民,扶老携幼,也正在此参观。这其中有来过的,这次又专门带着家人来,“就是让大家都看看。”
史来贺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免费讲解,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来参观,工作人员随时接待。
刘庄村委会副主任刘俊荣说,别说一般的节假日,就是过年,也得安排人值班。从上世纪50年代刘庄因为皮棉亩产达到53.5公斤,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单位,史来贺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后,刘庄就出了名,开始接待一拨拨的各方来客。这其中,除了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基层干部,还有许多普通老百姓。
刘俊荣说,一些国家领导人来参观时,她经常负责参与接待,见过许多次国家领导人握着史来贺的手,激动不已。
纪念馆就是刘庄的历史
刘庄人对纪念馆感情也很深。
刘庄原来有个村史展览室,面积不是很大,两间屋左右。刘俊荣回忆,2003年4月23日,史来贺病逝后,许多村民非常悲痛,一些老人说:“哪怕我有一天老糊涂了,不认识人了,也不会忘记老书记。”
当时,村民们纷纷要求:希望有个地方,能经常瞻仰老书记的音容笑貌。为此,村里建过一个临时纪念馆。后来,如今的这个纪念馆开建,3年前正式落成。
多年来,富裕起来的刘庄接待了大批国内外客人。先后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专家、学者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千万人次,到刘庄参观考察。人数最多时,一天要接待38批次的客人。纪念馆开馆3年来,累计已接待30多万人次。
占地19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上下三层,布展照片300多幅,各类展品100余件……这里所展示的一切,集中展现了刘庄从赤贫到富裕的过程,以及史来贺付出的心血。史来贺的雕塑,安放在一楼大厅中央。3年来,每到清明时节和史来贺去世纪念日,刘庄村民和周边村民,都会自发前来,列队敬献花篮,深深鞠躬行礼,表达缅怀之情。
也许,外人很难理解刘庄村民对老书记如此深的感情,但只要想起这样一个人,把刘庄从“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变成如今的模样,也许一切都可以理解了。
“刘庄的思想,七里营的衣裳”
上世纪50年代,涌现了一大批和史来贺同时期的劳模,让刘庄村民骄傲的是,多年过去,当其他不少人销声匿迹时,史来贺却始终坚守着一条正确的路。
在周边村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刘庄的思想,七里营的衣裳”,当时最好的衣裳出自七里营镇,在大家看来,这两样都是最好的,值得羡慕的东西。
刘庄村民现在的生活,让不少邻村人羡慕。不少村庄试图复制,没有成功。村民认为,刘庄无法复制在于领导人无法复制,“他们没有一个好带头人。”
这种想法,不仅存在于村民间,一些村干部也这样认为。
也有人说,找个像史来贺那样的村干部本来就很难,更何况“一个村再像刘庄那样靠喇叭厂、造纸厂、制药厂起家,几乎不可能了,那个时代过去了”。
十几年前,史来贺曾帮一个邻村建造纸厂,免费送给对方机器,并派出人员专门指导,但以失败告终。据村民说,是那些村子仅仅获得了一点小利,村民就起了私心,自此,史来贺不再过问其他村的事情。
多年以后,刘庄村民依旧骄傲地说:“他们没成功,就是没有一个好带头人。”
为了碧水蓝天,花钱也值
如今,刘庄人在“守业”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固守史来贺留下的东西,而是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停改进。
如今的村党委书记史世领刚上任时便认识到:“如果没有不断否定自我的精神,就会走向死亡。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守好业,必须创新业。”
一个例子是,因为近年来环保越来越被重视,2006年,刘庄忍痛砍掉了一年有1200万元增加值的造纸厂。这在史来贺时代,曾经也是一众村办企业里赚钱的工厂,但刘庄人认为,赚钱必须要跟得上健康生活,幸福指数才能更高。对此,史来贺临终时曾嘱咐:“未来咱村发展必须要环保先行,否则不进则退。”
因为刘庄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抗生素药品原料生产基地之一,水污染问题曾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在关掉造纸厂后,刘庄紧接着又投入1.8亿元,建成了全国村级最大、最先进的大型污水处理厂。而今,通过微生物技术处理后的工业污水与民用污水,完全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
虽然该污水处理厂不仅一次性投入大,而且运行费用极高,单是运行成本每年不低于3000万元,但刘庄人却说,为了子孙后代和碧水蓝天,这笔钱花得值。
史世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时下我们刘庄的GDP,是扣除了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损失价值的,是没有水分的,是纯绿色的。”
报告老书记
刘庄村感悟史来贺系列报告
“身教重于言教”
报告人:刘庄村民、原刘庄妇联主任 夏治香
老书记,我跟着您工作了几十年,虽然您离开了我们十年,我却觉得您一直没有走。
您这个人,不怕吃亏,操心全村人,还善于做思想工作。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成立合作社时,有家人就是不愿意加入,别人都觉得他思想落后,但是他就是一声不吭。有一天您找他,问他为啥不愿意,他说,自己辛辛苦苦养了一头骡子,怕交上去后,别人用的时候“打得太狠”,他实在是心疼骡子。
您一听,马上就告诉他,等加入了合作社,让他负责管理牲口。这样一来,他立刻就同意了。
我觉得吧,您是一步一步做榜样做出来的,人们都说,“身教重于言教”,您自己首先大公无私,别人就不好意思计较什么了。还有,您不管做什么,都让自己首先成为专家,您是内行,别人自然都会跟着您。
老书记,您去世前,还惦记着村里一个腿脚不好的人,让人过去问问他生活咋样。
我可以告诉您,这十年来,我们刘庄还是像您在的时候一样,就是因为,您什么事都做到了前头。
“最难就是‘不跟风’”
报告人:刘庄村民 李明富
老书记,我最佩服您“不跟风”。
在多村合并“高级社”时,您就告诉我们说,您长期做农村工作,知道这样做结果不会太好,因此只让刘庄单独成立高级社,不和其他村合并。为此,您被孤立很久,开会不通知,您就自己去,文件不给您发,您就跑到别的村借。果然,不到一年,其他高级社都解散了,还有的为争财产,或者因为肥牲口交上去回来变瘦了,两个村打架的。
我们那时候就觉得,老书记您就是明智。
不过,您做的很多事,不知道替我们担了多少风险。
现在,刘庄仍然是集体经济。老书记您曾说,不管别人怎么样,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原标题:扛起老史旗帜的刘庄)作者:李肖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