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帝宫岁月久远,道光版《修武县志》说,此观“在县北八十里茱萸峰上,即云台山之西峰,昔人立庙于顶,以祀真武,庙之创始岁月不可考。”其实,早在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游历修武山水,就留下了数首吟咏之作,其中之一为《夕游覆釜山因登玄元庙》,其诗云:冥搜过物表,洞府次溪旁/已入瀛州远,谁言仙路长/孤烟出深竹,道侣正焚香/鸣磬爱山静,步虚宜夜凉/仍同象帝庙,更上紫霞冈/霁月悬琪树,明星映碧堂/倾思丹灶术,愿采玉芝芳/倘把浮邱袂,乘云归故乡。
覆釜山是云台山的古称,因其山形为倒扣的锅状。从这首诗来看,唐代大历年间,茱萸峰顶即已建有道观,只不过此观不是现在的供奉真武禅师的玄帝宫,而是供奉道教创始人老子的玄元庙。
茱萸峰顶因何建有玄元庙?这要从大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渊说起。李渊建立唐朝后,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李耳奉为自己的祖先,册封老子为“圣祖”,并将道教提高为三教之首,以强调李氏天下的君权神授。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李治东祭泰山,返回路过真源县,诣太上老君庙时,又追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年(722年)曾下令东西两京和各州建置一所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庙。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玄宗又下旨各地于每年二月十五日老子降生日设斋祭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各地均建起了玄元庙。由此来看,茱萸峰顶的玄元庙,即建于这一时期,最晚在737年,最早在722年。
玄元庙改奉真武祖师,并改名为玄帝宫,则可能在明初朱棣之后。原来,朱棣在准备发起夺取建文帝皇位的“靖难之役”时,向谋臣姚广年询问起兵时辰,姚广年说:“等我师父出现后即可起兵。”果然不久,见一人披发仗剑而来,朱棣问这是何神,姚答这是我师父真武祖师,朱棣也披发仗剑相迎。起兵后三年间经70余战,每战必祭真武,声称真武多次显灵助阵。朱棣称帝后,为了消除朝野对他“以臣弑君”“同宗相戮”的讽议,创造一个“君权神授”的假象,就极力宣扬北方真武大帝,把其抬高到仅次于三清和玉皇的地位,并暗示自己是真武转世,以此掩饰自己不正当夺位的真相,巩固皇位统治。从朱棣大规模营建武当山起,真武祖师成为大明王朝的保护神,真武信仰也就从此走向全国,深入民间。
修武民间信奉真武极为笃诚,除茱萸峰的玄帝宫外,山下平原的祖师庙遍及各个乡村,而且在民国以前,还形成了“朝拜金顶”之俗,即定期朝拜茱萸峰和武当山,茱萸峰为每年的三月初三日朝拜,武当山一般为三年朝拜一次。在修武县城的北关,有座祖师庙,庙内的西墙根有10几通碑碣,几乎都是修武信众赴南顶武当山朝圣的记载,最早的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最晚的为乾隆五十九年(1710年),依次为:康熙二十二年、四十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五十年,乾隆三年、九年、二十七年、三十一年、四十一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五十五年、五十九年。从其朝拜武当的年份来看,基本上是三年一朝,个别年份是间隔一两年或四年一朝,估计是和当时的年景有关系。因为朝拜武当基本为三年一朝,所以这些碑刻间隔年份较长的,应为原来的朝山碑已毁或找不到,因为在戏楼的西墙根,也堆放着一堆残碑断碣,文字已经无法辨认。这些朝山碑的碑文内容大致相同,几乎是例行公事似的记事格式,当时的人们似乎更重视的是谁去朝山了,所以在简略地记叙朝山年月之后,开列了一堆名字。从其简单的碑刻记载上,发现当时朝拜武当,无一不是在正月中下旬就出发,一般都是在三月中下旬归来,因为真武的生日是三月初三,但也有在二月下旬就回来的。在待王的祖师庙也发现了类似的碑刻。从河南修武到湖北武当山,遥遥千里,来回一两个月,其间的跋山涉水,路途艰辛,自是不必言说,哪像现在朝发便可夕至。但因为有信仰的力量在,恐怕不会有任何人为之叫苦,甚至还引以为荣,这大概就是每次朝山归来,他们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原因吧。
修武对真武祖师的信仰要远早于明初,因为北关祖师庙的建筑年代最晚在金代正大五年(1228年)。同时,在修武民间流传很多关于真武祖师在此修炼成仙和惩恶扬善的故事。甚至民间一直认为,修武才是真武祖师的故乡,所以茱萸峰被称为北顶,与武当山的南顶遥相呼应。民间流传,过去修武人到武当山朝拜会受到道士的热情招待,即便修武人在规矩很严的武当山有什么失礼的地方,武当山的道士们也不以为意,外人不解,道士们说:“修武是真武大帝的故乡,真武大帝的乡亲我们怎么好责怪?”【原标题:云台极顶玄帝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