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孔令公介绍,郏县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后裔的聚居地之一,孔子后裔唐代时就迁到郏县,被称作“郏县派”。“郏县派”是山东曲阜孔府十大支派之一。五代后周时,孔姓族人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支持下和“宁陵支派”、“鲁山支派”迁郏的宗亲联合,共同创建孔氏家庙,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竣工。北宋末年毁于战火。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时任知县张志行在原址上重建官方文庙,奉旨倡导民众尊孔学儒。明清两代大修十次,建国后又多次维修。郏县文庙是一组颇具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在规模、建制、保存完好程度等方面,除了山东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以外,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的文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郏县文庙整体布局为坐北朝南,中心庙区占地9000多平方米,可控制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22栋71间。整体布局由东、中、西一主两次三条南北轴线贯穿,中轴线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东轴线南北依次有节孝总坊、节孝祠、崇圣祠和古代儒学署,以崇圣祠和节孝祠为主体建筑。西轴线有忠义祠、土地祠等建筑。三条轴线各自布局完整,但又相互依存,体现了曲阜孔庙和孔府两大建筑群既综合又取舍的建筑格局。
总体看来,郏县文庙的古建筑有以下独特之处:一、它创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木、石雕刻艺术和彩绘艺术在全国各县级文庙中最好。二、它的建筑规制是山东曲阜孔庙、孔府两大建筑群经过综合和取舍后建成的又一具有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三、它与正统孔子后裔密切相关,既是孔子家庙,又是官方文庙,受到了国家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评和关注。
走马观花看文庙
一路走着,柏国军和孔令公向记者介绍了郏县文庙的情况。
*柏树行街 在文庙的南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柏树行街,它是创建文庙时设置的神道,有400米长,神道的北段住有孔姓庙户。孔令公说,历代社会名流尊孔学儒,纷纷要求居住在神道两旁,以便朝夕瞻仰文庙。神道两侧种有数百棵柏树,1933年时,两旁的柏树均长到三抱以上,当时的县府为了重修文庙,伐
柏筹资。目前,为恢复柏树行街的原貌,有关方面已开始在路两旁种植柏树。
再往前走,一道曲曲弯弯的砖墙将文庙与外界隔开,南墙外面的路叫文前街,也叫玉带街。孔令公说,郏县文庙是仿皇宫的建制,因而外墙也建成形似皇帝的玉带。
*泮池 进入文庙,最南面是泮池。文庙建泮池也是仿皇宫之制,皇宫前有金水河,河上有金水桥,孔庙前则有璧水河、璧水桥。文庙前的泮池呈半圆形,也就是相当于玉璧的形状。泮池原来是孔子及学生课间休息的地方,后人便把泮池移建到文庙内与璧水相融合,以代学宫,因此后人又把泮水桥称为“状元桥”,学生进学,叫入泮。
*棂星门 走过“状元桥”,这儿原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大门,叫棂星门,是文庙的正门。古人认为天上有天田星,又叫棂星,古代皇帝祭天的时候要先祭棂星。文庙建棂星门,表示尊孔如尊天。郏县文庙的棂星门在“文革”时期被拆掉,如今几根石柱仍躺在地上,有待恢复。在棂星门的左右两侧分别有圣域门和贤关门,也算是文庙的东西大门,是于2001年重建的。为何叫“圣域门”和“贤关门”?原来,山东曲阜是孔子诞生之地,是儒家思想发祥地,被称为“圣域贤关”,这两个侧门因此得名。
*戟门 从棂星门再往北走就是戟门。戟门是文庙的威仪之门。戟门的房顶上有精美的砖雕。戟门的东侧是“名宦祠”,祠内敬奉有自汉代后曾在郏县任职的冯鲂、华谭等19位县令,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为郏县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人所敬奉。名宦祠的东侧是御碑院,这里有4座石碑,分别为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御制正孔子祀典记碑、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重修郏县儒学记碑、碑阴题名碑。其中第一座碑上所刻的《至圣先师孔子赞》是康熙皇帝的诏书,原本挂在大成殿内“万世师表”匾额上,在“文革”当中丢失,这里石碑上所刻的是一个备份。现在4座石碑历经风雨剥蚀,碑上字迹已污损得难以辨认。
戟门的西侧是乡贤祠,祠内敬奉有郏县籍的历代先贤,他们中间有以孝为天的,也有居官清廉的。如明朝的程训,天性仁孝,居官清廉,为后人所敬慕。还有清代的仝廷举,10岁时能写文章,12岁时被地方政府“保送”到太学,顺治戊子年乡试第一,他重孝道,重义气,曾多次捐资建学,后来死于涿州,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曾专门为他建立祠堂来祭拜……乡贤祠的西边是忠义祠,祠内敬奉有关公和郏县历代保境安民、除暴安良的忠义之士。
*大成殿 穿过戟门后是一个院落,这里便是文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也是祭拜孔子的正殿。大成殿在苍松翠柏掩映之中,显得巍峨壮观。大成殿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后保存下来的,高15.5米,面阔19.7米,进深11.76米,它的建筑形式为九脊歇山宫殿式建筑。
大成殿前是露台,又叫月台,月台是春、秋大祭或进行各种庆典时奏乐、起舞的地方,月台的东西两侧是东西廊庑各7间,祠内敬奉有历代经朝廷表彰过的先贤79位,先儒61位。
主体建筑的东侧有一条副轴线,前为儒学门,后面是节孝祠和崇圣祠。崇圣祠内敬奉有孔子的上五代祖。崇圣祠后面是儒学署。在这条副轴线上,崇圣祠是主体建筑。
带来幸运的文奎楼
出圣域门便看到一座楼阁,这就是文奎楼,也叫魁星楼、八卦阁。原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后又在清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七月重修。虽然由于年久而显得建筑破旧,但它那卓越的建筑艺术仍使后人赞叹不已,为后人研究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楼阁高约14米,鎏金攒尖,半圆形隆脊,自顶至脊由塔式叠砌而成,高约两米,8条楼脊的末端有8个龙头,由8根铁链牵至楼顶。楼体两层起架,八角凌空。孔令公说每个挑角处原来都置有风铃,风吹铃摇,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当夜深人静时,伴随悠扬的铃声,令人感觉好似身居仙境一般。楼阁的上下有16块横额,雕刻有龙凤呈祥、奇花异草等。楼阁的大门朝南为八卦中的离门,左右有东西两门相对,楼阁内壁嵌有4块碣石。
孔令公说,楼北上位原来是文昌帝君神牌,下位是魁星塑像,传说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自汉代后,各处广建楼阁举行祭祀。魁星塑像面如黑锅,绿眉倒竖,赤发蓬乱,看上去令人望而生畏。他单腿独立,一脚后翘,右手高举朱笔,左手执斗,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朱笔点状元。据说在建此楼阁时,时任县令潘思光亲自选址定位,这座楼阁上的攒尖和我市香山寺中的塔尘遥相对应,在一条子午线上,潘县令高兴地说:“有菩萨保佑、魁星高照,郏县会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郏县儒学就培养出举人百余人,进士20多人。
2001年以后,在文庙周围居住的学生就有两个考上北京大学,一个考上清华大学。
专家评价甚高
文物古建专家在考察了郏县文庙后给予很高的评价。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说:“这个文庙是一个很完整的东西。这是过去的学宫,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庙的木雕龙柱是少有的,很有气派。文庙保护得这么好,不容易,很有价值。南街的明清民居衬托了文庙的环境。文奎楼的碑刻很珍贵,很有价值。”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说:“大成殿保护得很好。我看到的全国县级文庙中,郏县文庙的主体大成殿是最好的。我非常赞赏。它是皇家的规格,不一般。这个文庙应该开发利用。”
综上所述,郏县文庙的建筑格局和孔子文化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其实施进一步保护极具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保护刻不容缓
5月19日上午,记者在郏县文庙采访时,耳边不时传来学生的读书声和学校的电铃声。原来,郏县文庙的南边是郏县城关镇二中,东面是郏县职业高中(该校同时挂着郏县第二实验中学的牌子)。这两所学校其实都在郏县文庙的重点保护范围。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文(2004)151号文件规定,郏县文庙的重点保护范围为:自大殿向北47米至教学楼,东自围墙向东74米米至麒麟街,西自围墙向西56米,南自大门向南100米。一般保护范围为:自重点保护区边界线向外扩100米。
实际上,郏县文庙的附属建筑望楼现在是郏县职业高中的教师住室,节孝祠则成为该校的后勤处,节孝祠北面的崇圣祠前墙开裂,屋顶后坡露顶,已成为危房,郏县文化旅游局今年“五一”期间已向县政府打了报告,称其“难以度汛”,亟待维修。
而位于大成殿后面的明伦堂和尊经阁的地基上,郏县职业高中2004年已在那里盖了房。
文奎楼的命运也相当糟糕。据悉文奎楼所在的院子原为郏县教育局印刷厂,不过现在印刷厂已搬走了,院内杂草丛生,文奎楼看起来破旧不堪,门窗全没有了,楼体一二层之间的木板已腐朽脱落,挑角上的挂铃也不见踪影,楼内的魁星塑像也早已不知去向。(除署名外均为王庆祥图)【原标题:郏县文庙(上)(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