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揽胜
2013/8/2 14:15:5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天目山,又名大木山,以树大林密而出名。在明港镇西北25公里处,西与桐柏县相邻,北与泌阳、确山县交界,属桐柏山脉,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山上峰岚叠障,沟壑纵横,乱石嶙峥;树木茂密,物产丰富,景色宜人,是河南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名山之一。2001年12月,河南省政府批准建立“河南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又定为国家综合型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MAB).
天目山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有植物235科,954属,2435种。动物有猎豹、野猪、花面狸、穿山甲、小麋、水獭、大鲵、蟾树 蛙、金鵰、白冠长尾雉等2300种,其中珍稀濒危动物23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52种,如花面狸、猎豹、金鵰、白冠长尾雉等。同时它也是我国东南部中亚森林的典型代表,它以“大树华盖”、“物种基因库”享誉天下。
天目山还以其独特的地形造就了众多奇异的自然景观,山中峭峰林立,高标云表。主峰小石顶海拔813.5米,双龙山犹如两条长龙飞舞,出没于林海之间;白练沟瀑布由大瓶寨飞流直下,落差数百米,注入山下人工湖;大瓶寨脚下的黑龙潭、白龙潭中,传说的黑白二龙,早已停止了争斗,显得风平浪静,清澈见底,水光湖色,秀气四溢,为北部入淮之水不竭的源泉。更令人称奇的是山上的大石,曲卧蹲距,如卧佛、如虎豹、如凤凰,如石床、石桌、石柜,堪称鬼斧神工,令人叫绝。其中最奇异的是名为“写字石”者,其形状是三石承一巨石,中虚约二尺,俨然一书案。上有题字云:“自是神仙一洞天,闲云深处闭大关。”其他景观还有“神仙脑”、“仙人洞”、“千佛岩”、“五金洞”、“玉石洞”、“老寨沟”、“天目沟”、“上马石”等,不可尽数。
天目山不仅自然景观众多,而且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厚重。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这里曾经是南伯侯姜文焕的封地,小山顶道观即为其祭祀庙。此庙始建于北魏,庙内有天王殿,娘娘殿。原庙现虽已毁坏,仅存一些残碑和废墟,但仍烟雾缭绕,常年香火不断。春秋时期,楚昭王被吴国打败,曾逃到此地避难,随后到长台关建了城阳城。秦末,楚霸王项羽为了寻找楚王后裔,也曾到过此山。山上“霸王台”,据说就是为纪念霸王所建。东晋抗击外敌的名将祖逖,也曾在此屯兵,当时他与同为司州主簿的刘琨常互相勉励,苦练杀敌本领,“闻鸡起舞”的典故便产生于此。唐初,大将尉迟恭也曾在此屯兵,相传,山麓的高大寺(原名慧照寺)即为他所监修。原寺中有铜铁二佛,高九尺许,木石神像四十余尊,白、青石碑两座,系明代刻物。此寺早已毁弃,但仍存石础数具,每个方圆四尺余,当地居民视其燥湿来预测天 气。其他古迹还有“祖师顶”、“情人谷”、“还魂坡”、“殉情崖”、“鸳鸯池”、“陈平寨”、“斩将台”等,每处古迹都有一段曲折神奇的故事。
这其中,至今保存最好,也是最具观赏价质的当属大水瓶寨。大水瓶寨也叫水平寨,俗称大寨,为晚清寨墙遗址。所处山峰,海拔700米,西、北、南三面山势陡峭,东面坡度较缓,现有土公路可直达东寨门。原寨四面均有寨门,东门、南门保存相对完好,北门、西门现已毁弃。寨墙周长10公里,全部用青石垒成,可算得上一座石头 城。寨内腹地开阔,土地平整,面积约60公顷。过去为了躲避战乱和土匪,山下的居民纷纷上山居住,最多可达千户,现已无人居住,房屋也荡然无存。有茶园 10余公顷,竹园7公顷,其他为茂密大树,入此,犹如原始森林。寨四周均为高山密林,南门外有瀑布一挂(即白练沟瀑布),直注山下水潭,轰鸣之声,数里可闻。
天目山还是一座宝库,蕴藏有丰富的矿产。除产铁外,还产铜、锰、上水石、水晶石、花片石、玉石等。上水石大多产在西祖师顶蛟龙寺上沟,此石善吸水、多孔,玲珑可栽花木,以产缪家沟者为最佳。小山顶产墨晶,当地人在耕地时,经常拾到。墨晶有土窑和石窑之分,当地人拾到的玉石率系土窑,石窑常由制镜工人,寻苗钻取。东南罗山县境内的灵山产白晶,故时有“北黑南白”之说。天目山西龙潭沟、东坡头石嘴处所产玉石,石色类紫色棉布;产于南小石岭“写字石”处玉石,质极细而显翠色。还有一种石头名“扁石”,产于十亩沟,这种石头外形像斗萁、盆盂,击碎色如赤石脂,内有松柏枝叶纹,好像用笔描画的一般,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石类,为奇石中极品,多为名家收藏。近年来,当地政府及保护区加强了对这些矿产资源的 保护,严禁私挖乱采。
天目山,正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自然、文化景观的多样性,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重视,被纳入自然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重范畴。投资为2400万元,总装机容量49500千瓦的风力发电工程,已于2009年启动。一些有眼光的投资商也开始兴建旅游项目,当地政府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相信不远的将来,魅力无穷的天目山森林公园,将成为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旅游胜地。【原标题:天目山揽胜】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信阳网 2009-10-19 作者:李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