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大苏山净居寺位于河南光山县城西南22公里,是一个融汇了佛教文化、人文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的多元聚合载体。清晨,让我们相约,带着对宋真宗赐额“敕赐梵天寺”之“梵”字的疑问,在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拜谒释迦牟尼佛祖后,沿着通往大苏山顶的条石路拾阶而上,触摸天台祖师慧思大苏结庵的摩崖石刻,感受苏东坡读书堂的诗韵词风,领略大苏山松杉掩映、幽静清新的自然风光,伫立在紫云塔遗址旁,打开历史的长卷,在阅读与思考中去寻找那未知的答案。
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今光山县)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公元560年,释智顗冒着战火慕名千里投奔大苏山,师从慧思7年,苦心修习天台宗基本理论而“开悟”,这就是佛教史、哲学史和思想史上著名的“大苏开悟”。公元575年智顗到浙江天台山建国清寺,开宗立派,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天台宗。智顗一生著述甚丰,其著作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被日本天台宗佛教徒誉为“中国的释迦牟尼”、“天台智者大师”。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师道岸率弟子鉴真从长安返回故乡光州,在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净居寺和紫云塔。鼎盛时期僧超千人,房过千间,殿、堂、楼、亭、台、塔、廊等古建成群。后因历史原因三次毁于兵火,屡毁屡建。道岸圆寂后,其弟子鉴真以净居寺为主要道场,在江淮一带传播南山律宗,并不畏艰险六渡东海而最终到达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据《中国寺庙与菩萨》一书载:按时间排序,净居寺在我国主要佛寺中名列第15位。
净居寺不仅造就了慧思、智顗、道岸、鉴真等名僧,而且吸引了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等古圣先贤游览探胜,并留下诗词碑刻百余首,被称之为 “诗城乐地”、“福乡宁境”。大苏山净居寺是大文豪苏东坡的灵魂家园。公元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赴任途中慕名游历净居寺,写下了名篇《游净居寺诗并叙》。明嘉靖年间,光山县令沈绍庆将《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刊刻于碑。今碑刻题咏尚存,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自古以来,苏轼“四壁青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王相“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宋文章”等赞美净居寺的诗句成为人们竞相传诵的名言。目前梵天宫、道岸建寺时栽植的千年银杏(即同根三异树)和唐柏、功德井、幽明钟等人文景观20多处,现存于寺内的元、明、清各类碑碣40多块。
自古名山名寺出名茶。净居寺是历史上淮南茶主产区,是国家级名茶信阳毛尖主产区,信阳毛尖茶原产地域保护单位。净居寺茶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公元554年,慧思结庵大苏山时即开山种茶,以茶悟禅,以茶敬客。唐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赞曰“淮南茶,光州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苏东坡在净居寺期间,常与居仁禅师品茗论禅,称苏山茶为“浙江春”,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唱。现存清道光年间竺鼎和尚及光绪年间种下的茶树400余丛,即是对大苏山净居寺茶佛结缘之早的最好印证。源远流长的净居寺茶聚山川之灵秀,得云雾之滋润,天生丽质,叶厚色好,香高味醇,品质尤佳,安全无污染、无公害,令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品茗畅饮、吟诗留题,引众多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
净居寺名胜区茂林修竹,山水云奇,鸟语花香。登山远眺,大苏山峰斜折如开屏障,小苏山巅排列如笔架,寺踞两山之间,气势雄伟。寺前东、西翠烛峰亭亭对峙,如插双烛。与其紧紧相连状如花瓶,东、西相望的便是花瓶山。白莲池芳洁面寺,微风弄波,泓水绿粼,景物倒映,恰似“九莲池灿千层锦”。每逢雨季,东西南北四方之水一齐汇入池中,“四水归池”的胜景便跃然入目。抬头向前看,只见大苏岭东西翻腾似苍龙,小苏岭摇头摆尾折南东下如小蛟,云雾中二龙戏水的场面尽收眼底。环顾四周,可见四面八方如波似浪的九道岭,时隐时现地向大苏山奔涌而来,盘绕古寺俯首“朝圣”,这就是大苏山“九龙捧圣”的奇观。在大苏山的西南角还有一小净居寺景观,其形、其状、其势巧夺天工。还有各具传说的谷口钟、钓鱼台、宝珠花、二门观天等自然景观24处,山水相间,雅趣天成。【原标题:天台宗祖庭:灵秀山水藏古寺 河南光山净居寺】